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之源

冯春明

<p class="ql-block">2012年1月,55岁的民间雕刻艺术家李永年先生,因为沂河源头上的一块石头,整整兴奋了二十多天。</p><p class="ql-block">李永年是我相识时间不长,却又印象深刻的兄长,他的大半个人生几乎都在跟石头打着交道,他的那些深具艺术价值,经过精工细雕的石刻作品是远近闻名的。</p><p class="ql-block">一月初,大地冰封,李永年先生去参加沂源县韩家庄村的一场婚宴。席间,有人说,沂源称谓是新中国县域区划时才有的,另一人反驳说,四十年前他在野外曾发现刻有“大明国沂源乡”的石头,沂源这个名称早就有了。李永年听罢异常兴奋,随即邀请对方一同上山寻找,荒山野岭中,他们几经转折,终于在一块地边的石堰里找到那块石头。</p><p class="ql-block">李永年先是跑到几十公里外租了一辆车,把这块石头拉下山,然后又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将这块重达数十公斤的石头抱回家。之后,他东奔西走,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他说,这块石头改变了沂源称谓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世间许多事物,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里,总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往往就是它的名字。名字,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但在李永年先生眼里,那名字是有生命,有形状,有声音的,那块被垒在田野石堰里,刻有名字的石头成了他的宝贝。</p><p class="ql-block">酷爱雕刻艺术的李永年先生,异常喜欢雕刻在青石上的那些图画,那些名字。人有名字,石头也有名字,每个地域,每个村庄,每条河流,每棵树都有它的名字,哪怕一棵小草,一个不起眼的小虫子,都有它们的名字呢。那块很不起眼的石头,人称碑牒,它是墓主人为了防止墓碑被人破坏或移动,而埋在墓前的坟证,有它在,墓的方位就在。</p><p class="ql-block">李永年先生找到的那块碑牒,上面刻有:“大明国山东省青州府莒州沂水县沂源乡中庄社韩家庄——皇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字样,碑牒刻字不深,却清晰可见,它对李永年而言,不仅是一块碑牒,更是有关历史的记忆,在这些记忆里,有着某个阶段性的生命本源的起始,暗含着一条河流,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族群的走向和对于某种生存方式的态度。</p><p class="ql-block">碑碟地处沂河的源头。沂河是泗、沂、沭水系中最大的河流,它流经沂水县、沂南县、临沂市区、兰陵县、郯城县,至江苏省邳州吴楼村入新沂河,后抵达燕尾港进入黄海,全长500多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在李永年先生眼里,沂河像春天的柳条,一年一度地发出新芽,又像枣树的枝干,一年一度地落下了所有的叶子和果实。在沂河,历史的风,一年一度地把好多树叶,好多人,好多村庄的事物吹得无影无踪,又把许许多多的树叶,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物吹了过来。那些走了的人,没来得及留下一句箴言,没来得及留下一次回眸,就其去也匆匆了,那些来了的人,一觉醒来之后,已经“不知何处是他乡”,过去的一切几乎都被掩埋在遗忘里……</p><p class="ql-block">守在这块石头跟前的李永年先生,他的眼里最重要的是沂河的源头就在这里,沂河生命的起始点就在这里,沂源县骑子鞍山东山根崖下,那两颗距今“40~50万年前的成年猿人骨骼化石”,与刻着“沂源”二字的石头,一直都在这里,这里正是沂源,从有了这座山,从有了这些“石头”那一天起,就有了“沂源”,就有了有关于沂河的一个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发现碑碟之地,是当地韩姓家族的墓地,大山深处,韩员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不知何故,明万历年间,生活在此的这一家族,突然不知去向。年过六旬的李永年先生,这位来自青岛的下乡老知青,依然守在沂源,守在他的那块石头旁,他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是一刻也平静不了的,他的目光一直紧随着那条远去的河流,一起转弯,一块起起伏伏,一起滔滔而去。</p><p class="ql-block">沂河,一波一波的水远去了,一波一波的水消逝了,在这块石头旁边,在沂河的源头上,消逝的不仅仅是韩家,还有马家和聂家,他们均无后人可寻,亦无资料可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三大家族,一夜之间便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他们就像集市上诸多擦肩而过的人们,已经让人记不清那些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胖或瘦,或圆或方或长的脸庞,但是,那块石头一直在那里,沂源一直在那里,沂河一直在那里。沂河水一直源源不断的流淌着,它从那块石头开始,一直流淌了下去,它从沂源开始一直流淌了下去。是的,它从那块石头开始,从沂源开始,始终从那块石头开始,从沂源开始。</p><p class="ql-block">沂源有着很多很多的山,有着很多很多的石头,有着很多很多的山泉,有着很多很多的小溪。那些山,那些石头,那些山泉,那些小溪,它们都有独具个性的名字,它们像一个个活着正在思考着的人,每每与沂河相呼应,它们在数百,数千,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碰撞交融中,沉淀成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格和灵魂,它们像一个个载有多重信息的电波,悄悄地与李永年先生的心灵交汇,那一股股源自石缝里流淌出来的水,也因而简化成沂河单一的音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李永年先生的耳朵。</p><p class="ql-block">在沂源,在沂河岸边,每一个早晨都有雄鸡报晓,每一个春天都有草芽初露。入夏,尤其是夏末秋初的闷热天气,天幕时不时被雷电震出一道道耀眼的裂缝,那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裂缝,在雷鸣中,让沂河水一个劲地翻滚着,上涨着。冬天,大雪把高山,把村庄,把河流统统染白,山脚、河流旁冒着热气的泉眼,成了大地喘息的标记,那些泉眼像李永年先生眼前那块石头上的名字一样,留下了一个个涌动着生命深意的痕迹,它让站在沂河源头,站在一个宏阔天下的李永年先生,为生命的进程找到了力量的指引。</p><p class="ql-block">在许多人看来,人和石头没法相提并论,但是,没有什么能把李永年先生和这些石头隔开,在李永年先生的眼里,石头跟人一样有灵性。李永年先生谈及他的石头时,一直是激动的,他的那份激动,那份执着,是源于生命的诞生、奔波和消逝吗?是源于历史上的那一波波冲撞、呐喊和厮杀吗?我不知道,但是,他的身体里仿佛有一条河,一条永远流淌着,与石头相偎相依,不离不弃的河。</p><p class="ql-block">李永年先生始终守在那条河的源头,他深信人的生命距离他的源头越近,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生命力就越强。</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冯春明,1959年生,山东沂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文苑》《青岛文学》《延河》《九州诗文》《莲池周刊》《中学生百科》等。著有散文集《如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