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见莲花塘

爵武

<p class="ql-block">我与莲花塘可谓老相识。青年时期曾就读景德镇师范,学校西门坡下一眼对照就是莲花塘,抬抬脚三五分钟路程。求学三年一千多个日夜,早起晨练、天热纳凉、饭后散步,抑或是闲下里漫无目的地逛荡,莲花塘总是最顺脚的地方。只是毕业后,工作生活跟景德镇市区皆无多大关联,一年难得去到镇上几次,慢慢才与莲花塘生分起来。 </p><p class="ql-block">近日,偶于网上阅得《浮梁新邑公园记》一文,方才晓得那个镇上人挂在口边的“莲花塘”,还有另一个名号——浮梁新邑公园,于是就有了再去莲花塘转转的念头。 </p><p class="ql-block">莲花塘在珠山区薛家坞,自人民广场沿莲社北路向北行数百米,等看到老市委门楼时,莲花塘也就到了。 </p><p class="ql-block">于路边高处往北看,莲花塘分作内外两塘,两处水面串起不过三四百米进深,面宽亦不阔,曲曲弯弯最宽处也就百来米,满打满算五六十亩水域,的确没能够上“湖”的体量。 </p><p class="ql-block">从外塘西南角缘塘沿前行,水泥方砖路面、黑色铁链护栏、混凝土洗砂望柱一如三十年前式样,倒是塘边几株歪脖垂柳貌似粗壮了些、黑黢了点,微风轻拂,满眼新绿婀娜。塘沿紧挨山林,那满树银白亮黄处,是秃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玉兰和檫树,等不及枝芽透绿,先期怒放的鲜花早引来蜜蜂嗡嗡嘤嘤一片。是啊,时令到,薛家坞春正醒。 </p><p class="ql-block">外塘不大,紧走几步已到内外塘接口,昔日那座仿古水榭依旧原有模样。倒是边侧园林中两座石碑甚合我意,凑近看时,一为“佛印湖”,碑文大意为宋代文豪苏东坡与县邑名僧佛印曾携游于此,故以佛印命此名。另则“大观茶园”,此中所刻却是一段红色印记,1938年2月,皖赣边红军游击队在瑶里改编为新四军,曾设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于莲花塘大观茶园。时光荏苒,峥嵘不再,昔日茶园已成革命遗址。 </p><p class="ql-block">依我本意再寻,愈不见“浮梁新邑公园记”石碑,便愈是清晰碑刻文字。民国五年,浙人陈安迁浮梁县治于景德镇,力推新政之余,次年更仿都市新潮兴建公园。于治所东南和尚坞内,疏渠浚塘、培堤栽柳、水植莲荷、堤筑亭阁以供邑民赏游休憩。园成之日,为记治之新迁、政之新成,乃名新邑公园。 </p><p class="ql-block">文中另言云云,一派政通人和气象,隐有歌功之辞。然公园建成,渠通塘清,水光山色间平添一处休闲娱乐之处,倒也可算瓷城民众所得一桩实惠。 </p><p class="ql-block">遍寻碑刻不见,索性径自前行。一架石桥分隔,相较桥南外塘,桥北水面则要开阔许多。春分时节,春水初生。远处几只水鸭该是最谙时令,深凫浅游、忽西忽东、时近时远,涟漪近处,数枝残莲枯茎孑立,水暖信息将至未至,终是新荷难觅。 </p><p class="ql-block">且看且行,不觉已至内塘北,又一水榭伸至塘中甚远, </p><p class="ql-block">相较前者四坡五脊,此处六角攒尖重檐式样更显灵动秀气。沿曲折回廊入内,先倚美人靠,再绕亲水台,既临水面,亦近东山。西南望,塘似湖,蓝天、白云、山林皆入镜面,水因春风而皱,景随波皱而兴,好不惬意。再回首,三面皆是蓊郁,且往高看,白鹭飞停处,簇簇嫩黄争暖阳,不是繁花胜繁花,都说是,薛家坞里春林初盛。 </p><p class="ql-block">绕行一周,复至来时路上,回望又添念想,待到盛夏时节,定来看你莲荷满塘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