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林光朝《与郑编修》白话文

千年广业里

<p class="ql-block">  石室料理,稍稍就绪。但公道难行,日有龃龉。三两年间,无远近笑骂。今年来何止笑骂。某每度与人不相关,自反已久。而怨者益众。从此至老死无憾也。</p><p class="ql-block"> 六兄去吾圣人千余岁,得不传之学。夫子四十年,足迹半天下,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于讨论之后,仅无一人知制作大意。某前数年闻夹漈有说,便心开目明。</p><p class="ql-block"> 第恨无成书可验耳。比日仲友兄弟相聚,亦许就兄处逐项借出。某愚且颛,年岁间须见次第,想兄不于某吝其传也。示喻《石鼓》刻已释然,前辈所作,大率无据。</p><p class="ql-block"> 某闻邃师喜蓄图书,六兄为此物,一行而传。闻者迁就其说,吾曹门户绝无人。六兄当为天下倡,毋重他人疑心焉。</p><p class="ql-block"> 二侄谨畏可喜。惕前时习懒,今亦稍入绳墨,然所见俱不俗。要之当有所至。</p><p class="ql-block"> 某近来选数人,逐番讲礼书,到《乐记》、《中庸》却自为开释。此数篇似董仲舒所作,与《大序》、《系辞》相为表里耳。</p><p class="ql-block"> 古文书亦易,得《汲冢书》只少一本,冯倅厅抄未足,并约月末间纳去。</p> <p class="ql-block">六兄(郑樵):你好啊!</p><p class="ql-block"> 关于石室的这件事的处理,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要完全公正则很难做到,常有意见不合的人。前两三年的时候附近人只是说闲话,今年以来何止只是说闲话。我常觉得此事与别人无关,自己也反省一段时间了,然而埋怨的人却越多了,我从现在到死也无所谓他们怎么评论了。</p><p class="ql-block"> 六兄你离我们的孔圣人相差一千多年,却对他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当年孔夫子用了四十年时间,足迹走遍半个天下。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对乐曲进行整理校正,诗经中的雅、颂两部分的乐曲才各自分类,于是和众弟子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却没有一个人明白著述诗经的重要意义。我前几年听人说,夹漈先生有讲述过这段话,让我觉得心开目明。</p><p class="ql-block"> 接着便是遗憾没有写好的书可以看。近来有和你的堂兄弟相聚的时候,也许就会从你那把书一本本的借出来。我这人比较拘谨老实,这么多年你应当看得出来吧,想必哥哥你不会和我舍不得这些书吧。我已经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去看懂《石鼓》这本书,老一辈的人所写的书,大概也没有什么依据。</p><p class="ql-block"> 我听说邃师禅师喜欢收集图书,六兄你为了这些书,专门去了一趟就托付给你了。听到的人都迎合这个说法,我们这个门派绝对没有人这样认为。六兄你应当站出来告诉全天下人真相,否则别人的猜疑会越来越重的。</p><p class="ql-block"> 两个侄儿性格谨小慎微很讨人喜欢,前段时间还放心不下以为他们学习懒散,现在已经稍微懂点规矩了,我觉得这两兄弟将来都不会是普通人,总之一定会有成就的。</p><p class="ql-block"> 我近来选了几个学生,一遍遍的跟他们讲解礼书,讲到《乐记》、《中庸》时自己却有了新的想法。这几篇文章感觉是董仲舒所写的,和《大序》、《系辞》有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啊。</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书也许简单些,我得到《汲冢书》了,只是少了一本,冯倅(人名)当时没有抄完整,并约定月末的时候去拿。 </p><p class="ql-block"> 弟:林光朝</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