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老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 三十三 )</p><p class="ql-block"> 挑 战</p><p class="ql-block"> 作者:飘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调到双流县蚕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缫丝部任生产部长。</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未期,缫丝行业象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生丝的出口量速增,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四川盆地十分适宜栽桑养蚕,因此各县,区纷纷都在建丝厂。丝厂虽然属劳动密集型,但那些年,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而且建厂投入不高,见效快,利润可观。</p><p class="ql-block">当时,双流县的农民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特高,因养蚕周期短,从小蚕到成茧,养一季时间大约是一月,一年养三季,时间又正好赶上农闲期。更为可观的是,养蚕收入高,一般家庭卖三季茧下来,少则好几百。多则上千元。在那个年代,农民不用出门,在家中用自已那双勤劳的双手,就能让家庭副业收入达到这样的标准,那真是聚钱的好门路。因此,农民涌跃卖茧让双流蚕茧产量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新建缫丝厂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新厂名曰缫丝生产部,归属双流县蚕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统管。新厂建在双流县的华阳镇。民间有句老话:成都,华阳县过县。直白点说,华阳和成都仅是“一墙之隔”!属大城市的边沿。</p> <p class="ql-block">要建新厂,肯定急需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何况该厂在城市中,求职者络绎不绝。我也毛遂自荐加入到应聘生产部长这个职位中。在当时应聘此职位的十几人中,有大厂的精英,有纺专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托关系准备走“后门”的人才。但最终能“中标”的我:一,精明能干,这是该公司领导对我的第一印象。二,从基层职工一步步走上管理层,既是专业技工,又是专业管理人才。三,唯一一个女性,缫丝厂属女工单位,他们更倾向用女领导者。</p><p class="ql-block">必竞是省府边上的工厂,对引进人才除了慎重,更多是重视,一到公司,除了工资涨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住了不到半年,我又分到了新建的四室两厅,双卫带大厨房的,一百五十多平米的新居。这样优裕的条件,让我们这些从外地调入的人员感恩载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已卬足劲头的甩开膀子大干呢?</p><p class="ql-block">车间里机器还在安装调试,新进厂的职工光给她们讲解书本上的东西太空洞,太乏味!我和大厂调来的车间管理员们一起,自己制作出简单的仿缫丝车位的模具,用高压锅将茧子煮熟,用废丝做教材,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刚招进厂的新工练基本功,让她们在真枪实弹中去体会,去摸索,去深思,去撑握。</p><p class="ql-block">当机器安装好,车间试运行,试投产时,这些孩子们虽然动作慢点,但操作流程,操作基本功也能做得象摸象样。根据行业经验,新工培训至少得三月,可我们的工人,仅仅用一月多的时间,就完全撑握了缫丝技能。工人们生产出来的第一批生丝就能顺利地通过了商检。当然,当缫丝生产很快,完全,正规地步入正轨后,公司的效益也就立竿见影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人生,就这样顺风顺水的走下去。我肯定属“幸运儿”,可人生的路总会是九曲十八湾,有艰难和曲折,有苦涩和沧桑……!</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在九十年代中期,私企和外企的迅速崛起对国企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波。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开放,让过去那种由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时代己无竞争能力和生存之地了。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出口受阻。而象我们这种生产外贸出口产品的单位,更是举步维艰。再加上许多国企又因管理混乱,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导致工厂倒闭。而当时还在的冕宁县丝绸厂上班的我家先生,也因丝厂倒闭,破产而待业下岗。</p> <p class="ql-block">先生下岗失业后,他同全国许许多多下岗职工一样,既无学历,又无其他适应社会的技术专长。一直被国企宠坏了的这帮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冲击,他,她们完全进入到迷茫期,除了长叹短嘘,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准定位。</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还没毕业。儿子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川大,但他确刚好赶上国家在大学中开始自费。外地上大学女儿需要生活费,儿子上川大一年那几仟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仅仅靠我个人的工资收入。己经完全唯系不了这个家的开销。</p><p class="ql-block">幸好,儿子高三毕业时的班主任老师很不错,她为儿子,她最得意的学生向政府递交了困难补助的申请。帮助儿子凑齐了他上大学第一年的学费。罗老师申请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农民家孩子凑学费,可以养猪,养鸡,种庄稼,工人家孩子凑学费,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父亲下岗无收入,好孩子总不能让他上不了学吧!……</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更何况我们这代人,谁没有被生活折磨得七晕八素,才能被磨成今天的皮糙肉厚!我不会认命,也绝不屈服,为了我的这双儿女能继续完成学业,既使砸锅卖铁……!不!当时的我家,根本是无锅可砸!无铁可卖,那我就只有站起来。重新挑战自我。豁出去了!不管啥脏活儿,累活儿,只要是能挣钱的活儿我都会去干,当然,原则是不影响我的本职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