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

鱼哥

<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p><p class="ql-block">之胜,全在晋词,不到晋祠,枉到太原。</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晋祠始建于北魏,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p> <p class="ql-block">唐园是进入中心景区的必经之路,以其美丽的景色,别致的殿堂,简约的庭院,陆离的雕饰,飘逸的飞檐,中国古建的魅力,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真有“唐宋遗风”。</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迎面而来的,就是“龙兴晋阳”大型群雕,是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众功臣即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李绩、魏征、马周等的群像,马踏青山,风掠斗篷,凝眸远眺,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座桥便可进入核心景区晋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祠不同于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宏伟瑰丽,也不同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它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祠与然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这里山光水色、古树名木、亭台楼阁、轩榭廊坊、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彼此交融、珠联璧合,是驰名中外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九大看点一定不能错过。这九大看点是:景观三绝:“难老泉”、“圣母仕女像”、“周柏”;建筑三绝:“献殿”、“鱼沼飞梁桥”、“圣母殿”;还有书法三绝:“水镜台”、“对越”、“难老”匾额。</p> <p class="ql-block">山门,高悬唐太宗御书的“晋祠”匾</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台四角立有宋铸铁人三尊,民国铸铁人一尊,俗称“铁太尉”,用以镇水护祠。四尊铁人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已失),威武雄健,表现了古代武士的英武气魄。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之为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书法三绝之一:“水镜台”,这块匾额挂在水镜台大殿上,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翰林杨二酉所书,比喻戏台上的人物都逃不出世人的法眼,这幅字字体潇洒清秀,如行云流水,堪称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这个庙宇眼熟吧,这里就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所变庙宇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在水镜台的西面有一座长约6米,宽约3米的石桥,中间高凸如弓形,东西各有石阶数级,它横跨智伯渠,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传说原为一座精巧木桥,后因明朝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因其出言不逊惹恼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重建石桥,取名会仙桥。</p> <p class="ql-block">书法三绝之二:“对越”,位于对越牌坊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题,意思是报答并表彰祖先的功德,匾书金字,笔力遒劲,磅礴大气,堪称雄伟之笔。</p> <p class="ql-block">书法三绝之三:“难老”,位于难老泉亭内,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意为晋水青春永驻,源源不息,字体圆润流畅,堪称神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景观三绝之一:难老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大约1500年左右。“难老”二字源于《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一句。难老泉与旁边的善利泉、鱼沼泉同为晋水之源头,是三泉中的主泉,号称“晋阳第一泉”。难老泉从晋祠后的悬瓮山脚下涌出,从东面的龙头喷入晋水。不过现在的难老泉已经老了,全靠人工抽水维持了。</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水奔涌而出,经一龙口流入“不系舟”旁边的出水口。经过一座上刻“砥柱”二字的石塔,由一道石砌的顶部有10个直径约一尺的出水洞堰将泉水由此分南三、北七,激流而下,进入“智伯渠”。</p><p class="ql-block">“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p> <p class="ql-block">建筑三绝之一:献殿。献殿位于鱼沼飞梁桥东面,是陈设祭祀供品的地方,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1594、1955年曾进行过修缮,是国家级古建筑之一。献殿为纯木结构,采用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四面没有墙壁,而是在墙槛上安装木质栅栏,有些象一座宋代的凉亭,建筑风格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建筑三绝之二:鱼沼飞梁桥。鱼沼飞梁桥位于圣母殿前,是在一个方形的水塘上建设的一座十字形的石桥。此桥建于北魏年间,1023、1953年曾进行过修缮。桥身由34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桥上立有汉白玉栏杆。这种十字形的石桥,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可谓国宝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筑三绝之三:圣母殿。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1102、1996年均进行过修缮。圣母殿是奉祀晋国叔虞之母、周武王之妻的殿堂,是晋祠最古老、最壮丽的建筑,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堪称是国宝级建筑。大殿高达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重檐歇山殿顶,气势恢宏壮观。尤其是殿前的八根柱子上盘绕着的八条木质雕龙,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这些雕龙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我国现在最早的木质雕龙。</p> <p class="ql-block">殿前左右守护着两尊高大魁梧的天神,分别是方相和方弼,他们原是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这二人尊为开路神和门神。</p> <p class="ql-block">景观三绝之二:圣母仕女像。这一组彩绘塑像共43尊,位于圣母殿中。一进大殿,正中的主像就是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邑姜。只见圣母邑姜端坐正中,神态端庄,凤冠霞帔,显得雍容华贵。其余42尊各有分工,神态各异,或喜悦,或忧伤,或凝神遐想,或怒发冲冠,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组宋代彩塑人像是我国雕塑艺术领域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些侍女像色彩稳重柔和,表情迥异,服饰及形态都各不相同。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经典的是左数第二尊头扎红饰的侍女,就是晋祠第二绝,北宋时期留下来的彩色泥塑。</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她的表情,左边脸是笑的,而右边脸却是哭的,被称为“阴阳脸”。</p><p class="ql-block">相传这个侍女是为圣母娘娘唱戏的,小小年纪尝尽世态炎凉,内心压抑而痛苦,所以左半张脸看上去是哭过的样子,眼睛红肿,眼角含泪。</p><p class="ql-block">她可能唱过一曲得到了圣母娘娘夸奖,所以靠近圣母娘娘的这半张脸又是含羞带笑的。</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对这尊侍女像也深有感触,为此徘徊晋祠数月,曾叹道:一颦一笑,如诉平生。</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右分别为3开间配殿苗裔堂和台骀庙,仿佛是正殿的侍从,静静地站立在两旁。</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是圣母殿的北配殿,苗裔堂又叫子孙殿、奶奶庙,是古人求子的殿堂。内有明代塑像19尊。</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是圣母殿的南配殿,明嘉靖三十二年重修。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台骀,是传说中上古少昊氏之子,与大禹一样的治水英雄。</p> <p class="ql-block">景观三绝之三:周柏。周柏又叫龙柏,位于圣母殿北侧的苗裔堂前,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3000年了。据传当年还有一株凤柏,两柏一大一小,相伴生长,非常和谐。可是后来凤柏生病枯死被伐,龙柏因伤心过度而倾倒,刚好倒在圣母殿旁的撑天柏上而得以存活。这株龙柏至今仍然老枝纵横、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宋朝诗人欧阳修900多年前就赞叹它的古老:“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如今龙柏还活着,淡定从容的见证着晋祠的历史,老百姓又它叫长寿树。</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静怡园,东临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莲池,与钟、鼓楼遥相呼应,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长60.85米,宽20.1米,占地面积1223.09平方米,建筑面积813.85平方米。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p> <p class="ql-block">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在关帝庙门外西侧与唐叔虞祠庙门外东侧之间。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原仅一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贾奉命,扩建为三间。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供奉鲁班的祠宇。位于台骀庙和水母楼之间,祠基髙耸,沿石阶上二十余级可达祠院。居髙临下,景致幽雅。</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公输子像,南北壁上有壁画。檐下悬“巧思入神”匾额一幅。</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小解说员,讲的非常生动有趣,大家纷纷驻足围听。</p> <p class="ql-block">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晋祠山水环绕,景色宜人,历史文化厚重,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游览圣地。早在北齐,文学家祖鸿勋即作《晋祠记》,对晋祠山水风光和祠宇楼阁极尽赞美。唐代以来,文人墨客流连于晋祠的山水美景、诗情画意,题诗作赋、咏物言志,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晋祠正门右前方的老爷阁,是为纪念关羽关老爷而建的一座楼阁。</p> <p class="ql-block">晋祠东园</p><p class="ql-block">原为晋祠杨氏别墅(杨二酉,乾隆皇帝重臣,巡台御史),园内主要建筑为清代太原地区典型民居院落。包括玉烟书屋,映雪斋、致远轩、醉吟轩、映月楼、菊馆、曲水流、北屋等。</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区内的上下生寺,钟鼓楼各具其一,遥向对应,别具一格。寺院虽为翻新,仍具明清遗风。</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为纪念晋文公重耳而修建的晋文公祠,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诠释了晋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对晋祠的钟爱以文字传续千载,以各种记录方式得以永续。有关晋祠的诗词作品,起于唐代,宋元之际留存不少经典作品,明清是晋祠诗词数量最多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古诗词里的晋祠,以描写晋祠山水风光、人文景观、风俗民情、历史变迁为主,这些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诗词,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画卷。正如《晋祠志》所云,三晋山水之美,莫胜于晋阳,而晋阳山水之美,莫胜于晋祠。晋祠在山水之间,为境美,为景美,而为古今骚客游人共欣赏其美,斯美为不虚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