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巡礼(一)曾侯乙编钟

黄解明13376122

<p class="ql-block">图片/黄解明</p><p class="ql-block">撰稿/黄解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b><b style="font-size:22px;">早些年提到历史博物馆,人们只会说起北京、陕西、山西等,多为北方地区,基本是黄河流域。而在长江流域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很少有历史悠久的遗迹和文物留存,上世纪直到解放初期,湖北省就没有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3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水陆街,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63年正式更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真正使湖北省博物馆腾飞,声名鹊起的是1965年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这把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器出土立刻引起了哄动,吸引了全世界考古界专家的目光。紧接着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出大批文物面世。更是将湖北这些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推上了考古界的风口浪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在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修建一座占地近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9611平方米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充分利用了岛屿的曲折环绕之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将这座宝藏之地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1965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先生亲自参观后,欣然题写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馆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八家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万件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现有藏品26万余件(套)目前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古乐器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世纪兴建的馆舍,大气磅礴,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楚经典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为一体的建筑形式。沿袭楚文化高台建阁,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多层大屋檐大坡顶,整体以品字排列,中轴对称的传统总体布局。又结合现代大跨度构架及中庭大净高的设计理念。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古代与现代完美结合之典范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天地间耸立如此恢宏大气的湖北省博物馆,外观墙面装饰采用浅灰色花岗石,深蓝色琉璃瓦铺饰屋面。营造出与古楚历史文化相融洽的氛围,彰显了荆楚文化的魅力,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审美和功能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在多地发掘出土的大量国宝级文物,经过观众投票及专家鉴定,使得该馆拥有十件“镇馆宝藏”跃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跻身于国家“八大博物馆”之一,声名大噪,享誉国内外。目前由于北馆内部改建装饰,仅在东面馆内展出了①曾侯乙编钟,②越王勾践剑,③曾侯乙尊盘,④战国晚期漆木虎座鸟架鼓,⑤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馆气势恢宏大气。这是主馆正面,三座呈品字形排列建筑中最上的一座,由于面西,中轴线左右北馆、南馆正在扩建及内部装饰,故游客参观需从东面主馆背后东门入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东门进入博物馆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主馆的背面。由于建筑规模宏大,即使使用相机的最大广角镜头也难以将整个馆舍尽收眼底。从远处望去,巨大的玻璃幕墙下,深邃的入口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引人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幅充满古楚文化韵味的大幅壁画迎面而来。画中蕴含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时光倒流,让我穿越到了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站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厅的右面一二层全是曾侯乙展馆。巨大的青石玉面壁镌刻着出土文物上著名描金铭文,隐隐透露着曾国国君、一方诸侯的庄重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是这位曾经是曾国的姓姬名乙的国君,按他的头骨复原铸成头像,陪葬文物的出土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珍奇国宝。这里历史上曾被盗挖,但墓地内积水,文物保存相当完整,出土文物多达15000件,其中208处刻有“曾侯乙”铭文,故墓主人便称曾侯乙。最令人惊艳四座的曾侯乙编钟随之横空出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馆内,一座巨大的玻璃房严实围着这距今2400年前战国早期大型礼乐器一一曾侯乙编钟。曾国也叫随国,是西周时期天子分封固守江汉平原的诸侯国,“侯”是爵位,“乙”是名字。曾侯乙是周朝开疆扩土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的后代。世袭罔替曾侯乙即诸侯王,姬姓,氏南宫名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兴起于推行礼乐制的西周,盛行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至秦汉初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器在当时朝代所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先秦编钟已有100多套,其中曾侯乙编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律性能最全最好,保存最为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钟的钟架立起来呈垂直相交两面墙壁,曲尺形,另一面在当时奏乐时则立放一幅毊钟架。(下图)在周王朝礼律中,礼就是规矩,等级森严。天子坐中央欣赏奏乐,四周分放乐器。诸侯国君则三面乐器,诸侯坐一面。曾侯乙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着,钟架高大七根彩绘木梁两端用蟠龙纹铜套加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套随之出土的编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编钟合奏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也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音乐制度以及乐器制造技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每一件乐器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共同诠释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套编钟无论在乐器制作、器物布局、整套结构,形态上都达到无与伦比的精湛高度,是先秦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的巅峰之作。在支撑处有六位腰挂佩剑的武士承托梁柱。上层钮钟用插掛或插销式挂钟,中层钩挂或环钩挂或焊挂甬钟。下层则采用爬虎套环或双杆套环钩,终成完美的艺术搭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套青铜铸造的编钟纽形的不同,故有“钮钟”、“甬钟”、“鏄钟〞之分。照片上编钟分三层,上层为纽钟,共19件分三组,为高音组。中下层为甬钟,中层33件,下层12件,正中是大镈钟。敲击时为中低音组。这组编钟做工精细,形状美观精致。时隔两千四百年整套编钟还在灯光照映下闪烁着赤、黑、黄、青铜本色,显得如此庄重肃穆,壮观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谈到先秦编钟“古乐钟皆如合瓦”。合瓦也就是其形状如两块瓦片合在一起,钟口如开口形。这也就是先秦编钟一钟双音的奥秘之一。敲击钟正中与侧部棱角处合发出两种音响,这就是一钟双音且相差三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侯乙编钟的发掘出土,其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突显出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世界主要古文明都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是当时中华民族对人类智慧的突出贡献的实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编钟出土还有彩色木槌和木棒,用来敲和撞钟,会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是现行通行音列的C大调,可演奏五声至七声声阶乐曲。这就表明了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往认为十二音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侯乙编钟的钟腔壁上有凸起的音塬和呈凹状的音隧,并且它们大都经过研磨和刮削,可见古代工匠们精湛的调音技巧和高超技艺,同时还在青铜铸造时完美合理搭配铜、锡、铅渗入比例使得音律既全又准,这在现代看来脱离了现代技术来铸造是无法想象的,古代工匠如何做到至今仍是个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编钟全套重达五吨,在钟架,钟钩,钟体上全套刻有3755个铭文,是楚惠王在位56年时送给曾侯乙的,铭文为编号、标识、记事和韵律理论相当于是整套编钟的说明书了。同时标有转换其它诸侯国音律的对应标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青铜盘龙铜架,年代太久上面鼓早已腐蚀无物了,下图为复制品。由于24条青铜龙盘旋而成,其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是极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展示了我国在青铜铸造工艺上的高度成就,当时巅峰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至今都无法复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侯乙编钟出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对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丶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学者将她称作中国“五大发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侯乙编钟陈列馆,一层中间由于摆放实物外罩着巨大玻璃屋故突出到二层,导致二层中央空着,在一层编钟旁可观二层天花板,建筑设计者有意装饰成佈满璀璨星辰的夜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意喻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曾侯乙编钟确实是一颗永不黯淡的明星,它以其独特的光辉,永远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上。这套编钟不仅代表了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峰,更是华夏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体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世代的磨难锤炼从而根植在血脉的顽强奋斗精神,也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套编钟自出土后曾有三次奏响,第一次是78年8月1日,以《东方红》开篇演奏,这场演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这次是编钟沉睡了2400年后第一次奏响,意义非凡,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她向世人宣告了中国最早的乐律史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奏响是纪念国庆三十周年,与中央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编钟第一次也是唯一次离开湖北展出并进行了现场演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中央破例批准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3月的一天,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三次奏响,不仅展示了曾侯乙编钟的音乐魅力,更让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每一次奏响,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湖北博物馆的宁静殿堂中,曾侯乙编钟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件历史的遗物,更是时间的见证者,历史的传承者。每当编钟响起,仿佛历史的尘埃被唤醒,那些遥远的历史瞬间在耳边回响,历史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都随着编钟的音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面前。曾侯乙编钟,让我们听见了历史的呼吸,看见了历史的容颜,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更珍视这份传承的厚重与深沉。</b></p> <p class="ql-block">文上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