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

贵佬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西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471—476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 之一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时所建。隋朝仁寿年间(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 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天宁寺就是其中之一,初建时的塔为木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唐开元年间(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此时隋代建的木塔已毁。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于寺内 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金代定都北京,即金中都,天王寺是皇城中唯一的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元朝末年,天宁寺随着豪华的金中都一起毁于兵火,仅余孤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并扩大寺庙规模,姚广孝退隐后移居天宁寺,就居住在天宁寺西北角的 宗师府。明宣德十年(1435年),此地正式更名为天宁寺。</b></p> <p class="ql-block"><b>  明正德十年(1515年)、嘉靖三年(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明末时天宁寺再毁。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重建天宁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十七年(1782年)两度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经过山门殿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北边是接引殿,殿中供奉金丝楠木质地的阿弥陀佛接引像,殿前立有乾隆碑,这进院中央位 置是可供上香的香炉,香火很旺,再到接引殿中拜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天宁寺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宁寺塔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较典型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建筑,系辽天 庆九年(1119年)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这个塔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今日北京最珍贵的建 筑艺术遗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宁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通高57.8米。整体结构自下而上 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塔是用花岗石建造的,内心设有阶梯通向顶部。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在须弥座上有壶门浮雕的一道束腰;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 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塔座由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以及上带勾栏的平座和 三层仰莲瓣座组成。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 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 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解放后,政府对这座古塔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1976年地震时塔刹震落。1992年政府组织进行整修。现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