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五十九):福贡,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福地

颜伟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部的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中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里山奇水秀、云美人和,享有怒江大峡谷福地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4年3月19日,我随赵群乐为团长的旅游文化考察团一行12人,走进福贡老姆登村,参观老姆登教堂,来到记忆之城知子罗,游览石月亮景区,领略了福贡这个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走进福贡老姆登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泸水六库,汽车沿着219国道,逆着怒江向北而上,就进入了神奇美丽的怒江大峡谷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汽车行驶在219国道上,波涛滚滚的怒江水,从我们身边流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怒江自西藏流入云南,纵贯横断山脉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在剧烈的撞击抬升褶皱的造山运动,和江水激流的冲刷腐蚀之下,形成了怒江大峡谷。北起西藏的察隅,南抵云南的保山,全长近6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9国道蜿蜒崎岖,汽车沿着怒江大峡谷一路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我们驶出泸水市,进入福贡县境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贡县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是一座典型的边疆小城,怒江水穿城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贡县在西汉时,属越崔郡地,东汉属永昌郡地。三国两晋属云南郡地。唐南诏时期,属谋统铁桥节度地,谋统也就是今天的鹤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宋大理国时期,属丽江临西县地,也就是今天的维西县。清康熙早间,分属鹤庆府地、丽江府维西守备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怒俅殖边队第一小队进驻上帕镇(县城),设立上帕殖边公署,福贡开始设治。民国五年,也就是公元1916年,改为上帕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改称康乐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35年,改称福贡设治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改为福贡县,属丽江专区。1952年改设福贡傈僳族自治区,1954年改县。1956年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86年碧江县的架科底区、子里卡区、匹河区并入福贡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整个福贡县城和六库有几分相似,都是建在了怒江边上,处在两山之间。福贡县城距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六库,大约有134公里的距离。整个福贡县大约有10万人口,其中98%以上都是少数民族,以傈僳族和怒族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伴着脚下滚滚的怒江水,我们拐进盘山公路上行到约1800米高的时候,来到了一座怒族人较多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怒族语叫“老姆登”,意思是“大家喜欢来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远望去,老姆登村呈梯形聚落,坐落在半山腰缓坡地。怒族是怒江与澜沧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与独龙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藏族等交错杂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怒族祖先信奉原始宗教,崇尚自然,男弓女耕。每个男子自制怒弓,编织竹篾器,善于跳“达比亚”歌舞。青年男子以“达比亚”歌舞传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吹口玄应答。“如密期开春节”是怒族传统的祭祀节日。每年三月六日,传说有一种鸟飞到寨子,其歌声近似如密期的音调。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期望来年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姆登村村落错落有致,居住着两百多户人家。走进村庄,只见村口矗立着一座雕塑。雕塑中的女子身背背篓,男子用弓箭射向对面的高黎贡山,皇冠峰在群山中独树一帜,若影若现,无比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很多人因皇冠山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皇冠山的壮美。老姆登村中还设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领略皇冠山的壮美。据说,在不同的季节,站在观景台欣赏这里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中有一湖,名曰龙潭,是碧罗雪山雪水融化而成,只见潭水清澈,碧波盈盈。周围盛开着鲜艳的小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的会忘记自己身处山中之地,仿佛入了世外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介绍,老姆登村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过来的。但我在村庄里,已经看不到怒族原始居民的木板房和竹篾房,替而代之的是现代的砖瓦村落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里的“怒苏哩150客栈”,是怒江边上最出名的客栈。只见客栈背靠山坡,千脚落地建筑,前有走廊、晒台,木片瓦、竹篱笆墙、屋檐下吊着金黄的玉米棒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之所以叫150客栈,原来是取自客栈老板名字“郁伍林”的谐音。他是怒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能歌善舞,喜欢书画、摄影,才华横溢,经常代表怒族,到北京去表演少数民族歌舞,还是个远近闻名的怒族帅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150客栈的老板,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被一位来此旅游的韩国美女看中,哭着喊着要嫁给这位英俊的怒族小伙子,可是习惯了在大山里生活的小伙子,不忍背井离乡,拒绝了这位韩国美女的求爱,这一段故事,后来被这位韩国美女写进了游记里,也成就了一五零客栈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走进客栈,只见酒楼是L型两层楼房,与前面的三层楼民宿围成四合院,西边敞开面对高黎贡山。院子中间有火塘,晚上可以观赏怒族非物质遗产的歌舞表演。酒楼一层是杂物间,二层有若干包间,屋顶的大堂是观景用餐的最佳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见餐厅里每张矮桌,围一圈矮凳。桌子中间一只盘子,占了桌子的一大半,整齐地排放着烤乳猪、烤鸡、蒸腊肉,配胡椒和辣汁佐料。主盘旁摆若干小盘,盛着本地主产的玉米、鸡蛋、红薯、土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位客人面前摆着一碗杂米饭,虽摆着筷子却不是为了往嘴里拨饭。原来这是怒族特有的手抓饭,只见客人左手抓起一撮饭,右手用筷子从主盘里取肉、鸡或腊肉,稍稍攥紧后放入嘴中细细咀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尝了一口怒族人的手抓饭,觉得烧烤的乳猪和嫩鸡味美汁多,特别是切成薄片的腊肉,肥瘦相间,既有草木的烟熏味,又有腌制的鲜咸,非常美味可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怒族人以房梁上悬挂多少腊肉表示富足,是相亲时必须考察的项目,怒族女孩能嫁到一个天天可以吃腊肉的家里,也算不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和云南许多地方一样,适合种植茶树,只见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山上,到处都是茶树,可谓高山冻顶。我泡了一杯,闻起来很清香,喝上去有股甜丝丝的清香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二、参观老姆登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老姆登村龙潭的悬崖边,有一座红白相间的房子,那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这也是很多人来到老姆登村必打卡的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怒江祖先信奉原始宗教,1902年,法国传教士翻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大峡谷,建造了老姆登基督大教堂。从此,大部分傈僳族、怒族人信奉基督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和着太阳、泥土味的朴实百姓,用傈僳语吟诵“哈利路亚,”向神祈祷,祈求在神的庇护下,世代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来到这里,只见教堂建筑非常简陋,没有华丽的玻璃彩窗、穹顶、哥特式尖塔,然而在长条凳和红漆木窗下,人们的信仰却依然虔诚和纯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当地人跟我说,这里每个星期周边乡村的基督教信徒,都会集中在这里做礼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怒江人接受基督教有其深刻的文化和经济因素,20世纪初,在西边的缅北,东边的维西、兰坪,南边的保山、德宏非信仰佛教的人,在大都先后皈依基督教的背景下,福贡地区因地处中缅边境、民众生活困苦、政府统治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对基督教传播十分有利,因而被西方传教士所看重,终于在1920年左右,就把传教触角伸到该区域的傈僳族中,不久再扩大到怒族中,之后,通过中西方几代传教士的努力而得到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开始,这里也存在文化排斥。基督教对于怒江少数民族而言,是完全不同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异文化,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不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外国传教士不断修正传教策略与方法,对教规教义进行适应性调适,从而逐渐得到本地少数民族的认同。比如通过宣扬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帮助信众摆脱了酗酒、赌博的不良嗜好 ,摆脱了买卖婚姻和杀牲祭祀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这些都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状态的民族以深刻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傈僳本无文字,英籍传教士傅能仁在传教之余,以拉丁字母制作傈僳文字,并将《圣经》、《赞美诗》等以此种文字译出,传授教徒。而怒江其它少数民族也会讲傈僳话,所以傈僳语版的《圣经》、《赞美诗》一出,就让基督教的传教力度大大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姆登教堂,是原碧江县的第一座教堂,建成以后一直是碧江县教会的培训基地和圣诞节活动的举办地。旧教堂在 1958 年的运动中被拆毁,1979 年恢复宗教自由 ,老姆登教堂才得以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怒江的两岸的基督教堂 ,基本和民居相似 ,没有太多的装饰。 老姆登教堂也算不上雄伟,但在怒江峡谷当中,却是最大的一座,加上它特殊的历史地位 ,老姆登教堂声名远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介绍,每年的圣诞节,当夜幕降临,在峡谷漆黑的天幕中 ,被昏暗的光芒勾勒出来的老姆登教堂,仿佛就是浩淼世界的一个天堂。顷刻间 ,从教堂中传出宏大而富于层次的歌声,层层叠叠冲向云霄,一首接着一首,初到怒江的人,没有不被那些散落在峡谷两岸大大小小教堂中,飘扬出来的赞美诗所震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平安夜里,除了正式的祈祷活动以外,主要就是唱赞美诗,先是集体的合唱,再就是匹河乡9 个村的 37 个教堂,分别上台表演赞美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后的两天中,教徒主要是聆听布道和表演赞美诗。 第三天的下午还要到玉米地里开展文体竞技活动,有爬杆、绑腿跑步、蒙眼敲锣等,非常的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诞节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的峡谷的人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团聚,让他们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境内外傈僳人大约150万,主要分布在怒江流域和源自独龙江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中国和缅甸两国各一半,约90%信奉基督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三、来到记忆之城知子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汽车从老姆登村往上,盘山行五公里,映入我眼帘的是许多废弃的房屋。有楼房,平房,房屋显眼处有红色年代的标记,让我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只见大多数房屋闲置空落,油漆剥落,门窗上锁,房屋四角墙下生满了杂草。如果不是有备而来,真以为穿越到了人类消失的世界。这些破败的房屋,与周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一派繁荣景象的群山显得格格不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透过眼前的荒凉,我尚能看到楼房主体结构的刚劲,凋零的门窗在山风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向我叙说这里曾经的过往与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眼前的破败,阻挡不住门窗里曾经的光鲜与繁荣。房屋门上贴着标识,原邮电局,原水电局,原武装部,原州政府,原供销社等等,偶尔也会看到危房标记。这就是传说中的记忆之城,原怒江州政府和碧江县政府所在地,现在的知子罗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子罗背靠碧罗雪山,一眼望去高黎贡山在远处巍峨耸立,峰峦重叠,脚下千米怒江喧腾咆哮,三百里峡谷尽收我的眼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远古氐羌部族,有一支乌蛮部落后裔,越过碧罗雪山,从澜沧江两岸来到怒江上方,繁衍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常年被云雾笼罩,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后来逐渐发展为怒江大峡谷最大的集市。同为乌蛮部落后裔的傈僳族居住在山上,也要下到这里赶集,他们用傈僳语称赞“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是怒江通往内地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民国时期,知子罗先后为“殖边公署”、“行政委员公署”、“碧江设置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中国成立后,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1959年,七六二五部队的团部也设于此。到六十年代中期,知子罗已发展为一座傍山环水,经济文化设施齐全的山城,还设有工人俱乐部,成为怒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连接怒江地区与内地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怒江州政府逐步搬迁到现在的六库,知子罗依然是碧江县的县治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9月20日到10月6日,碧江遭受了 60 年来罕见的特大洪灾,山洪和泥石流,冲毁房屋千栋、桥梁百座。县城南北分别出现了多处滑坡,最长的达50米,下陷1米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地质部门的勘测,碧江县城内发现有三组滑坡梯, 内部结构复杂,整个城区处在风化带、地震带和滑坡带上。这个结论直接导致1986 年碧江撤县,将原有辖区分割归属泸水和福贡两县,知子罗于是成了一座“废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知子罗村属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从州府所在地变成了一个村子。这里一度从繁荣的城市变为寂静的村庄,被人们伤感地称为“废城”,又被称为“记忆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多年过去了,预测的山体滑坡终究没有发生,如今我走进知子罗,仿佛坐上时光机,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村子里寥寥住着几百多户傈僳族人,都是从山上迁下来的。来到这里,只见县城主体依山而建,中央有一条一眼望不到顶的石梯,这是主街道,是原碧江县最繁华的地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拾级而上,只见两边的房屋依然壮观,原县武装部,州政府,银行等都云集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我来到原州政府大楼,只见偌大的两栋大楼空洞洞的,相对而立。除了楼门口标识牌的字迹,好像模糊地给我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历史,周围的破败荒凉,再也没有任何的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走到村头,那座曾经新建尚未投入使用的八角楼威严地矗立着,上面的伟人图像已经模糊。据说,这是特意从大理请来工匠打造的县城新景观,竣工不久的县图书馆,还没来得及放进一本书,就和县城一起遭遇了废弃的命运,如今这里成了知子罗的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县城的进修学校,才搭起两层的支架,门窗还没装就全拆了。四层的工商银行大楼启用了一年。可容纳千人的电影院放映了三天电影,从此销声匿迹,再无歌声与欢乐。曾经多么繁华的碧江县城,就这样在这场城市的变迁中永远消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登上八角楼俯瞰怒江大峡谷,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之感。大峡谷绮丽幽深,威震世界的怒江从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两山之间汹涌南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登高望远,怒江细如羊肠的蜿蜒在我的脚下,视野中,而且越往前越细、越模糊,最后竟细如丝,隐没于茫茫大山之中。而怒江对岸的高黎贡山,却毫不屈服地昂扬着它的头颅,并演绎着它的胸襟气概。远处的皇冠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角楼旁的体育场,更是见证过无数少人的汗水和青春。苏式美学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充斥在每面墙壁上,各种带着时代烙印的标语随处可见。墙面上的每一条裂缝,夹杂着一段段不被人知的故事,在知子罗的鼎盛时期,我想这里不知上演过多少悲喜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几十年过去了,知子罗的云雾、草木、山间、气候,还延续着一样的美丽与迷人。如今,许多原住民陆陆续续重新入住知子罗,使原本荒无人烟的老城又重新有了生命力。有人居住的院落干净有序,柴火都堆的整整齐齐,家畜炊具一应俱全。村民们聊天、下棋、晾晒的衣物,给知子罗增加不少烟火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暮色来袭,浅黄的云拉扯着月亮,风从谷底的怒江爬上来,抚摸着街道上的行人和建筑。知子罗的傍晚有着说不清楚的粘连,灯光稀疏地散落在寨子里,在低矮的屋檐下,让人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如今,知子罗也越来越吸引着游人探寻的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四、游览石月亮景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知子罗,我们继续驱车前行,沿途欣赏飞来石、睡美人等峡谷景点。飞来石的由来很是神奇,据说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时候,天边突然落下一块大石头,不偏不倚掉在了一个学校的院子里面,没有砸到学生,也没有毁坏房屋,当地人啧啧称奇,并引为神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细观这块巨大的石头,只见通体发黑,不知是岁月的磨砺还是原本如此。我想,大自然果然神奇,或许是流星划过陨石脱落,或许是上帝的抛钻引玉投石问路,反正英雄莫问出处,神石也别问来处,也许奉若神明,是最好、最原始、最质朴的做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汽车来到位于福贡县利沙底乡境内的石月亮景区,只见在怒江西岸高黎贡山上,海拔3500米的地方,有一个直径40多米的天然大理岩,溶蚀而成的孔洞穿透整个山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山林之中,与天空连为一体。为了方便游客赏月,当地在219国道边,修建了篮球场大小的观月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这里,我既眺望到了石月亮那一轮满月,也领略到了怒江大峡谷两岸的层峦叠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开着汽车溯江前行,我从利沙底一带回望,观赏到了石月亮的一弯新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从怒江边上出发,沿骡马驿道和狩猎人走的小路,翻山越岭一天直达石月亮。选择这个角度观赏需要付出不菲的体力,但却能体悟"无限风光在险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在石月亮,早晚是观赏峡谷风光的最佳时刻,不同角度的日照,产生了特别的观景效果,或雾或云,或云或雨,形成了云蒸霞蔚的魔幻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月亮的脚下是万丈深渊,我身处其境,犹如登临华山天险,如见卧虎峰、神指峰、万丈崖、一线天等,别具风采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石月亮正前,有若干挺立的枯松,远望如明月高悬于林海之巅,大有"明月松间照"的诗画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月亮景区不仅风光秀美,而且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傈僳头人的英俊儿子琪裟,热恋上了怒江龙王的小公主,龙王不准许这门姻缘,两人就私奔逃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龙王震怒,江水暴涨,村庄、农田、山野顿成泽国。琪裟与公主为保性命,驾独木舟出逃,惊涛骇浪、狂风暴雨使小舟频频历险,两人祈祷山神的宽恕,搭弓放箭将高黎贡山峰顶射穿,洪水从那箭洞泄出,天地恢复往常,琪裟、公主喜结良缘,成为世代傈僳人的祖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神话还有另一版本,在远古时代,大地上只剩琪裟兄妹,天神授意其结为夫妻。因龙王之女单恋上琪裟,龙王闻后大怒,施法术降九天九夜倾盆大雨,洪水肆虐,一片汪洋,琪裟兄妹仓皇躲进大葫芦逃命,顺水漂荡,危在旦夕。天神为实现既定的意愿,赐予琪裟神弩神箭,教他射穿山峰,泄走洪水。后兄妹安然获救,按神意结为夫妻。因此,傈僳族将石月亮视为发祥之地,是傈僳人慈祥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著名的“石月亮”西南2000米之外的崇山峻岭间,同样是3300米的峰巅,在远处雪峰映衬下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格外醒目的矗立着一巨大的大理岩石柱,柱径30余米,柱高百米,柱型酷似男性阳具,在凛冽的寒风中傲视怒江大峡谷江流云海及碧罗雪山日出,壮丽之极,令人眩目,不可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更为壮丽神奇的是这一巨大神器并不孤独寂寞,虽处深不可测悬崖峭壁之间,但在其南面长达30公里的深谷中有茫茫原始林海相伴,即美丽多情的亚坪林区。亚坪林区终年云雾升腾、飘飘渺渺、繁花似锦、鸟兽欢鸣、溪流密布、河水欢唱,如诗如画、温柔多情的自然景致不知陶醉了多少游人雅士,殊不知傈僳人的太阳父亲在此已雄霸万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千娇百媚的花草树木簇拥的这一石柱,是上天为“石月亮”设置的伴侣,是大自然创造的千古平衡,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和谐,傈僳人为其奉献一个壮丽的名字,尊称为“石太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每年一些特定的节日,全球的傈僳族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祀,蔚为壮观。他们在寻根拜祖的时候,要对“石月亮”、“石太阳”顶礼膜拜,感谢“父亲”、“母亲”的恩爱、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傈僳族这支优秀的民族;感谢“石月亮”、“石太阳”千年的佑护,成就了傈僳人的繁衍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从石月亮景区出发,继续沿怒江北上,大约行车三个多小时,就进入了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贡山县境内有172公里长的边境线,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整个怒江州最北面的贡山县。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贡山县城被建在了怒江边上,在群山环抱之中,显得特别的美丽。继续向北就是与西藏的察隅县相接壤,翻过西面的高黎贡山就是缅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