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br> 农历三月三日,是汉族农历年中的节供日之一。汉族农历的年节中,月数与日数相同的重日,一共有七个:正月正(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的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四个重日节和“人日”(一月七日),被合称为“五节供”,是旧时的五个主要节供日。受汉族文化影响,恩施土家族对每个节供日都有习俗上的表现,但大多趋于汉化,本民族特色较浓的唯有“三月三”这个节供日。<br> 这天,首当其事的是做蒸菜饭尝新,采摘各种能吃的野菜和家菜的嫩尖,切碎后拌上腊肉与米粉(也用包谷粉)蒸熟后吃,香软可口,因此有的地方称“三月三”为尝新节。<br> 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为上上巳日,逐渐演变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日,俗称“三月三”。巳属蛇,民谚说“三月三,蛇出山”,于是便有了“塞蛇洞”的避蛇习俗:用地米菜煮鸡蛋,或煮汤圆和洋芋等圆形食物吃,寓意食物是圆的,蛇洞也是圆的,正好塞住了蛇洞,日后可少看见蛇。有的地方做毛仙儿粑粑,即采摘一种叫毛仙儿(学名鼠曲草,又叫毛馅、水钱)的野草,切碎舂烂后与腊肉丁做成馅子,包在糯米(也可与籼米两掺)磨成的米浆中蒸成粑粑,自已吃和馈赠亲友,并用毛仙儿粑粑塞磨眼:<div> 民间传说,有毒蛇成精后害人,玉皇大帝派神仙下凡斩除蛇精,蛇精情急之中钻进农家的磨子眼,下凡的神仙见磨子边有一筲箕毛仙儿粑粑,顺手拿起一个把磨眼塞住,毒蛇再也出不来了。这以后,恩施土家人每年“三月三”做毛仙儿粑粑塞磨眼,认为这样可以不被蛇咬,其实这是圆形食物塞蛇洞避蛇习俗的另一个版本。(原载2003年4月2日《清江日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