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罗浮山

酒溢情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是快,转眼间泪别罗浮山三 十八年多了。</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那一瞬间;可在战友分别的日子里却是那么的漫长!漫长!</p><p class="ql-block">多少次梦回罗浮山:大庙,会仙桥,朱明洞;曾经的那些事;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脑际。</p><p class="ql-block">带着深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十二月八日,温暖的阳光作伴,来自河北,湖南,广东各地的战友们满怀欣喜“相聚罗浮山,共叙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久别重逢,曾经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几经风霜岁月的洗礼变得朦胧或陌生,记不清尊姓大名,只能用一句:“老战友,你好!”来表达;温暖的双手紧紧相握,久久不愿松开,顿时,一股暖流在心里流淌;饱含深情的眼神相互对视闪烁着幸福的泪花,一声声亲切问候充满真诚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p><p class="ql-block">重回故里,“哇塞,变化真大,太漂亮了,成了大花园,简直是天翻地覆……”战友们异口同声不惜赞美之词;尽情欣赏换了人间的繁荣美景;拍照,不停的地拍照,留下温柔多情的微笑,留下优美多姿的身影,留下永恒的战友情谊。</p>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战友们除了感受旧貌换新颜的景象外,更多的是对罗浮山的眷念之情,强烈的怀旧情愫随着记忆去寻觅那昔日的踪影。</p><p class="ql-block">“我在罗浮山只当了三年兵,这三年在我人生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现如今的繁荣固然美好,但在我内心深处总觉得昔日那山山水水,那一草一木才是最真实最亲切最难以忘怀的”;一位七六年入伍的女战友说。</p><p class="ql-block">走进“冲虚古观”(俗称大庙),映入眼帘的是那一鼎直径约一米五的铜制“香炉”和约三米长的石雕“香台”,信徒们恭恭敬敬一个接一个烧纸钱,点蜡烛,上香,双手合十作揖,嘴里念念有词,院子里纸钱灰飞扬,青烟缭绕。</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道教建筑,古典雅致,青砖琉璃瓦,朱红色木质门窗,宽敞的天井给院子注入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几棵桂花树常年散发着阵阵清香。</p><p class="ql-block">左右两旁的厢房曾是医院领导及政治处,院务处,医务处三大机关办公室。</p><p class="ql-block">正房“三清宝殿”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尊大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那非常时期,医院领导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想方设法对大佛严加保护,使其免遭劫难。</p><p class="ql-block"> 一身着黄色法袍的法师十分虔诚地说: “现在整个佛像都是以前的,只是外表修饰了一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放军能把全部佛像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太不容易了,真是大恩大德,功德无量”。说完便点了一柱香在“玉清祖师”前跪拜祈祷神明保佑。</p><p class="ql-block">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情景交融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七七年底,我军医大学毕业分配来一九九时,在‘朱明洞’元帅楼住了一个星期感觉真好;天刚泛白,鸟儿们就发出清脆的叽叽喳喳声,惊醒梦中人;微风吹拂白玉兰花洒满地面,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潺潺流水的小溪,清澈见底,小鱼小虾自由自的游来游去,偶尔还可见到石蛙盘蹲在小溪的石头上,瞪着圆圆的大眼睛东张西望,稍有动静就噗通一声跳进水里藏起来,……”。赵主任绘声绘色说着。他长叹了一声:“哎!现在的元帅楼就大不如前了,年久失修,大门锁扣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早已腐朽,整个院落杂草丛生,零乱不堪,显得很是凄凉,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时过境迁,世事无常呀!”。</p> <p class="ql-block">在大礼堂旁边开店经营土特产的邓先生得知我们是原解放军一九九医院的,显得异常热情,非要邀请我们在店里坐坐,又是泡罗浮山茶,又是拿出本地花生,龙眼招待。</p><p class="ql-block">邓先生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一九九医院的解放军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你们,我早就不在人世了:七八年五月的一天,我与几个小孩爬树玩,不小心从四米高处掉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脑一个窟窿,右边的脚手都断了。</span>父母亲把我送到一九九医院外科做了六个多小时手术,治疗了两个多月;那时家里又穷,医院还免除了医疗费用,我这条小命是一九九医院给的”,邓先生的眼眶湿润了。停了会接着说:“一九九医院解放军对我们博罗县人民做了太多太多好事,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大恩大德,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伤病员食堂(俗称马山食堂)拆除时间不长,袒露出钢筋的水泥墩柱横七竖八,瓦砾满地,杂草丛生,目睹场景,无不令人心情沉重。 </p><p class="ql-block">伤病员食堂负责住院伤病员的各种饮食,提供开水和温热水,在科室做护理员的女战士的主要工作就是往返于科室、马山食堂之间。</p><p class="ql-block">七七年入伍的小雷回忆道:“我在大外科做护理员,外科距马山食堂少说也有百余米,且是上下坡,上一个班得挑五、六担水,三番五次领取各种治疗饮食,没有电梯还得爬两三层楼梯,来来回回起码有三千米;炎热的夏天,汗水湿透了工作服,刮风下雨,泥泞路滑,经常摔跤烫伤脚”。小雷卷了卷裤腿,你看“现在还有伤痕呢”。</p><p class="ql-block">湖南杨妹子接着说:“我在内科当了三年护理员,回想起来的确很不容易,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两只脚都烫伤过,也给伤病员训斥骂过,我曾多少次偷偷哭过,但我从未放弃,且无怨无悔,总是乐呵呵的,因为我坚信一个农村女孩能穿上众人向往的军装是毕生的荣耀,脚上的伤疤就是军人的烙印,我当过兵,我感觉很自豪”。说完,爽朗地笑了笑。</p> <p class="ql-block">外科,内科大楼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满地落叶,踩上去软软的;这里成了鸟类的天堂,很多鸟类在欢快地觅食,把落叶翻了个底朝天;原来的水泥路坑坑洼洼,被茅草灌木覆盖;仔细看还能找到些残垣断壁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李医生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说:“我在外科呆了六年,处处感觉到外科是个很团结,工作氛围非常好的集体;科主任,老医生技术精益求精,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年轻医护人员刻苦钻研技术蔚然成风,真正把病人当亲人,真正是救死扶伤,医生护士从自家煲汤给病人是常事,老百姓对我们充分信任,是真正和谐亲密的军民关系……”</p> <p class="ql-block">当年人工湖(现称白莲湖)的水清澈见底,岸边的杨柳枝繁叶茂,生机怏然;微风轻轻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周边的山,房屋倒映在湖里很美,充满诗情画意;湖里的鱼很多,有大头鱼(雄鱼),鲫鱼,鲢鱼,鲮鱼,有时天气闷热还能看到鱼翻滚跳跃呢;每年八一,春节都向干部职工及食堂供应活鱼;闲暇或节假日战友们漫步人工湖畔,围坐在“湖心亭”,仰望星空明月,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享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工湖面积小了许多,湖水有些浑浊,青青的杨柳不见了,取而代之是美观轻巧的游轮和湖心灯光音乐喷泉。</p><p class="ql-block">唯有“会仙桥”还是那么自然,简单,真实,庄重,且越发历久弥坚,它承载了一千多年的社会变迁,有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浮山的土地渗透了我们青春的汗水,留下了我们芳华的脚印 ,我们的心像雄壮的“飞云顶” 高耸云端,我们的情像巍巍的罗浮山延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三月十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