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享誉中外的外交家 乔冠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明将至,我们怀着崇敬和思念之情,纪念新中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与龚澎。他们是一对杰出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缅怀乔冠华与龚澎的丰功伟绩,追思他们的精神风范。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奉献和爱国情怀,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也是家乡对外宣传的名片。 提起乔家大院,许多人会认为是电视剧里"走西口"发迹的晋商豪宅,然而我们讲述的是共和国杰出外交家乔冠华故居老宅演绎的精神家园传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乔冠华与龚澎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乔家大院过往时光</b></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坐落在建湖县庆丰镇东乔庄启明河南岸,为四合院,坐北朝南。主宅明三暗四,龙脊花窗,东厨西厢,青砖小瓦,大院整体外观典雅大方,简洁明快,具有典型的晚清时代建筑风格和苏北水乡民居特色。据说,此宅是乔冠华的祖父乔世宜营建的。乔冠华的父亲乔守恒、叔父乔守清都是读书人,属于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两兄弟曾利用西厢办过学堂,东乔庄附近有不少老一辈读书人在这里受过启蒙教育。宅院东北侧,有一座精致的小木桥,桥匾上书有"启明桥"三个大字,两旁有手扶栏杆。过了桥,拐个弯,跨过小木跳,即达建在池塘中间的乔家生态书屋。不远处,有一架八篷大风车,整天吱呀吱呀地转,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图景,美哉!更令人向往的是东乔庄所在"十八团"地域,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乔家大院外的打谷场每到农闲季节,便成为地方杂技艺人献艺的天然舞台,这里的大人小孩上台都能露一手,煞是热闹。乔家大院作为一个路标备受人们瞻目。乔冠华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日寇侵华期间,推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东乔庄房屋几乎全部被烧光。而乔家宅院独能保存,因为有个伪军旅长看中了它,将它作为旅部使用。其时乔家人在户主乔守恒带领下逃难之沪上。解放后,乔家宅院由乔冠华的大嫂一家居住。上世纪50年代末,他大嫂的女儿进盐城纱厂,举家迁出。宅院交给村里使用,设过队部,办过油坊。现在的宅院,是乔冠华逝世后,由地方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复修的,基本上保持原貌。只有西厢一排房子是复建的,用作影视厅和陈列乔冠华参加革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图片。明间北墙上悬挂着乔冠华大幅半身照,侧室内陈列着乔冠华的部分遗物、著作及生前生活、办公用品。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住宿处,阁上有一张单人木边竹床,两头搭在板凳上,床边一只小柜,都原物按照原样摆放,东面厨房仍保留原来农家风貌。大院外面,是2016新辟的冠华广场,以乔冠华铜像为中轴,布置牌坊、碑廊、石塑巨书、时光景墙、求学之路、外交走廊、景观塔、启明桥等人文景观。院内院外,整洁雅致,花木扶疏,银杏、香樟、红叶石楠等景观苗木,把大院缀成绚丽的生态公园。如今,乔冠华故居大院已成为江苏省红色旅游景点,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湖乔冠华故居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这里走出"苏北神童"</b></p><p class="ql-block"> 1913年3月8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乔冠华诞生在乔家大院主屋的东房。母亲姓刘,生有三男五女,长子冠军,次子冠鳖,冠华最幼。冠华3岁时丧母,父亲又续弦,继母生了一男两女。他的父亲乔守恒,开明但无意仕途。幼年的乔冠华,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的濡染,自小聪明过人,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入学前就能坐在父亲怀里一首接着一首地背诵古典诗词。6岁时,就正式进入二叔乔守清学馆读书。乔守清没有子嗣,所以倾力相助侄子乔冠华三兄弟上学读书。这位二叔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而乔冠华学习也刻苦勤奋,出奇地爱读书。当时邻居磨房与他家搭山,成天礁磨轰轰作响。为让冠华安静读书,乔守恒便在河北池塘处垒个小土墩,上砌一间茅屋,让小冠华在此专心读书。那里的光线比老屋明亮,空气又新鲜,竟成了乔冠华最喜爱的读书场所,这座生态书屋被他风趣地称为"小岛书斋"。乔冠华童年时常常在晚间拎着油灯从启明桥过去,到"小岛书斋"去攻读。在家塾时,乔冠华凭借过目不忘的天赋,从《三字经》《百家姓》这些童蒙读物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都能熟背如流,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有一次,冠华的父亲要他写诗,说说自己的志向,他在诗中写了这么一句,"天下文章李杜乔"。父亲看了批评他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和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相提并论,可他内心却认为这小子从小有抱负,将来肯定会有出息。乔冠华10岁时走出乔家大院,随二哥冠鳌进入设在裴刘庄的三丰市第二小学读书,12岁小学毕业,随后在亭湖中学、淮美中学和钟南中学读书。他用四年时间,读完中学六年功课。1929年,16岁的乔冠华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在清华,他在同届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被誉为"苏北神童"。24岁,乔冠华获得了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精通英、德、日三种外语,这在当时算是凤毛麟角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乔氏三兄弟</b></p><p class="ql-block"> 乔冠华同母三兄弟青年时代就有坚定信仰和远大抱负,成为盐阜早期革命者。老大冠军比冠华长9岁。冠鳖、冠华读小学时,他就中学毕业了。毕业后,被县劝学所聘用,分在盐城首府街小学当教员。那时,盐城已有中共地下党活动,城内开始建立读书会、补习团、民众夜校等党的外围群众组织。乔冠军受革命思潮影响,便伙同革命青年胡扬,在集仙堂街小学办起一所民众夜校,向民众宜传进步思想,引导青年参加革命。1932年初,原在北平(今北京)团市委工作的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因团市委遭到破坏,暂时回到盐城隐蔽,并从事地方党的宣传组织工作。当时盐城有一个文艺团体,叫"综流文艺社",但主办人比较右,胡乔木发现乔冠军是个好苗子,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把他安进去,任综流文艺社理事会会长,在胡乔木、乔冠军的努力下,综流文艺社除了组织青年读书外,还办了《海霞》半月刊,在盐城出版。当时胡乔木不便公开,仍由乔冠军担任刊物名义主编。发行对象主要是知识青年,城内即由学校传达室代售,西北乡则由乔冠军的二弟乔冠鳖代为出售。乔冠鳌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初中毕业后(因闹学潮没有毕业文凭),被父亲留在家里照管田务。时而到附近几所学校教唱革命歌曲,张贴宣传标语,对推售《海霞》这份工作更是尽心尽力,刊物一到手,就及时推售出去。《海霞》在盐城影响慢慢大起来,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因此该刊物只出了三期就改为《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同样是进步刊物,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乔冠华,也积极支持此刊,曾翻译日本左翼作家小林多喜等人的短篇小说,还有爱因斯坦、柯勒惠支夫人等人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宣言,发表在《文艺青年》上。此间,北平(冠华)一盐城(冠军)一东乔庄(冠鳖)已形成三点一线的工作链。这个刊物出了五期后,因地下党盐城县委负责人被捕叛变,形势严峻,于1933年暑期被迫停刊。胡乔木随转移到上海,乔冠军也返回老家东乔庄避风。期间,冠军曾以地方助理员名义与冠鳖一起参与组建"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为抗日募款,还掩护了一名受伤的地下党"左同志",藏在家里护理半个多月,待伤愈后才安全转移。是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开始下手对共产党人进行大清洗,乔冠军、乔冠鳌先后离开家乡,转移至上海隐居。从1933年12月以后,近4年时间,盐城境内党组织活动基本停止,隐居在上海的乔冠军、乔冠鳌两兄弟无法与盐城联系。其时乔冠华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参与日共秘密活动,被日本警方驱逐出境,而后又去德国留学,参加了中国留德学生抗日救亡组织一一反帝大同盟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乔冠华从德国留学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不幸的是,早期参加地下斗争的乔冠军、乔冠鳌未等到新四军东进盐城就英年早逝。乔冠军留下两男两女,长子乔宗明到了当兵年龄,就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为国捐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乔冠华 中间徐迟 右冯亦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外交天团里一家"牛人"</b></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乔冠华一家是外交天团家族式名人的典范。这是乔家高光时刻,也为这座寻常大院带来无尚荣光。乔冠华留学德国的时候,刚好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风云变幻,乔冠华心系祖国,他辞去国外高薪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选择到香港从事新闻工作,以笔为武器撰写各种各样的政治评论以及国际评论文章,直指要害,揭露日本侵略者以及帝国主义的丑恶,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所以毛泽东曾评论过,说乔冠华的文章"犹如千军万马,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1939年,乔冠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他已是一位知名的国际时事评论家。香港沦陷后,他辗转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并参加中共代表团外事组的活动。以此为起点,他开始毕生的外交生涯。此后的30多年里,乔冠华始终追随周恩来左右,在外交战线,他几乎参加了我国所有重要的对外谈判、论战,无论是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还是外交论战中的篇篇檄文,均表现出乔冠华卓尔不群的外交才华。因此,凡外交大事,毛泽东都亲自点将让"乔老爷出阵"。1971年,出席联合国大会,见证了我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乔冠华是当时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的我国第一位代表。那时候,乔冠华潇洒豪放的大笑,成为了我国外交自信的符号,被各国媒体称为是震慑议会大厦玻璃的笑容。乔冠华多次出席联合国大会,舌战群雄,表现出一个泱泱大国外交家的非凡气度。乔冠华的一生为共和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乔冠华夫人龚澎和建国初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夫人龚普生,本是同胞姐妹,这两位曾是外交部蜚声中外的姐妹外交官。姐姐龚普生,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司长、联合国问题专家;妹妹龚澎,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新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这对外交战线上的"姐妹花"出身名门,其父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著名的革命党人,受父亲的革命影响,龚澎在燕大读书时就加入共青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她进入延安,从1940年起,龚澎一直在周恩来身边从事外事工作。此后整整30年,龚澎一直是周恩来身边得力的助手。她思维敏捷,相貌出众,举止大方,她的个人魅力被外国记者们一致认可。她先后两次出访日内瓦,以及亚非14国。龚澎是新中国第一位外交女性,是一位里程碑的人物,她和乔冠华并肩战斗,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奉献一生。乔冠华和龚澎的儿子乔宗淮,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汲取了得天独厚的滋养,具有率直儒雅的气质。同父母一样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曾任职多国全权大使,也曾位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他的妻子彭燕燕,曾任大使参赞,秉承父母的遗志,在中国外交事业中发光发热。乔冠华的续弦夫人章含之,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杰出的外交官之一。70年代初,她曾参加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会议,并参加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的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同乔冠华一起,曾活跃在联合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是1971年中国首次参加联大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副代表之一,此外,她还参加了中国同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活动。同样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一定贡献。说他们是外交天团的一家"牛人",毫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2024.3.27 整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乔宗军参加乔冠华诞辰110周年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乔宗军(系前外交部长乔冠华侄子,乔冠华故居管理员兼宣传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