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毗卢寺(24.3.17)

明心

<p class="ql-block">毗卢寺,别名毗卢禅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街道上京村东,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后经宋、金、元、明、清朝修缮,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寺院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因寺内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毗卢寺坐北朝南,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等建筑,其中释迦殿和毗卢殿为明代遗存建筑,其余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毗卢殿和释迦殿内保存200余平方米明代壁画,毗卢殿内为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水陆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之一。</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23日,毗卢寺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毗卢寺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魏晋时期迅速发展。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发展到极盛。唐开元初,天下诸州寺院总数达5300余所。天宝年间,唐玄宗皈依佛门,佛教备受统治阶级推崇,毗卢寺就建在这一时期。据明万历《真定县志》、清乾隆《正定府志》及清光绪《正定县志》载,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据毗卢殿内的石供台上的重修题刻及重修石碑碑刻,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皇统元年(1140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承安二年(1197年)及元至正二年(1342年),毗卢寺历经修缮。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殿宇残破,毗卢寺主持无碍道住等人大规模修缮、扩建毗卢寺,重修了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祖师堂和伽蓝堂,新建了钟鼓二楼、禅堂、东阁楼等,达到了毗卢寺历史上僧侣人数、建筑规模、田产及佛事活动影响的最高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无碍道住法孙等人修缮毗卢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清道光元年(1826年),毗卢寺历经修缮。民国年间,钟鼓二楼、禅堂被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现代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实地考察毗卢寺后,建议政府重点保护,此后毗卢寺收归国有,交由上京村代为管理。此时的毗卢寺已然破败,天王殿梁栋倾颓,钟鼓二楼仅剩柱础,释迦殿、毗卢殿的彩绘壁画也在风雨侵蚀中黯然失色。1959年,修葺石津灌渠时,原天王殿被拆除。1979年,石家庄市文化局开始接管毗卢寺。20世纪80年代,毗卢寺择址重建山门,由于地形限制,后建山门偏离中轴线而偏隅东南。重建照壁、伽蓝堂、祖师堂、钟鼓二楼,大修释迦殿、毗卢殿。毗卢殿后禅堂只留殿基,因型制无处可考而未再修复,禅堂后新建展厅。1995年,毗卢寺管理处成立,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此时的释迦殿壁画已经严重漫漶脱落,且西墙曾开过的两扇窗户破坏了壁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1999年和2000年,国家两次拨款对释迦殿、毗卢殿进行了揭顶大修,并对两殿的彩绘壁画予以临摹、加固和防潮处理。2006年,石家庄民间画家姚淑龙开始临摹复制毗卢寺壁画,历时10年,运用白描、上色、沥粉贴金等技法,将200多平方米的壁画原比例再现于纸上。2009年,毗卢寺管理处更名为毗卢寺博物院。2012年6月,毗卢寺博物院邀请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开展数字化工程,以1∶1比例记录壁画原貌,次年竣工。2017年4月,毗卢寺壁画修复工程开工,该项目由敦煌研究院设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施工,2018年10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毗卢寺坐北朝南,建筑12座,依次为山门、照壁、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文物展室、文物库房等,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自唐代建成后,毗卢寺历经修缮,形成了从南到北中轴线的建筑格局,依次为天王殿(山门)、伽蓝堂、祖师堂、释迦殿(前殿)、钟楼、鼓楼、毗卢殿(后殿)、僧舍等。</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格居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物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23日,毗卢寺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毗卢寺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1年,石家庄市审议通过了毗卢寺公园规划,包括以毗卢寺为核心的古寺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照壁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物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寺既保存有明代的宗教壁画,还存有雕像、西汉石刻等文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壁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寺壁画面积约200平方米,保存在毗卢殿和释迦殿内,代表为毗卢殿内的中国传统水陆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释迦殿</span></p><p class="ql-block">释迦殿为毗卢寺前殿,明代重建,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前部,是供奉释迦佛主的殿堂。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加抱厦一间通长三间,通高9.5米,前出一步廊,后接卷棚顶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136.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释迦殿明间施格扇,余面墙体青砖砌筑,单檐悬山筒瓦顶施吻兽。梁架为七架、八檩出廊式,梁与梁间瓜柱支顶,三架梁上脊瓜柱托脊檩,两侧小叉手以辅之,次间山面中柱直通脊檩。梁架用材只稍做加工,整体木架结构保留明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释迦殿内佛坛上有一尊明代五彩泥塑金身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高3.04米;主尊两侧弟子迦叶、阿难为1987年重塑。释迦佛龛背面为高大佛光和须弥山,须弥山北面悬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罗汉护法等,中间塑菩萨三大士像为明代原塑,正中坐观世音,左文殊右普贤,下有各自坐骑分别是独角吼、六牙白象、青毛狮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释迦殿壁画(有幸被我完全拍下)</span></p><p class="ql-block">释迦殿四壁均绘制壁画,面积83平方米,壁画酥碱残损严重,部分无法辨认,但可根据榜题了解内容。由于释迦殿前后设门,故南壁和北壁均一分为二。按此划分,全殿壁画分绘于南墙东壁、南墙西壁、东墙壁、西墙壁、北墙东壁、北墙西壁。</p><p class="ql-block">南墙西壁、西墙壁、北墙西壁为佛传故事壁画,宣扬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如“太子遇酒”、“兄嫂解劝”、“御驾送出朝门”、“与孔子问答”等。其中,位于西北方向的“与孔子问答”较为特殊,释迦牟尼和孔子这两位大约生活于同一年代、却从未相见的人相遇于壁画中。</p><p class="ql-block">南墙东壁、东墙壁、北墙东壁为佛本生故事壁画,讲释迦牟尼前无数生的事迹,如“金牛太子转世金轮国"、“婆罗门化昭阳王"、“第八世为青衣童子"、“狸猫换太子"等,其中杂糅着如“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中国古代故事。</p><p class="ql-block">释迦殿壁画特色有三:第一,以连环画的形式布局,既连贯又独立,整体既绘出太子出家成佛故事,单幅又有榜题叙述故事;第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衣着服饰、风土人情、房屋建筑、故事内容基本中国化;第三,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佛教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钟鼓二楼</span></p><p class="ql-block">释迦殿与毗卢殿之间空地的两侧有钟、鼓二楼,为1987年重建,佛教中有“晨钟暮鼓”的说法,故钟、鼓二楼分别位于寺庭院的东西两侧,用于报时或典礼时使用。</p><p class="ql-block">钟楼上悬有一口清康熙年间的八角八卦铜钟,钟上刻有铭文。古楼内悬有一面直径约1.5米的牛皮大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毗卢殿</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为毗卢寺正殿,又称五花八角殿,明代重建,内供毗卢佛。该殿建于约1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通高8.35米,殿前后有歇山顶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20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殿身为庑殿顶,殿脊两端有龙头凤凰卷尾的鸱吻。中央为走兽,上有旗杆,有铁链连于兽旁两侧的仙人身上。梁架结构七檩中柱式,明间五架梁后施双步梁,前抱厦用横檩与殿身相连;次间用顺梁直接承托瓜柱、檩,做成推山形式;转角内部用抹角梁、驼承托老角梁后尾,后尾用垂花柱做正面与山面的交点。</p><p class="ql-block">毗卢殿前有两棵千年古柏,系唐天宝年间栽种,这两株古树的树枝、树干均朝西倾斜,而佛祖位于西方,有人将此喻为迎接西方佛祖,由此得名“拜佛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碑文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寺院内留存石刻、碑帖、题记共十四处,包括明弘治碑二通、明嘉靖碑四、明万历碑一、清乾隆碑二、清道光碑一,毗卢殿内佛坛石供桌正面历代重修题记一块、南墙外壁西侧嘉靖朝府贴一、东侧劄付一、北墙外壁西侧县贴一(已被后建抱厦墙覆盖,只六竖行文字外露),这些碑文题记为研究毗卢寺历史沿革和殿内壁画绘制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本尊主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佛,两侧有石刻香花菩萨立像,中坐两尊该寺原有石佛,台下有唐代八尊罗汉石雕像。扇面墙正面绘有二尊护法金刚,背面绘有六幅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毗卢殿壁画(有幸被我拍了二张,其他从资料中收集的)</span></p><p class="ql-block">毗卢殿殿身和前抱厦均绘有壁画,但绘制时期不同,殿身为明中叶前绘制,前抱厦两侧为明晚期绘制。壁画总面积有122平方米,绘制了508位人物,这些人物分成了122组,每组都有清晰的榜题,少则一到三人,多则十几人不等。</p><p class="ql-block">毗卢殿殿身四壁均绘有壁画,面积102.5平方米,绘有120组画,共506位人物形象。壁画有天堂、地狱、人间三种题材,包括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等佛、儒、道多种故事,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p><p class="ql-block">毗卢殿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交错排列,上层设整身主像,高约1米,水平正对视线,中、上层逐渐小,多为半身。上层是天堂,画有罗汉、菩萨、道教的真武大帝;中间一层是人间,画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下面一层是地狱,绘有刀山火海,油锅火炉。每层又含若干组,构成有主有从,有的以主像为中心,衬以侍者或弟子,有的则以群神并立,相互呼应。层与层、组与组之间用祥云相隔,每组既独立成章,又连贯成整体画面。</p><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东、西壁均高2.8米,宽7.6米,壁画以道教内容为主。南壁高宽与东西壁相同,以儒家和世俗百家为主,北壁高2.8米,宽3.95米,以佛教内容为主。</p><p class="ql-block">东壁共绘30余组,以道教内容为主,人物主调朝向为南,绘有南极长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萨、鬼子母等。</p><p class="ql-block">西壁共绘30组,也以道教内容为主,绘有北极紫微大帝、巨半拿等众、五湖龙神等众、崇宁护国真君等。</p><p class="ql-block">南壁因中部设门而分为东西两段。</p><p class="ql-block">南壁东段共绘13组,以引路王菩萨为主像,居于左上角,像高是其它画像的两倍,身躯微倾,微目下视,俯视众生。南壁东段壁画把儒、释、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齐聚一堂,把忠臣孝子的善果和市井恶行的恶报呈现给观众,告诫人们,只要虔诚向佛,弃恶从善,均可在引路王菩萨的超度下,脱离地狱之苦,进入西方佛国的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南壁西段共绘13组,以世俗故事为主,间以民间俗神等,描绘了世俗百态,反映了明代世俗文学对壁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北壁也因中部设门而分为东、西两段。北壁近门两侧所绘的十大明王菩萨,是全幅壁画中最高大的画像,均在1.2~1.5米之间。北壁还有一独立的摩利支天菩萨,有群像并立的天主等众,有主次分明的帝释天主等众。</p><p class="ql-block">北壁东段共绘19组,以佛国菩萨和明王为主,兼以佛国诸天,少数道教神祗。</p><p class="ql-block">北壁西段共绘17组,与北壁东段占据着殿宇主位,宣示着佛教的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宏愿。</p><p class="ql-block">毗卢殿水陆画绘于四壁,还体现出对称之美。</p><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虽以道教内容为主,但西壁的中层中部插入了“大藏菩萨”,东壁的中层中部插入了“地藏王菩萨”,这是以地藏王菩萨为原型的同一内容的两种形象的对称;在道教诸神中,也将职能相近、地位相当的神祗分绘于东西两壁,形成了东西对称的艺术美。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北壁,以后门为轴,把地位相当的菩萨或同一内容的群体分绘于东北壁和西北壁,形成了对称关系。</p><p class="ql-block">毗卢殿壁画特色有三:第一,内容题材丰富。除绘有佛、道、儒三教的诸神祗外,还有部分反映绘制年代社会风俗画和往古人物。第二、绘画描法丰富,线条类型齐全。第三、画面人物大面积运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壁画人物对称关系</p> <p class="ql-block">本人拍的二照片</p> <p class="ql-block">本人拍的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以下均转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展厅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寺内北面建展厅内陈列有毗卢殿壁画照片和汉代以来文物。</p> <p class="ql-block">以下均为本人拍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寺名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 “毗卢”为毗卢遮那、毗卢舍那佛的省称,密宗称大日如来。“毗卢”二字为梵语,意为佛光普照。因寺内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故名“毗卢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宗教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据毗卢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重修碑碑阴记载,寺庙应为佛教“临济正宗”禅宗寺院,且毗卢寺与临济宗祖庭—临济禅院相距近也为佐证。</p><p class="ql-block">此外,毗卢寺正殿毗卢殿所供奉的主尊佛为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本尊,因此还有毗卢寺在其法系上传承佛教密宗一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传说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毗卢寺,有很多传说。</p><p class="ql-block">据上京村老人讲述,从前毗卢寺前面是一片洼地,夏季暴雨时雨水汇集到洼地,但很快无影无踪。村里人认为,毗卢寺和毗卢佛祖所在之地正是九龙聚首之地,龙可治水,故不用担心水患。</p><p class="ql-block">相传,明代画家唐伯虎早年进京赶考途经毗卢寺时,留下一幅墨宝《玉皇大帝》。为了纪念唐伯虎,老百姓便把原来“尚京村”改名“上京村”,取上京赶考之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壁画绘制</span></p><p class="ql-block">据弘治十八年(1505年)《诵次重修大毗卢寺功绩圆满庆读碑记》记载,天王殿壁画绘制于明弘治年间,画匠有巩仲颜、刘子文,塑画匠有巩大宝、巩敏等人,后已毁。</p><p class="ql-block">据释迦殿正脊平梁下的墨书题记和毗卢殿前后的明弘治、明嘉靖碑文记载,毗卢殿、释迦殿壁画绘制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画匠有王淮、张保、何安、宋太,塑画匠有巩大宝、巩玺、巩仲岩、巩介、郭臣、巩赵。其中,毗卢殿壁画是依据悬挂的水陆画组画(最少120幅)粉本绘制,而这些组画已失落。</p><p class="ql-block">据明万历碑、清乾隆碑和道光碑记载,释迦殿壁画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清道光六年(1826年)曾数次重绘、补绘,故释迦殿壁画最终呈现出糅杂的明清风格,与毗卢殿的明代壁画存有差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3月17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河北石家庄</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3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