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门后就看到一座石牌坊,这座牌坊又称马头牌坊,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马头牌坊始建于明朝1604年,明代被毁,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现在的这座牌坊是清朝1740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小池塘就是泮池,泮池始凿于1604年。明代称之为月河。深约2.5米,宽约6米,长约60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砌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与原河保持一致。它是讲学的象征建筑。</p> <p class="ql-block">迈过泮池就是东林精舍,此处原为东林书院内大门,又称为“仪门”。明朝被毁后,无锡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曰:“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吴桂森是明代东林书院被毁后应旨修复书院第一人,也是东林书院山长,东林学派知名学者。</p> <p class="ql-block">丽泽堂,两泽相丽,万物滋益。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依庸堂,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天下闻名的对联为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此联现悬于依庸堂,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p> <p class="ql-block">燕居庙,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p> <p class="ql-block">三公祠是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曾樱,以及明无锡知县、峡江林宰三人。他们在明万历至天启间书院修复、道南祠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保护有功,深受地方人民爱戴。</p> <p class="ql-block">东林庵旧址——书院到了元代时一度荒废。僧人月秋潭在书院遗址左偏处建东林庵。成化二十年(1484)僧信谅重修。当时东林庵四周遍植桃花,清明时节,游人如织、骚人兴会,为无锡城东著名赏桃胜地,因而有“东林庵里看桃花”之谚语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在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p> <p class="ql-block">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p> <p class="ql-block">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号“二泉先生”)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仍为学舍。</p> <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p> <p class="ql-block">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