捐 款093

神韵秋风

《收荒日记》(二)经营磨难<div><br><div> 捐 款<br>二OO九年九月八日 7.20 星期二 雾 阵雨</div><div><br>二OO五年凤岭镇凤岭村在凤岭山道院荒凉的旧址上,新建了规模宏大的小学、村委办公楼、舞台和广场,进行了一次非常有影响力的捐款仪式。工程结束后,村委会和小学顺利迁入新址,村委又开发了更大规模的工程:在凤岭山头策划重修凤岭山道院及新建凤岭山生态园林公园。于二OO七年动工,道院占地五十六亩,建筑面积一千六百平米,总投资一千五百万,历时三年,于二OO九年七月竣工。<br>凤岭古村,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凤岭山原有一座道院,庙宇坐北朝南,主殿气势宏伟、辅院结构严谨,整体由三大院、六小院、四个戏台、六大正殿、十三座偏殿,十个大小庙门,有山神庙和大钟楼等组成,共有房屋二百三十余间,占地百余亩,系县境内数一数二的寺庙建筑群。<br>抗日战争期间,庙宇虽毁坏,却阻止了日寇在当地的占据,百姓躲过了一场铁蹄的蹂躏。道院仅留下原址和根基,民间仍虔诚信奉神灵,年年在此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凤岭山道院根基虽在,但庙宇无存,百姓敬之无堂,拜之无像,扼腕嗟叹!<br>重修凤岭山道院,依然遵循古庙建制,主殿殿宇恢弘,雕梁画栋,辅殿青堂碧瓦,庙宇规模浩大,布局有序;山门内联外通,巍峨高耸;佛道儒三教合一,和谐共存;诸神祇重塑金身,碧宇辉煌。山头生态公园,曲径通幽林秀花香,游山观景美如画廊。成为当地圣庙之佳境,传播文化道德之善场。<br>欣逢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农贸大集,请来远方的道士为道院开光。庙宇古筝悠扬,舞台戏剧连唱,热闹的气氛,道院、广场和街道,形成了几十年难遇的人山人海,捐款仪式连日不断掀起高潮。<br>在道院门前的平台上、在舞台对面的广场上,分别设置三个捐款台,广场前面搭起两个五米多高的脚手架,张起两块五平米的白色广告布,捐款人员的名字按数额的多少,专人凭登记薄写在幕布上,醒目的名字,广场上涌动的人流在查找和传诵。<br>白天进行着收款、登记和张榜,夜晚在戏剧演出的前夕,面对坐满舞台下的观众,村委主要领导重新宣读每个人以及籍贯的捐款数目,听到的人对相熟者的名字口碑互传。<br>我来到镇上十年,已经是第三十六次捐款,主动捐款四次,其它捐款三十二次。名字刻在石碑上的有四处,收到证书一张,收据保存着三十五份。<br>二OO三年,镇上买下房,社区街道硬化,捐款二佰元。租住的收购站,入镇经过东街社区,也到门上捐款,在硬化社区的工程中,在我处购买选料一百七十元作为捐款,碑文的版面上名字列在正中心。<br>二OO四年,家乡搞村村通工程道路硬化,全村八十余户,村民参加捐款的四分之一,在外工作和迁出农户捐款五分之一,最高捐款一千元一户,最低捐款五十元两户,三十六户总计捐款七千二百元,我的名字刻在家乡的修路碑上,个人捐款排列第一。<br>二OO五年,凤岭山修建小学竣工,捐款一千元。参加捐款的单位和个人1258个,最高个人捐款一百一十八万元,这名是凤岭村的支部书记,最低捐款一百元,捐款总额达到二百二十五万,我的名次排列一百八十一位。六米长一米五高的石碑,放在九十厘米的石台上,盖了一座离地一米高台阶的四柱凉亭,名曰“功德亭。” <br>二OO八年“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之后,市委组织部在七月一日,送给“特殊党费”收据一张。<br>今年凤岭山道院竣工,参加的捐款单位和个人2118个,最高个人捐款二百八十八万,村支书继续带头是第一名,最低捐款一百元,捐款总额达到四百四十五万。我捐款一千元,名次排列一百六十五名。捐款碑在道院的门前,东西修了两座大理石碑亭,篆刻名字碑文的石块,每块一百五十厘米高,六十厘米宽,两面用了三十块分别并列在一起。十万元以上的捐款,单独用一块刻一个人的名字,分别用去六块,其它单位和个人的名字按数额依次排列,功德亭整个用大理石修成了两排石亭。<br>每年镇上要赶三次农贸大集,三月二十、七月二十和十月二十,已经成为古镇的百年风俗,每次集会必有三至五天的戏班助兴。我虽然租住在镇外,与镇外的村庄相邻,赶会就要缴会费,从三百元到一百元,年年如约定成俗,虽有勉强,也难以推脱,没有圆满看过一场戏,捐款成为一种责任。<br>虽然在镇上买下一处房子,若是捐出去的款集中在一块,在家乡也可盖一座小楼。</div></div><div><br></div><div>2024年3月21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