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议读书</p><p class="ql-block"> 昔日,聪明如犹太人为了让儿童爱上阅读,在书本页间涂上蜂蜜,吸引孩子们不断舔舐促其读书,且不论这故事真假,单就手机短视频充斥的今天,就是把书本里外三层抹上蜜也不敌小手机勾勾小指头,更何况孩子学习的典范,父母或师长又有多少去读书?不读书者十人去之一半,剩下数人读书也多半莹莹点点,生活不易,苟且与世各种考核,工具书专业书又拖走一半人。偶尔有碎片时间能读一会儿书,又有一个问题跳了出来“书那么多我何时才能读完呢?书读不懂怎么办”同时还有一个激灵“我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占有知识?满足好奇?”有太多的精妙答案在等着了“读书,是在黑漆漆的远处点一盏灯,打开每一本被反复审视过的社会共识的书,就是从现实世界的瀑布流中把自己抽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看更远的光阴,去看眼下的世界。”“一个爱阅读人,他都隐隐约约有熟人,他登黄鹤楼的时候,知道一千多年前李白也来过;他来上海人家吃一道小菜,也知道汪曾祺老先生笔下曾写过;他遇到各种悲欢离合,也知道这都是一再发生的寻常世界。”</p> <p class="ql-block"> 二、读的完么?</p><p class="ql-block"> 停,这又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脑袋里跑马了。回到原问题上:“书何时能读完?读不懂怎么办?”瞥了好几眼满满当当的书柜,脑子里有李剑鸣教授的“以众书伺一书”“以一书通百书”的读书法;内心也在嘀咕“书读不完很正常,就是读完我就真正懂了?不也是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似的重逢。”“书不懂也正常,伴随着经历和阅读的增长,有些书早晚会懂”。这不,从扬州“悦读践行”计划启动仪式归来后,开始读《毛泽东文选》和《资治通鉴》</p> <p class="ql-block"> 三、《毛泽东选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选集》首篇便是鼎鼎有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原著魅力很大,读进去便被毛泽东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所折服。他开头先陈述行文的必要和宗旨,而后放大镜似地观察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包含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中产阶级”(左、右手主义)、“包含自耕农、手工业主、学生、教员、员司、小事务司、小律师、小商人等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很明确地指出了依靠谁,团结谁,斗争谁。其间对买办和中产的分析让人拍案。</p> <p class="ql-block"> 四、《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 中华书局版的《资治通鉴》的前言甚是动人“司马光生于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历经真、仁、英、神、哲五朝”,与诸多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同时代。司马光为人诚笃正直,勤奋好学,和王安石私交甚笃而反对其变法,在北宋有极高的声望,后来蔡京当权时期立“元祐党人碑”,第一个名字就是司马光,工匠因此拒绝署名”——因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之故,一直以为王司二人肯定是仇敌见面分外眼红,殊不知宋人的私交和公意区分如此明确,远超明朝的党争。</p><p class="ql-block"> "古代大臣无法选择君主只能尽力辅佐,而史书浩如烟海,皇帝不可能读完,司马光希望将历史经验总结出来进献给皇帝以供借鉴,从《历年图》到《论历代君臣事迹》,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并作序,授权司马光选择助手,任意阅览国际书局书籍,赐予其二千余册藏书”。——神宗是个好上司!</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天下承平日久,文化发展迅速,私人藏书增加,很多失传的史书如唐代国史、实录、时政记等都重现于世,司马光在编纂时,对于种种野史、官史、谱录、墓志、行状、碑碣材料无不毕览,书中所用材料有两百余种,不同于司马迁的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臣光曰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政治史占据最重要位置。全书186篇,沿用前人84篇,自己之手102篇,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记载可和《唐会要》《唐六典》并论”。“编纂方法叶相当先进,参与人员间各取所长明确分工,从提纲要领到资料汇编最后定稿,开创了集体创造、分工负责、有步骤地编写大部史书的方法。”——原来《资治通鉴》的丛书要感谢时代,感谢司马光的严谨认真,感谢团队的分工合作明确。</p><p class="ql-block"> “通鉴”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坚持用一个年号,这样在分裂时期同时出现几个王朝,在时间记载上对读者不是太方面,再加上司马光政治的保守立场,《通鉴》对变革均持保守态度,同时因为过于注重“史鉴”作用,书中在叙述典型性明主、暴君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归善和归恶,比如隋炀帝的记载就有明显痕迹。——成也是性格败也是性格,人是时代和自身个性局限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出书后,评价很高,神宗称之为“前代未有之书”,宋人普遍视为“如桑麻谷粟”不可或缺,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称赞它“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近人也多推崇,与《史记》比文采或者略逊,但史料的选择和写作的严谨程度上均有过之。</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中华书局此版限于篇幅只取了《通鉴》的26桩事,且首篇就是太熟悉的《荆轲刺秦》所以又做了中途弃书的事,转而去读《华杉读透资治通鉴》,后者一开篇就是“三家分晋”说透了其背后的周王室的无能,也是心中一凛。</p><p class="ql-block"> "悦读”部分书写完毕,“践行”改日再书。关键词:对联之趣、宋徽宗的四个昏头招数、“莫须有”可以这么书写么?床弩真的改变了澶渊之盟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