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作家孙玉民,——赫村记忆(十五)文图/黄任远

尧野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在黑龙江畔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渔村,生活着一位渔村作家孙玉民。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少数民族作家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发表中篇小说《回响的枪声》,短篇小涚集《乌苏里船歌》,散文集巜碧绿的明冰》,诗歌集《赫哲人献你一束花》,电视剧夲《萨滿神舞》等。</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我是1975年作为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到街津口渔村采访时认识他的。当时他14岁,还是一名中学生,但他写的作文已经受到学校老师的好评。如今,孙玉民已成为一名赫哲族著名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1961年1月17日出生于街津口小渔村。他的祖父孙明远曾当过抗联交通员,躲过日军封锁,在江上来回运送抗联战士。他的四叔和六叔都参加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六叔还因救落水朝鲜儿童而受到部队通报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高中毕业后回渔村参加渔业劳动。有一次,他把音乐盒接到渔线上,当鱼儿撞线,音乐盒就响,就可知道有鱼上钩了。在渔村,他是个“文化人”,经常帮助村民写个春联、写个信、写个匾牌,有时候就连乡政府写个会议横幅、写个标语也都派人找他来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85年,乡政府把他调到乡文化站工作。他在站里办起了书法班和绘画班,专门招收夲村年轻人和当地边防战士参加学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书画人才。他还从传统鱼皮服饰受到启发,创作了鱼皮贴画《快钩捕鳇》《捕鱼归来》《打冬网》《狩猎》《赫哲人家》。这些鱼皮画很快被游客见到,一销而空。他接着在村里办起了鱼皮画培训班,不收一分学费,手把手地敎大家,直到大家学会为止。不久,村里陆续开办了鱼皮工艺品商店,逐渐形成鱼皮画一条街,成为了村里旅游一景,旅游购物的中心,带动了渔村旅游经济。不久,街津口村被评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他被选为同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赫哲族工艺品协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刚回村捕鱼那时候,路过江边钓鱼台风景区,总有游客向他打招呼,要求他用船载他们到江上观景。他答应了,不到一个月,他挣到了旅游业第一桶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和村里小青年商量,放下渔网,干起游船服务。在旅游旺季,他开辟了从街津口村钓鱼台到俄罗斯小镇下列宇斯抖耶的异国风情游,收入翻了倍。他又出新招,在钓鱼台风景点投资盖了“赫哲文化书屋”,供游客休息购物,屋内备有鱼皮画、桦皮画、关于赫哲族的书,旅游纪念品等,既滿足游客需求,又挣到了丰厚的报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000年,国家投资建风情园,乡政府派他抓这项工作。他起早贪黑在工地上,亲自做测量,搞规划,记工程,画图纸,没计每一处的雕塑,每一处的景点。他还为风情园民俗馆设计布展,写讲解词,捐赠了珍藏多年的文物、图片、照片、资料供展览用。村里还组织了伊玛堪艺术团,常年为游客服务,每天来参观游览的达千人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在村里现身说法,动员村民做旅游。村民尤星和傅万学等在村里开起商店、饭店、旅店、旅游服务,专门用车船接送游客,村里的旅游业越办越好。不久,村被评为中国十大著名乡村,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乙级旅游区。孙玉民夲人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十大文化名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渔村作家,一直扎根于街津口村,用他的笔写出渔村巨变,村民故事。他从1983年开始发表散文《故乡的迎春花》至今,创作生涯40余年。他的文学作品,陆续发表在《北方文学》《北大荒文学》《民族文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作品中反映了赫哲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写出了民族生存方式和精神情操,描写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渔猎生活,讴歌了新生活新渔村,塑造了老英雄、老模范、艺术家、创业者、普通渔民的崇高形象。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称他是“赫哲族第一位当代小说家”。</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孙玉民从报纸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到八岔渔村看望赫哲群众的消息,他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习主席领导我们脱贫攻坚,就没有渔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决心一辈子扎根渔村,用民族文化激励,提高村民们改变渔村面貌的自信心;用文字作品讴歌新时代,书写渔村日新月异的感人故事。”</i></p> <p class="ql-block">注:文图由黄任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