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约定地点上了大巴车,座位都按名字事先排了座号 ,井然有序。出了市区,自有爱唱的自告奋勇的拿起话筒唱了起来,忘词、跑调从不自然到忘乎所以,八十公里的路程乘载着阵阵歌声与笑声,不觉中就到了松贡水村头。</p><p class="ql-block"> 从地形上看这里是太行山脉的浅山区,通往景区是一个不起眼的山洞。洞顶青石石扁上刻有“红岩洞”三个苍劲的大字,是取自“红艳凹”村,红艳的谐音。其意既含地名,又喻红岩的革命精神。洞门两侧有石刻对联:“松品照人引贡水”,“郑道民心铸永和”。上联意为松贡村人有松树一样的品格,开山凿石引出了黑鹿河水。下联赞喻县委书记郑永和以民生为本,倾力引水其功德永存。此洞,在上个世纪未通水,松贡水村、斗脑村、红艳凹村等山区自然村人畜饮水与农田灌溉再不因水而困。如今,它又成为黑鹿河景区的黄金通道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洞前不大的一块平地上,几辆三轮车正等候着游客搭乘。每车最多搭载六人,每人五元,洞内无照明设置,只有借三轮车灯才能看到洞内不远的地方,只见岩石突兀倒悬,象猛兽参差不齐的利牙。车轮溅起水花伴着洞内凉风吹打在脸上,每个人都把身体曲蜷起来,紧低着头,生怕撞到洞石上。三轮车在洞内只能单向通行,最担心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迎面开来的三轮把洞堵住了。低矮的山洞里突突的发动机声格外的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情变的急躁不安起来。黑暗中的等待好漫长啊!三轮车终于开动了起来,在惊恐中终于看到了出口的光亮。一出洞,山谷豁然开朗,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渠顺河而上。峰移路转,只见一个山民大嫂背着口袋走在前面。我急忙赶上去搭讪了起来。大嫂五十岁刚出头,黑中透红的脸庞,花白的头发,在大山中过于艰辛的劳作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纪更苍老。她一手握着手电筒,一手托着个编织袋。每十天半月出一山,用卖山货的钱购点生活用品。为了省下过洞那五块钱,每次都是涉水走过那一年四季汩汩流水的一公里多的山洞。她说现在修了这个洞出山不用再翻大山了,城里人路过她家门进山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她打算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办个农家乐接待游客。边走边说,突然,她用手向山上一指:看!那边的杏花、</p><p class="ql-block">桃花最多的山坡就是我家。这一沟数那俺家山上的杏花、桃花开的最多最好看!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在逆着阳光的山坡上,一处柳荫环抱的农舍周围,层层迭迭的杏花铺满了沟坡,开的那样奔放热烈、无拘无束。似云、似霞、似纱。轻风微拂,落英缤纷,如同花雨,飘飘洒洒。难道这里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述隐居田园,躬耕僻野的世外桃园吗?</p><p class="ql-block">“前面就到我家了,去家里喝口水,再到山上去照相吧!”农家大嫂一番好客的话让我从恍惚的梦景中醒了过来,谢过大嫂的盛情。我急急去追赶早已走在前面的驴友们。我一直在想,农家大嫂让儿子们回来办个农家乐不仅仅是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而是她善良质仆的心已经深深的植根在这山水草木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沿着黑鹿河谷又行进了四五里,正疑“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一座去冬今春修整的拦河大坝刚刚竣工,黑鹿庙就建在大坝的东侧边的山崖上,黑鹿献宝的故事就源自此处。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屯兵山下,(现有一村叫张飞城村)。时值盛夏,</p><p class="ql-block">烈炎当空,滴水难寻。突显一只黑鹿,张飞引弓急射,黑鹿负箭而逃,张飞穷追不舍。到了此处,黑鹿卧而不起,张飞追到近处,却不见了黑鹿,只有射出的长箭插在石缝中,张飞惊奇中拔出箭来,顿时有清泉喷涌而出。原来那黑鹿竟是仙人指路,化黑鹿引张飞找到了山泉。解读这个在当地久传的故事,可以看出这里曾饱受缺水的折磨,二是水对于这里是如此珍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黑鹿庙小憩后,顺河谷前行不远有一处叉路向西途经瓦窑村,再向南一直到了一个叫黑冷水南沟的小村。山民说大路转弯处左边有一条小路,翻过山就是来时的红岩洞了。一番气吁喘喘的攀爬到了山顶,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象牧羊童任意甩开的鞭子盘旋在山脊上,以直通向山下的红艳凹村。驴友们沿山路蜿蜓而下,一天的行程在山野的春色中接近了尾声。</span></p> <p class="ql-block">留在记忆中的山村大姐的背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