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翻译、讲解

刘三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翻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帝问岐伯说:“关于针刺的技术,必须明了十二经脉的起止所在,络脉别出的地方,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留针的部位,六腑与五脏相合的关系,四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以及五脏之气流行的部位,经脉、络脉、孙络的宽窄、浅深、高低等。我想知道其中的解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岐伯回答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是肺经,它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拇指的内侧端,这是肺经的井穴,五行中属木;脉气流经鱼际穴,鱼际穴位于手大拇指本节后的肌肉隆起处,这是肺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太渊穴,太渊穴位于鱼际穴后一寸的凹陷中,这是肺经的输穴;脉气由此行经经渠穴,经渠穴位于腕后一寸的桡动脉处,这是肺经的经穴,此穴的脉象跳动不止,故不宜针刺;最后汇入尺泽穴,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这是肺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是心经,它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位于手中指的尖端,这是心经的井穴,五行中属木;脉气流经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掌中中指本节后的内方,这是心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掌后腕横纹的中点处,这是心经的输穴;脉气由此行经间使穴,间使穴位于腕后三寸的两筋之间,这是心经的经穴,当疾病发生时脉气会至此,若无疾病则脉气不会停留,因此不宜随意针刺;最后汇入曲泽穴,曲泽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的凹陷中,屈肘时可得此穴,这是心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再次是肝经,它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的外侧端及三毛之中,这是肝经的井穴,五行中属木;脉气流经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与次趾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肝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行间穴上二寸的凹陷中,这是肝经的输穴;脉气由此行经中封穴,中封穴位于内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此穴在逆气时会感到坚硬,在气和时会感到通畅,摇动足部时可以找到它,这是肝经的经穴;最后汇入曲泉穴,曲泉穴位于膝内侧的横纹头上方凹陷处,屈膝时可得此穴,这是肝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的内侧端,这是脾经的井穴,五行中属木;脉气流经大都穴,大都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的凹陷中,这是脾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这是脾经的输穴;脉气由此行经商丘穴,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这是脾经的经穴;最后汇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伸腿时可得此穴,这是脾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这是肾经的井穴,五行中属木;脉气流经然谷穴,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处,这是肾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太溪穴,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肾经的输穴;脉气由此行经复溜穴,复溜穴位于太溪穴上二寸的位置,此穴的脉象跳动不止,故不宜随意针刺,这是肾经的经穴;最后汇入阴谷穴,阴谷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的凹陷处,屈膝时可得此穴,这是肾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膀胱经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端,这是膀胱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通谷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与足趾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膀胱经的荥穴;然后注入束骨穴,束骨穴位于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凹陷处,这是膀胱经的输穴;脉气经过京骨穴,京骨穴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处,这是膀胱经的原穴;继续行经昆仑穴,昆仑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膀胱经的经穴;最后汇入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处,这是膀胱经的合穴,需屈膝时取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穴位于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外侧端,这是胆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胆经的荥穴;然后注入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侠溪穴上行一寸半的凹陷处,这是胆经的输穴;脉气经过丘墟穴,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的凹陷处,这是胆经的原穴;继续行经阳辅穴,阳辅穴位于外踝尖上,腓骨的前缘稍前方的凹陷处,这是胆经的经穴;最后汇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位于膝关节外下方的凹陷处,伸腿时可得此穴,这是胆经的合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大趾的内侧次趾的外侧端,这是胃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内庭穴,内庭穴位于次趾的外侧凹陷处,这是胃经的荥穴;然后注入陷谷穴,陷谷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这是胃经的输穴;脉气经过冲阳穴,冲阳穴位于足背的最高点,距陷谷穴上五寸的位置,这是胃经的原穴,摇足时可得此穴;继续行经解溪穴,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这是胃经的经穴;最后汇入下陵穴,即足三里穴,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这是胃经的合穴。此外,再下行三里穴三寸为巨虚上廉穴,再下行上廉穴三寸为巨虚下廉穴。大肠经和小肠经分别归属于上、下两部,都属于胃经的一部分。这是足阳明胃经的走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焦经的脉气与手少阳经相合,出于关冲穴,关冲穴位于手小指与次指之间的外侧端,这是三焦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液门穴,液门穴位于手小指与次指之间的凹陷处,这是三焦经的荥穴;然后注入中渚穴,中渚穴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头后方的凹陷处,这是三焦经的输穴;脉气经过阳池穴,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的凹陷处,这是三焦经的原穴;继续行经支沟穴,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三寸的位置,两骨之间的凹陷处,这是三焦经的经穴;最后汇入天井穴,天井穴位于肘尖上一寸的凹陷处,屈肘时可得此穴,这是三焦经的合穴。此外,三焦经的下部穴位在足大趾的前方,足少阳胆经的后方,从腘窝中外侧出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这是足太阳的络脉,也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一部分。三焦经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统帅,与足太阳膀胱经有别。它上至踝关节上方五寸的位置,分别进入贯穿腿肚的肠道,并出于委阳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正脉相合,进入膀胱的络脉,约束下焦的功能。当三焦经气血实盛时,会导致闭尿的症状,而气血不足时则会出现遗尿的症状。对于遗尿的症状应该采用补法治疗,而对于闭尿的症状则应该采用泻法治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肠经的脉气与手太阳经相合,出于少泽穴,少泽穴位于小指的尖端,这是小肠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前谷穴,前谷穴位于手小指外侧本节前的凹陷处,这是小肠经的荥穴;然后注入后溪穴,后溪穴位于手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处,这是小肠经的输穴;脉气经过腕骨穴,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骨前方的凹陷处,这是小肠经的原穴;继续行经阳谷穴,阳谷穴位于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这是小肠经的经穴;最后汇入小海穴,小海穴位于肘内大骨外侧,距离肘端半寸的凹陷处,伸臂时可得此穴,这是小肠经的合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肠经的脉气与手阳明经相合,出于商阳穴,商阳穴位于食指的尖端,这是大肠经的井穴,五行中属金;脉气流经二间穴,二间穴位于食指本节前的凹陷处,这是大肠经的荥穴;然后注入三间穴,三间穴位于食指本节后的凹陷处,这是大肠经的输穴;脉气经过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这是大肠经的原穴;继续行经阳溪穴,阳溪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这是大肠经的经穴;最后汇入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屈臂时可得此穴,这是大肠经的合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走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穴位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地方。五脏各有五个穴位,共二十五个穴位;六腑各有六个穴位,共三十六个穴位。六腑的脉气都出于足部的三阳经,而在上肢又与手部的三阳经相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缺盆的中央,是任脉的经气所行之处,此穴位名叫天突。第一旁行的经脉,是任脉侧旁的动脉,属于足阳明胃经,此穴位名叫人迎;第二旁行的经脉,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穴位名叫扶突;第三旁行的经脉,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此穴位名叫天窗;第四旁行的经脉,属于足少阳胆经,此穴位名叫天容;第五旁行的经脉,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此穴位名叫天牖;第六旁行的经脉,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此穴位名叫天柱;第七次旁行的经脉,是颈部中央的经脉,属于督脉,此穴位名叫风府。腋内的动脉,属于手太阴肺经,此穴位名叫天府。腋下三寸处,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此穴位名叫天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针刺上关穴时,要张口而不能闭口;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时,膝关节只能屈曲而不能伸展;针刺两关穴时,膝关节只能伸展而不能屈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足阳明胃经,挟行于喉咙旁的动脉,它的经穴分布在胸膺部;手阳明大肠经,它的经穴在足阳明经穴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小肠经,它的经穴在曲颊处;足少阳胆经,它的经穴在耳下曲颊的后方;手少阳三焦经,它的经穴从耳后出,上行至完骨穴的上方;足太阳膀胱经,它的经穴挟行于项部大筋的两旁,入发际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处动脉搏动,在五里穴处也有动脉搏动,这五个穴位是禁刺的,因为它们是五脏之气汇聚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是传导糟粕的器官;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是受纳、盛放食物的器官;肝与胆相表里,胆是贮藏精汁的器官;脾与胃相表里,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是贮藏津液的器官。三焦属于肾,肾的经脉上联于肺,所以三焦能统领上、中二焦。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膀胱是水液汇聚的地方,像孤府一样,是六腑中与其他脏腑没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以上就是六腑与五脏相表里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治病应取络脉、各经的荥穴、大经以及分肉之间,病情严重的要深刺,病情轻微的要浅刺。夏天治病应取各经的俞穴、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天治病应取各经的合穴,其余的治疗方法与春天相同。冬天治病应取各经的井穴、各经的俞穴,要深刺并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顺序,经气所在的部位,病邪居留的处所,以及各脏腑所适宜的针刺方法。对于转筋的病证,要站立着进行针刺,可以使痉挛迅速消除。对于痿厥的病证,要伸展四肢进行针刺,可以立刻感到轻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讲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灵枢·本输》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提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部位。这些穴位对于沟通表里经脉、治疗脏腑病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灵枢·本输》在针灸治疗中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脉中血气与脉外气血交换的根本在四肢末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具体来说,《灵枢·本输》中详细描述了各经的井、荣、输、经、合各特定穴位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如胆经的井穴为窍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端;荥穴为侠溪,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等。这些穴位与五行相配,但《灵枢》只是将五腧配五行一带而过,没有详细论述其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不过,后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总结,使得这些穴位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外,《灵枢·本输》还提到了脏腑相合的关系及六腑的功能,以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这些内容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需要注意的是,《内经》中输与腧、俞三字通用,而本篇以论述五脏六腑的诸输穴为主要内容,故篇名“本输”。在马莳的《灵枢注证发微》中,他认为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故名篇。而李经纬、邓铁涛的《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主要论述了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的所在等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总之,《灵枢·本输》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为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学习和理解该篇章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掌握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