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怎么又做梦了

人物简介 <p class="ql-block">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1-3]</p><p class="ql-block">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7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任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4]2015年1月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6];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7];2019年12月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5];2020年5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9][23];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p><p class="ql-block">樊锦诗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p> 主要成就 <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樊锦诗出生于北平,成长于上海。</p><p class="ql-block">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p><p class="ql-block">1962年,经学校安排,樊锦诗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毕业时,研究所向学校要人,樊锦诗成为学校分给研究所的两名同学之一。</p><p class="ql-block">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1966年,与丈夫彭金章结婚。</p><p class="ql-block">1977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198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1988年,任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p><p class="ql-block">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1993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1994年,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p><p class="ql-block">1995年,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1998年,任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1]</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p><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15]</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北京大学,一半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16][27]</p><p class="ql-block">2019年,受北京大学邀请写下亲笔书信,为新生表达祝福,讲述她的“北大情缘”,并与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12];9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青年立德树人工作导师。[17]</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6]。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8]</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受甘肃省委委托,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看望樊锦诗,宣读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通知,颁发《甘肃省干部医疗保健证》,并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省委的关心关爱。[18]</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3日,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3]</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利用“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向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26]</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利用“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29]</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研究院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30]</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31]</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受邀担任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启航大使。</p> <p class="ql-block">樊锦诗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在莫高窟的60年间,樊锦诗的青春年华曾被耽误过,她也因其他工作奔忙过,但却从未忘记老师们的嘱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终于在73岁那年,她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两分册8开780页,仅单册就是无法一手拿起的厚重分量,这也是中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30]</p><p class="ql-block">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p><p class="ql-block">从20实际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p><p class="ql-block">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p><p class="ql-block">承担项目</p><p class="ql-block">樊锦诗主持完成了《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的研究》、《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环境演化科普教育》、《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在莫高窟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敦煌文物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国内贡献》等近30多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文物的研究课题。</p><p class="ql-block">出版专著</p><p class="ql-block">樊锦诗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术专著。</p><p class="ql-block">发表论文</p><p class="ql-block">樊锦诗发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后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P.3317号敦煌文书及其与莫高窟第61窟佛传故事画关系之研究》等20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对敦煌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颇有建树,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发表了《敦煌莫高窟及其保护、研究工作》、《敦煌莫高窟开放的对策》、《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制定与收获》《建设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数字化时代的敦煌——探索保存和利用敦煌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敦煌莫高窟旅游开放的效益、挑战与对策》等近30篇探索古遗址科学保护及管理的论文。</p> 人物生活 <p class="ql-block">丈夫彭金章给了樊锦诗倾力支持。两人是北大同学,毕业后樊锦诗远赴敦煌,彭金章则来到武汉大学,参与创办了考古学专业。原定3年后樊锦诗回去,未曾想两人分隔两地达23年之久。期间,彭金章承担了育儿等大部分家庭责任。1986年,彭金章调往敦煌,“按传统,女的跟男的走,但我选择跟她,又怕什么呢?”樊锦诗则说,像老彭这样的丈夫“打着灯笼也难找”。</p><p class="ql-block">从武汉大学到敦煌研究院那年,彭金章49岁,对一个学者来说,那正是学术成果涌现的黄金期。彭金章放下了主业商周考古,从零开始了莫高窟北区考古,这成为樊锦诗一个很大的心结。直到2000年后,3卷本《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研究》等成果出来,樊锦诗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没有让他在事业上留下空白”。</p> 个人感悟 <p class="ql-block">读完樊锦诗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坚守和付出。她的一生都在为敦煌文化的传承而努力,这种精神真的让我很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樊锦诗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她让我明白,只有真正热爱并投入其中,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也要像她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樊锦诗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她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我会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