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木工记事 2024.3.20<br> 民间工匠艺,要数我最为喜欢的就是木工技艺。为何喜欢?一是当年小学语文有篇课文叫鲁班学艺,讲述古代鲁班为皇帝赶时间建宫殿,一天上山砍树,爬坡被利草割破了手,细心的鲁班细心观察,原来是利草长满了斜尖的小齿割破了他的手,受此启发,他用铁片制作了尖齿形工具,代替了用刀砍树古旧代木法,发明了锯子,工期大大加快,深得皇帝的奖赏。此后我对鲁班一代木匠大师,祟敬之极!其二就是当年见到走街穿巷的整桶佬,更是增添了我对木工的兴趣,这还要从小时侯说起。<br> 一天,楼下传来阵阵叫声″整桶整锅盖,整桶整锅盖",我窗台探头往下一望,只见一位中年大叔头戴白色圈头布帽,肩挑扁担木工架罉,前掛两把锯子与木箱,后拴着头高头低的长木橙,声音尖脆,极具吸引力,台山人对此人称谓整桶佬。这时,二楼一位阿婆高声喊"师傅,我有个烂锅盖,你可帮我整番嘅吗?"整桶佬笑吟吟着答″当然可以,你拿下来,顺带几块杉木或板下来帮你整番"。我好奇心骤起,三步并作两步走下楼,看个究竟!<br> 街旁骑楼地,整捅佬已将档口摆好了,那位阿婆也将散烂的木锅盖和几块杉木拿下来。我钻进围观人群的最前面,目不转睛,观看着这整桶佬是如何将烂锅盖修理好的。<br> 这时,整桶佬将一堆散开的旧锅益块分两行排开,用摺式木尺丈量计算,霉烂的木块移除。修理功夫开始,锯子沙沙锯开几断圆杉条,右手一板大斧头,左手拿半园铁凿,对着圆木头连砍几次,几块带弧形的木块出来了,接着用凸刨,平刨,睡刨,底面侧边削刨,板块初成型,接着就是最感奇妙的是木块钻孔,这方法就象玩音乐的拉二胡,来回拉动拉柄在木板上钻出一个个孔,板块用竹钉拼接,圆形锅盖拼拢完成,上顶盖,内外再加工刨削修整,外加铁筛圈,半小时功夫,锅盖修好,此时又有人送上一个洗衣木盆来修理,真是生意兴隆,我也继续围观。<br> 正当我对木工兴趣大增之时,乡下姑姑特送我几件家藏之物,木刨和一把木锯,我又在五金店购了几件斧头落凿,正式开始了我的野生木工寻艺之路。<br> 那时候,家里时兴有一个木沙窗碗柜,可存放碗筷,又可储存食物,通风疏气,非常实用。为赶潮流,我寻找了几条四方木条和板块,半生不熟地也制作了一个木沙窗柜,外围涂上翠绿色的油漆,贴掛墙上,家中顿添新色。透过碗柜门窗沙,望着柜内一碟碟的保鲜食品,开心极了!同时还引来了左邻右里街坊们围观与称赞,当然我也心满意足。<br> 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我将舍不得的几件木工工具顺带回乡。干了几个月的插田除草农活,一天随社员们一齐去田间抽水下田,抽水是长槽形的木拨式人力抽水车,半途,一个木拨块烂了,无法抽水,生产队长正为难时,我自告奋勇向他讲″我可有工具把它修好“!我拿着这个烂木拨速奔回家,找来木板,照葫芦画样刨削开孔,加工了一个新木拨,水车修好,队长连声赞好。自此以后,队长知我懂一些木技艺,队里的破损尿桶,扬谷的风柜,耙田的木犁等等木农具都找我来修理,再不用去干那背向太阳面朝土的农田活了。心想,懂点弄斧刨木术,广阔天地,好象还是有点作为的呢。<br> 一天,修换一个烂桶底,怎样才能锯出一个准确的圆桶底?毕竟我是初出茅庐,不懂就要拜师了,村里有个老木工,我买了几粒水果糖上门拜访请教,老木工也不保守,热心示范,用大铁园规点在桶边内斜槽,依次平均分为六等份,这就是桶底的半径,哦!原来这是小学算术课学到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半径X2Xπ=圆周长的反向计算实用。此时晃然一悟,感觉读书还是有用的。<br> 后来,人民公社革委会准备兴建一座食堂和宿舍,管理知青的赵科长抽我去会战起屋做木工,其中还有各生产队抽来的多位有经验的木工师傳,我虚心加偷师,这期间木工功夫得到飞跃发展。从屋顶金字架用到的三角计算方法,再到加工木门窗的榫接术,边做边学,工艺长进。师傅还说"木工手艺,三分师傅,七分工具″,突显工具之重要性,我这个初出毛驴,单凭原来几件旧家当是揾不到食的。随后,我节衣俭食,将钱用在这七分工具上,各式木工工具逐渐装满了箱。开槽柳刨,这工具要在木枋条中刨开一条槽与板块接合,工具用硬质木和铁块、窄刨刀及调节罗絲组合而成,市面无卖,我多方寻找,弄齐材料,终于自制了一个开槽刨,这刨在制作加工门窗中作用突显。<br> 回城后,入行与薄铁打交道,但对木工活动,我还是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厂里有个木工组,有位大家爱称叫八级的师傅,因他父亲在厂里是七级的退休木工老师傅,儿仔陈侠轩接班,后来也称呼他为八级师傅了,八级为人爽趣,技术精湛,闲时我经常在他木工组切磋交流,在这里,他讲解了铸造翻沙用的木模工艺,目睹他制作木模具过程,加深了我对生铁铸造生产的认识。<br> 八十年代,人们大兴土木自制家具,当时最流行的有玻璃餐柜男庄柜、北京椅等等。潮流兴,兴趣致,我也忙,操斧弄刨,自己家用的,帮亲朋好友的,制作了多款抬櫈椅桌。最为美观实用是一张木长三摺式的沙发床,这沙发虎爪扶手造型,坐时是沙发,拉开摺板是大床,美观实用但结构复杂,尺寸讲究,首制无从落手,后靠朋友在木器社弄了一份图纸尺寸,按图放样,总算完成了这张我最为成功的多用沙发床。如今,它还珍藏家中,坚固如初,成了几十年的老古董。<br> 时代在发展,工艺在进步。木器制品已进入工厂化大生产,各类板式组合漂亮傢俱应有尽有,电动工具取代了以前的手动工具,那种人人动手自制木家具的日子,只有存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之中。<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