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一事 —— 追忆,历史建筑“热水瓶换胆”的先行者

Chance.Z.

此文是基于<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mg3p33?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data-sider-select-id="9fa89ef3-c9a1-47d1-9481-bb43fd8aea5c"> </i>《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实录》</a>(第一辑)中的第四本《追忆》写的。 <div data-sider-select-id="409636f5-a93b-425e-b554-2760f4ec90e4"> 此篇名为“追忆”是因为在出版“实录丛书”时,距此工程开始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只能是“追着回忆”了。<div><br></div><div><br></div><div> 在出版图书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工程的:</div></div> 外滩(一般指中山东一路这一段),它东临黄浦江,临江沿街那些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也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br><div data-sider-select-id="71c4a3c9-f0ed-4fdf-89cd-984f40fd35a2">  外滩沿街的共有22幢建筑(33号原英国领事馆及官邸因退缩在大花园后面,故而没有算作“沿街”建筑)。这些大楼中,建于19世纪(含1901年)的,只有6号、9号和15号。其中外滩6号是建造最早的一幢楼。<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71c4a3c9-f0ed-4fdf-89cd-984f40fd35a2"><br></div> <div><br></div> <div data-sider-select-id="00e902d0-7337-4f7a-94ca-49e9eac918a4"><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00e902d0-7337-4f7a-94ca-49e9eac918a4"> 在一张1855年绘制的《上海洋泾浜北首外侨居留区地分图》上,标号13、14、34的地块正是在现在的中山东一路、福州路、四川路、广东路围合的区域。</div><div data-sider-select-id="00e902d0-7337-4f7a-94ca-49e9eac918a4"><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19c211e8-94c4-49d9-b37b-5f1a8249678f">图1.01 (上)1855年的外侨居留区地图及局部放大图。</h5><h5 data-sider-select-id="19c211e8-94c4-49d9-b37b-5f1a8249678f"> (下) 根据历史资料标上了后来造的几幢房子。 </h5> <div data-sider-select-id="b173bc40-cd12-43f0-8898-26736e1156f7">  13号地块后来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投资建造了普益大楼(普益地产就是同邬达克合作,开发了哥伦比亚商圈的地产公司)。<br>  14号的租地人是英长利洋行行主麦克唐纳(此处后来建起了日清大楼即外滩5号)。</div><div data-sider-select-id="b173bc40-cd12-43f0-8898-26736e1156f7"> 34号的租地人是美商的旗昌洋行<font data-sider-select-id="654ab2ed-de7f-4224-bdd7-645e266b8747" color="#333333">。</font><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654ab2ed-de7f-4224-bdd7-645e266b8747"> </font><br><br></div><h5 data-sider-select-id="4a84617c-52ec-4029-9f74-95ceabd8ae9b"><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686f836f-3008-4fcf-b926-651755f0485e">[注]上述情况选自于上海房地局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资料中关于1855年英美领事馆等级的租地人姓名及号码表。</font></h5> <h5 data-sider-select-id="5d58ea01-8773-4070-9d88-1154520fe0e0">图1.02 34号地块及外滩6号的位置</h5> 旗昌洋行在获租此地块后建造了自己的办公楼(图1.01中的<font color="#ed2308"><font data-sider-select-id="4a8a2693-5fbd-4cd6-85d2-e5d39be7de5c">1</font>号建筑</font>)。60年代初期,在其办公楼的北侧的空地上盖起了一幢较大一点的房屋(图1.01 中<font color="#ed2308" data-sider-select-id="eae9e99f-946f-482a-a7a4-6653e37d2e3a">2号建筑</font>,即现在的福州路17、19号),并租给了挪威和瑞典作领事馆。<div data-sider-select-id="3dd33a19-5912-4804-8877-59a008af0510"> 后来一个名叫“会德丰”的拍卖行(Weeloke Auction Rooms)买下了旗昌洋行34号地块上临江的两间仓库设立上海驳船公司。而后又卖给了一个叫奥茄的人经营这些房产。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在此其间建造了称为“Algar Building”的大楼(图1.01中<font color="#ed2308" data-sider-select-id="10ab363b-32ce-4dd2-8549-1f220c80c2c9">3号建筑</font>),专门用于商业出租。这Algar Building就是现在的6号大楼。</div><div data-sider-select-id="3dd33a19-5912-4804-8877-59a008af0510"> <font color="#ed2308" data-sider-select-id="aae67a10-2762-4db9-a400-80e4bda671b4">4号楼</font>在1901年建成招商局楼;<br> <font color="#ed2308" data-sider-select-id="6ffd892c-def0-433b-9902-aa9c6bbf3da9">5号</font>是大北电报公司在购下1号楼后于1906年拆了旧楼建造的新楼。<br><div><br></div><div> 在钱宗灏的《百年回望》对旗昌洋行还有这样的描述:</div><div>“<i>旗昌洋行是一家冒险精神十足的美国商行,尤喜投资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对此往往不计后果,1863年为了竞争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将其外滩房屋的道契都抵押出去了,后又全力投资美国本土的太平洋铁路,于1877年决定退出长江航运,将靠福州路一侧的房产全部卖掉,1892年又将商行的办公楼也卖掉了。在建造这幢哥特式风格的新楼时,其实经营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了,他想靠经营房地产来扭转颓势。</i>”<br></div><div>由此他(钱宗灏)得出结论是“<i>6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于1890年之前盖起来的。</i>”</div><div><br></div><div><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5c1128f-33b4-400e-b00c-a3fa742ec65f"> 在2012年上海工美拍卖2012年秋季古籍专场拍卖会上有个拍品是1893年外滩的全景照片,其中可以看到外滩6号。</div></div> <h5 data-sider-select-id="f4ee84be-381b-4d7a-aaac-8c3a35e80721">图1.03 1893年外滩照片及南部放大图</h5> <h5><p data-sider-select-id="4204d988-243d-4f86-a4a4-60693bd926f7">图1.04 上:旗昌洋行造的南北两幢楼(前面是个大花园)</p><div> 中:旗昌洋行办公楼</div><div> 下:挪威、瑞典领事馆(福州路一侧)</div><div><br></div><div><br></div></h5>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该楼是1906年翻建而成的。又说外滩9号即轮船招商局楼才是那里造得最早的楼。那么究竟是哪一年建造的呢?目前确实没有可考的文字资料,但是从相关的报道、照片可以判断出,该楼的建造时间肯定是早于1893年,且并没“翻建”过。<br><br>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的1893年的《申报》有记载:1893年8月4日清晨,一场大火将该楼的楼顶烧穿。成为当时热议的新闻。 <h5><p data-sider-select-id="63418f9d-95af-411c-a877-1df77cc511ee">图1.05 1983年4月8日该楼失火图和报道</p><div><br></div><p data-sider-select-id="50a920da-3b65-482a-92e5-8e7b8553116d">当时《申报》的报道摘录如下:</p><div data-sider-select-id="8381ca48-8507-4fba-ae6f-eb768e1201de"><h5 data-sider-select-id="ca1392d0-4b92-474c-9954-e86dc078ac5a"><i data-sider-select-id="c5fd92e2-805c-40ea-8e79-b5b910da2135">……警钟四下知英大马路以南至洋泾浜必有走水事情推窗仰望惟见一钩残月数点疏星被毒焰所蒸隐隐作细红色遥闻人语曰旗昌洋行被焚矣旗昌洋行被焚矣旗昌原系四层楼远揖吴淞俯临黄浦自经倒闭后街谈巷语仍袭旧名其实已将房屋租与别人居住其楼下有自来水公司及些釐登矿局公裕保险公司锦銘洋行等家二三层楼上为各西人携家属之所第四层……突见厨下火势炎炎急取水浇之已无济于事一霎时四层楼焚烧净尽三层楼亦已延烧第一二层未被灾然各洋龙吸水狂喷……</i></h5><br><h3 data-sider-select-id="c104fe50-7374-405d-90f8-68102523014d"> 从上面的报道中披露出的信息可知:1、该楼着火时,旗昌洋行已经倒闭,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把它叫做旗昌洋行(大楼);2、该楼为四层“源揖吴淞俯临黄浦”是当时沿街最高的楼房<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bdd5910f-856d-4417-9dc5-cb579da8851d">[注1]</font>,并非如有些文字说的,原来是三层楼<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a716e22c-d625-4070-b931-c6c1ab0958c7">[ 注2 ]</font>;3、失火时四楼烧毁,三楼殃及。一、二楼无恙。</h3><br><br><h5 data-sider-select-id="557a3e8d-aedc-499c-8fd0-7784b3171f9c"><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a5c8d67a-fa99-46eb-9e86-86cd2a94f2e1">[ 注1]:《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第44页 <br>[ 注2 ]:杨嘉祐先生在《上海老房子的故事》的第19页起、《外滩·源》的第110页起都写到:<br>……外滩6号原是一家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购下房地产,原是三层,有内外阳台,东印度式建筑,砖木结构,因不敷银行使用,1906年进行翻造……<br>  在上海档案信息网上的“外滩建筑群简介”中也是上面这样的说法</font></h5></div></h5> <h5>图1.06 1893年救火照片与现在建筑照片(修前)的比较图</h5> 从失火和现在的对比来看(图1.06),建筑外立面和主体结构应该还没有被毁。而且现在的建筑与当时建筑形式乃至细节都是一致的。<div><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0924b28c-57b9-41b1-9f15-2f4cadc655a5">图1.07 1880年代外滩照片中的外滩6号</h5> 上面的照片引自楼荣敏主编的《 外滩历史和变迁 》 (画册)。其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江海关楼的中式翼角。由于第二代江海关是在1893年建成的所以也说明外滩6号的建成早于1893年。<div><br><div>  下面这张照片出自另一家装饰公司的投标文本中。他们标注的年份是1880年。</div></div> <h5>图1.08 文本上的历史照片</h5><div><br></div> 在2015年泓盛拍卖网上曾有过一张摄于1884年前后的上海外滩的照片,其中清楚地拍到了外滩6号的建筑。当时的拍卖网上是这样介绍这副拍品的:<div><i>• 拍品描述:<br>尺寸:318.5×18.7cm. 说明:……这张全景照由当时上海著名的公泰照相馆所摄,年代在1884年前后,由12张蛋白照片拼接而成,所见范围南至法租界,北至虹口区,整张照片装裱成手卷形式,是目前已知市场上流通的最长的外滩全景照。绫锦托裱、保存较好。注:公泰照相馆,于咸丰七年(1858)前后,由上海道台衙门会计罗元佑在汉口路开设,是清代最早的照相馆之一,在中国摄影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i><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0613b408-c357-48a6-ba06-3a68ba887d4f">图1.09 1884年前后的外滩全景照(局部)</h5> 在一个叫“香港集团工业史”的网站的介绍旗昌洋行的文章说该建筑建于1885年。(https://industrialhistoryhk.org/russell-company/) <h5 data-sider-select-id="510b8f8f-f108-4528-b886-8890ef660bd7">图1.10 网站上的截图</h5> 还有一张1862年上海大雪的照片(上海地方志官方公众号“方志上海”https://mp.weixin.qq.com/s/6KS7cn7tqBEXaQGlHmuY7Q) <div> 不过,这张照片还出现在《老上海影集》中,但说明中是1870年代的。</div> <h5 data-sider-select-id="ea882a79-6a5b-43cb-90a7-6a858c79b2d9">图1.11 图中左侧为第一代英商的上海总会,在沿街建筑的末端隐约可见外滩6号大楼</h5> 根据上面这么些照片、文字的描述,外滩6号大楼的建造年代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但公泰照相馆和香港集团工业史网站的陈述比较一致即1984前后和1985年(图1.09和图1.10),而上海地方志的文章中描述最早(1862年),但此也有认为此照片摄于1970年代。不管是早于1893年(失火)还是1862年(大雪),外滩6号大楼是外滩沿街22幢历史建筑中建造得最早是肯定的了。<div><br></div>   关于通商银行与外滩6号楼的关系,钱宗灏先生在《百年回望》中是这样说的:“<i data-sider-select-id="9f9ff237-773f-43ed-8200-861638ca8696">1897年以后,中国通商银行买下这幢楼房作办公营业用,故人们一般将其称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i>” 说成1906年翻建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一张照片和《老上海百业指南》。<div data-sider-select-id="a27eb3cd-d8d1-441d-ad54-dcdd6262195e">  下面这张照片中在大楼前搭建的临时牌楼上写着“中国通商银行”,但此楼是现在的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而该楼是大北电报公司买下三层的旗昌洋行办公楼(图1.01中的1号建筑)后,因不敷使用拆了老楼于1906年建造的。</div> <h5 data-sider-select-id="7617c147-1856-4b2b-96e7-51ce95528928">图1.12 通商银行五十周年纪念册中的“总行门景”图</h5> 其实此图出自于通商银行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册,将庆典牌楼中间的字放大和辨出“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字样。那么为什么要在外滩7号举办五十周年庆典,而不是6号呢。<div>  有报道称,1922年原在7号的大北电报公司迁往爱多亚路一幢建的大楼。通商银行便搬到了这里<font color="#ff8a00">[注]</font>。或许这和早年的通商银行和中国电报局都是由盛宣怀督办、参股的有关吧。</div><div data-sider-select-id="f054409b-7761-4e81-812c-dff5d6101dd0"> 此外,《老上海百业指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上的7号就是标注着“中国通商银行”(图1.13)</div><div><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31a3b44-8b54-4f0b-9a76-952f48776ce1">  这样就出现了中国通商银行不在“通商银行大楼”的情况。</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31a3b44-8b54-4f0b-9a76-952f48776ce1"><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31a3b44-8b54-4f0b-9a76-952f48776ce1"><br><br><font color="#ff8a00" data-sider-select-id="fe72522d-442b-4aad-982e-6f2b77549349">[注]杨嘉祐先生在《上海老房子的故事》说到:中国通商银行于20世纪20年代,为扩充业务,将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的大楼购下作为办公大楼……<br>  又有说是抗战胜利后迁入的https://www.sohu.com/a/45325291_180383 </font><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4f44ae0a-a911-43b9-b03e-32aa04b79856">图1.13 《老上海百业指南》中的外滩5~9号</h5> <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  至于杨嘉祐先生和其他地方的文字解释的"……原是三层,有内外阳台,东印度式建筑,砖木结构,因不敷银行使用,1906年进行翻造……“的说法应该是通商银行五十周年的照片和《百业指南》上将外滩7号标为通商银行大楼的原因吧。</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 从其关于楼房的描述可知”原来的三层楼、东印度式“,于原旗昌洋行办公楼相符;1906年翻造的正是外滩7号的大北电报楼。</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  PS: 东印度式建筑一般又叫殖民地式、殖民地外廊(劵廊)式而旗昌办公楼正于此描述相符(它恰好是三层)。而外滩6号是明显四层,或外形看作假四层,而它的建筑有明显的哥特式(教堂样子)。</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   </div><div data-sider-select-id="99ac0515-9821-43d4-8285-e9f54ceb199e"><div> </div></div> 外滩一直是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其构成的核心是沿中山东一路的22幢历史建筑。对于这些历史遗存,如何在一轮轮的功能更新中保留那些历史的、文化的信息,当时设计师们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而且当时对于这些建筑的修缮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保护、监督体系。因此,整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学习、理解并逐步完善的过程。<div><br></div>   1994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外滩金融街房屋大置换,让国际金融机构重返上海滩。至1996年底,外滩沿街大部分建筑完成了置换,此时“外滩金融街”基本形成。其中外滩6号由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取得使用权。<br>  进入21世纪,上海市政府又提出了“以陆家嘴和外滩地区为核心,提升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使外滩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轮更新。<br>  2001年,外滩3号、18号进入“顶级品牌旗舰店+高档餐饮+高级会所”模式的筹划阶段,并与2002年正式启动改造。<br>  2002年9月,市文管会、市房地局均对外滩6号的“改造”和使用性质的改变做出了批示。同年年底召开了该楼的房屋检测的专家评审会议。 <div>  2003年初成立的上海均圻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该外大楼此后的实际经营管理者。<br></div> 1982年,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予以修订。2003年5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br>  上海市自1991年公布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5月发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12月颁布了《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br>  外滩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的组成建筑之一;上海市第二批(1994年)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三级三类保护)。<br>  2002年9月,市文管会、市房地局均对该楼的“改造”和使用功能的改变做出了批示。<br>  同年年底召开了外滩6号房屋检测的专家评审会议。 在2003年以前,作为取得使用权的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曾委托他人做了个概念方案。同时他们也对建筑的历史做了一定的调查,如D区是1936年由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设计,并在1937年竣工等(详见该房屋的各分区命名图——图2.02)。<div data-sider-select-id="d80a60f2-18f9-494f-aab1-497f366018f0"><br>  “侨福”公司的方案保留东侧的主楼(A区),将主楼以西的建筑全部拆除,建造一幢20层的大楼(这样原A区建筑变成了“裙房”),建筑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让天空映射在上面。试图用这种办法减弱其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人员曾想完整地了解这个方案,但因年代较远,已无法找到该方案的原稿或影印件。根据设计师们的回忆,当时在主楼后面建造20层的理由是:站在6号一侧的人行道边缘抬头望去,新建大楼刚好被6号中间的尖顶挡住(图2.01)。</div><div data-sider-select-id="d80a60f2-18f9-494f-aab1-497f366018f0"> 这个成了最早的外滩6号的改造设想。<br> </div> <h5>图2.01 “侨福”公司所做的方案</h5> <div><br></div><div> 2003年春节过后,受外滩6号业主所托,该楼的方案设计正式启动。<br></div> 我们设计公司(那是还叫“设计所”)一开始对于外滩6号的改造主要是根据使用经营方的理想化要求以及之前“侨福”的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时主要的思路是A区加固修缮,A区西侧拆除重建。<br> 由于在主楼后面(西侧)建造一个20层高楼过于大胆,对周边,尤其是元芳弄的居民影响较大。后经商讨改为主楼西侧的建筑将其高度改为不超过前面屋脊,并在西侧重建的建筑增加地下停车库,地下车库的入口设在元芳弄。 <h5>图2.02 外滩6号各分区命名</h5><h5> (图中房屋右上角的小点数代表该房屋的层数)</h5> 由于“外滩6号”所包含的房屋众多,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对各个房屋、区域进行了分别命名(图2.02)。<div>  A为外滩沿街的主楼;</div><div> 南部(图中左端)的楼梯间由于同原照片、图纸位置不同而另外命名为E;</div><div> B、C 区为双联坡顶建筑,三层;</div><div> D是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四层平屋顶;</div><div> F、G也是三层的附楼包括一部室外楼梯。<div data-sider-select-id="d69d1b82-2a5d-4667-bfa7-2be13720a68b"> </div></div> 部分现有的资料表明该楼由马礼逊洋行设计,但是没有找到当时的图纸。在市城建档案馆留存是1919年通和洋行根据通商银行要求设计的改建、增建图。 <h5>图2.03 城建档案馆提供的图纸(部分)</h5> 上图中的标题:The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br>Proposed Alteration & Additions 翻译为:中国通银行<div>拟议(提出)的改建和增建。<br></div><div> 如果将1919年的改、增建图同现在的顶面图合在一起即可发现,基本能对得上。在后来的施工中也确实发现C区金库的痕迹。<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95bc6937-355c-4a20-8c6a-d4094df8c656">图2.04 改建图和现状的比较</h5> <div><br></div><div> 在现场勘查中发现B、C区,同主楼(A区)是两栋独立体系的建筑,中间有沉降缝。但是,我们从下面的历史照片中可以清晰地见到主楼(A区)后的西侧建筑(B、C区)已经存在,而且建筑风格也较统一。</div> <h5 data-sider-select-id="ae11b189-5506-4191-889e-07244c9f92a9">图2.05 图1.07和图1.09中西侧房子的放大图</h5> 《外滩历史建筑》一书中说,“会德丰”先是购得在旗昌洋行的地块上临江的两间仓库,而后又卖给了一个叫“奥茄”的人经营这些房产……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建造了称为“Algar Building”的大楼,专门用于商业出租……<div data-sider-select-id="c332b01d-aa64-4c4f-b531-6658bf8883d0">  那么B、C区是不是在原来“两间仓库”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呢? 比如按照主楼色样式重做外立面?</div> 在改建图和现状的对比图(图2.04)中还可看出,在主入口的南北两翼都有只在第一层前突的部分(图中红圈)。<div><br><div>  另外,在剖面图(图2.03右下角)中可看出在主入口的后面做出了一个“天井”,一层此处的顶部加了一个玻璃棚。</div></div> <h5 data-sider-select-id="3793320b-7cfa-425d-852b-6a34f02a84ef">图2.06 根据1919年的图纸模拟的天井和玻璃棚的样子</h5> <div data-sider-select-id="d861bdba-17f9-4e40-a7d8-ebb87b89d54c">  E区(图2.04中橙色方框),从历史照片中可以发现最早是没有的,后来有了两层,再后来成了三层。到了当代,向东扩到了东立面的外面(见下面四张照片)。<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d2ca45fb-94f3-4366-ba47-5ca84b62c36e">图2.07 较早期的照片建筑南端是没有房子的</h5> <h5 data-sider-select-id="7cdfb475-7b86-4f18-8b6d-3b58411e141e">图2.08 房子的南端(左侧)出现了一个二层的附房</h5><div><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253cf3ab-fe1f-4882-9827-1dcc2ca2cffa">图2.09 从放大图可看出房子南端的附房达到了三层</h5> <h5 data-sider-select-id="d6b25671-c0ea-4d81-a5c2-5fa4e2343eeb">图2.10 现在附房凸到主楼东面墙的前面了</h5> <div data-sider-select-id="058f0494-445b-4124-ad7b-8fde29fb7e4c">  从上面第三张照片(图2.09)中发现旗昌洋行的老办公楼还在,故可以认为加到三层是在1906年之前。因为外滩7号是在1906开始拆除旧楼建造新楼的。<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058f0494-445b-4124-ad7b-8fde29fb7e4c"><br></div> 以上的部分资料是上次写作时未及编进书籍中去的,也有是这次写作时找到的和分析的(如图1.10)。<div><br></div> <div data-sider-select-id="c08d9fcd-63e1-42db-95dc-941ceeed8c74">  市政府有了计划和决心;房屋使用性质调整和检测都进行了;房屋经营管理公司也已落实。</div> 2003年我们的设计公司开始做方案,共做了三次;5月15日招开了专家论证会,会议的主要结论是:<br> 进一步考证历史资料,分析恢复1919年历史原貌的可能性。<div data-sider-select-id="0fde0945-ed9c-4f04-8e12-11cf11513df0"> <font data-sider-select-id="8ed2539a-9c24-4953-b8e6-30c7b3bae5b9" color="#39b54a"> <u data-sider-select-id="969ebc69-91c0-491f-8a5f-7f5e50964504" style=""><font data-sider-select-id="11a65d74-907c-4242-98df-2fb65da380fe" style="">东立面南端现在外凸的体量应按1919年的设计图纸整体退进原主体外墙,减少面积可相应在后部扩展弥补。</font></u></font><br> 如果考证史料不充分,不足以作为确凿的设计依据,应按现状修复。</div><div data-sider-select-id="5f1012d1-4375-4dc1-ac09-96d359d7ac43"> <font data-sider-select-id="b62c578c-e104-4e6d-a6cf-1e2a9d97b796"> <u data-sider-select-id="6fc47eb9-f571-4139-a624-71bc33709de6" style=""><font color="#39b54a" data-sider-select-id="b82929cb-5fc5-42d9-a33c-19bb84aaed1f">1919年设计图纸的东立面,南北两端外挑阳台则不应复原,以现状为准。</font></u></font><br> 修复设计以复原外观为重,对目前较为凌乱的西立面进行整治,内部可整体优化。</div><div data-sider-select-id="5f1012d1-4375-4dc1-ac09-96d359d7ac43"><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5f1012d1-4375-4dc1-ac09-96d359d7ac43">结论中与外形有关的是南端的楼梯间按原样后退;东立面两边不要外凸(见下图)<br><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c9bbde22-aefe-47b5-a0a0-e5dd998f979a">图2.11 东立面方案及专家评审所及那些外凸部分</h5> <div><br></div>  专家论证会后,我们同业主及经营方共同协商,对方案进行调整,并于2003年6月上报规划局。<br>  此后,与地质勘探、结构、空调、电梯、变电房进行协调;以及反复分析、计算新建筑在日照、光线方面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等。<div>  2003年6月到12月先后进行了四次扩初设计。<br>  第二年(2004年)开始施工图设计;<br>  2004年6月5日,得到了市规划局关于方案设计的正式批复;<br>  2004年6月25日,对结构设计及施工预案召开论证会;<br>  2004年6月30日,获得结构设计得到专项论证意见;<br>  2004年11月再次报规划;<br>  2005年2月施工图审图及报消防;<br>  2005年3月正式进场开始施工。</div> <h5 data-sider-select-id="8ca62d3b-aa67-4277-8ad7-84ac81133cf6">图2.12 部分方案图 </h5> 方案论证会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南端原楼梯间(E部分)按历史样式恢复,重做了东立面效果图 <h5 data-sider-select-id="df58e07f-62d3-4c72-91d4-9ece2271d4e2">图2.13 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后的效果图</h5> <div><br></div> 在对外滩6号的修缮中,外墙是否恢复清水砖部分,在方案讨论中有较大的争议。<br> 在2002年、2003年外滩6号的设计方案中,一直认为大楼的外立面是砂浆粉刷的。直到后来方案讨论、调整中获得的精度较高的历史照片,才可以辨别出原来该楼的外墙是由清水砖和水泥砂浆粉刷(线脚部分)组成的。<div data-sider-select-id="e092cad5-fddd-4740-8b7e-3c9212c0bba4"> 当时我们的设计师和部分专家都倾向于恢复清水砖。但是由于表面的粉刷也已经存在很久了,恢复清水砖的工作量巨大,对工期、资金都有很大的变动。当时的施工主管更是不想这样做,以至于业主方(九事)也不主动,设计师的声音更是微弱。最后的意见是: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现在的水泥砂浆粉刷。按照专家的原话是“留给后人作进一步探讨吧。”</div><div data-sider-select-id="e092cad5-fddd-4740-8b7e-3c9212c0bba4"><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e092cad5-fddd-4740-8b7e-3c9212c0bba4">决定保留粉刷后,我们做了几种颜色的方案:</div> <h5>图2.14 为建筑外墙涂料颜色选择所做的三张效果图</h5> <h5>图2.15 施工现场在剥掉粉刷后露出的清水砖墙面</h5> <div data-sider-select-id="a6800562-eeb2-49e2-9262-e1e99b1d0a75">  建筑在整个历史经历过程中的各个历史变动的痕迹是构成这个建筑历史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历史建筑修缮邻域一直就有一个按照哪个历史时期恢复的选择问题。</div><div data-sider-select-id="a6800562-eeb2-49e2-9262-e1e99b1d0a75"><br> “考虑到外滩6号外墙的粉刷层已经存在多年,而且经过多次粉刷维修。表层粉刷剥离后最早的清水砖表面可能已经大量损坏,修补的难度非常大。”<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a6800562-eeb2-49e2-9262-e1e99b1d0a75"><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a6800562-eeb2-49e2-9262-e1e99b1d0a75"> 以上这,就是成为当时没有恢复最早的清水砖墙的理由了。</div> 在写这篇文章时,从这张摄于1947年的“总行门景”图中可以探查到,其左侧的外滩6号大楼似乎全是粉刷墙面了。 <h5 data-sider-select-id="0182e934-e39f-4baa-be91-9fb95c91cff9">图2.16 通商银行五十周年照片中的外滩6号一角的放大图</h5><div><br></div><div> </div><div data-sider-select-id="f734cc87-ddb2-4a2f-84d9-379f73c994c9"> 关于外滩6号的外立面的恢复,只是修复过程中的一个插曲。看着那些清晰的历史照片,如果能恢复成红色清水砖和“汏石子”线脚,那一定比现在的漂亮多了。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做个复原的模拟图。</div><div data-sider-select-id="f734cc87-ddb2-4a2f-84d9-379f73c994c9"><br></div> 这次修缮和改建成功的重点在于如何在既能保住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又能重新建立新的建筑(结构)体系。后来人们把这样的项目叫做“热水瓶换胆”。这是我目前所知道的,在上海最早这样做的历史建筑。<div><br><div data-sider-select-id="69f987b0-394b-4a83-abd8-ab6ca1fb4ed0">  6号大楼在使用过程中的多扩建、改建使建筑结构受力体系变得极其复杂,无论从安全还是使用角度看都无法满足现行结构规范的要求,因此根据专家的意见对6号大楼进行结构替换是本次修缮改造的重点。这种被称之为“热水瓶换胆”的通俗解释就是在“保留建筑表壳”的前提下重建一个健康、可靠的骨架。</div><div data-sider-select-id="69f987b0-394b-4a83-abd8-ab6ca1fb4ed0"><br>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办法可以达到此目的。</div><div data-sider-select-id="69f987b0-394b-4a83-abd8-ab6ca1fb4ed0">  一种是先将内部结构全部拆除,并再重建立新的结构框架。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必须新建一个临时支撑体系与外墙可靠连接才能解决保留墙体的安全和稳定问题,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且经济投入十分巨大。且须保证在整个过程中这个“外壳”不受到新的损害。现在有人说是“留了一张皮”,如中央商场中的华侨大楼等(下图是摘自搜狐的文章https://www.sohu.com/a/200265309_99957596)。 </div></div> <h5>图2.17 华侨大厦施工现场及模拟图</h5><div><br></div> 另一种办法就是本书叙述的“建芯换胆”的办法。即在保留原结构体系(包括屋盖结构,这也是该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主要受力构件的情况下,对原基础进行托换并由下向上新建一个建筑构架,直到原屋盖结构支承于这个新的骨架之上,再由上往下逐层拆除原有结构。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原建筑结构潜力的比较经济和能确保建筑安全的方法。这个方案的缺陷是新的柱网同原建筑的轴线会产生重合的问题,在有些位置可能会影响原建筑的窗位。而我们在6号大楼采用了在老墙的两侧设立双柱(双梁),待老墙拆除后再进行结构补缺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方案存在的缺陷。虽然双柱对建筑平面有一定的影响,如对内部的使用空间等,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 <h5 data-sider-select-id="b8204f14-173d-4dc5-8b42-219b7b1bfb78">图2.18 书籍中关于结构替换的图</h5> <div data-sider-select-id="ee61075f-61c6-4f22-8711-222e247a63d3"><br></div><div data-sider-select-id="ee61075f-61c6-4f22-8711-222e247a63d3">建芯换胆(热水瓶换胆)图解说明:</div> <h5 data-sider-select-id="f904965f-5a19-483d-aa7e-56456751b2ac">图2.19 外滩6号模拟模型(未修复前)</h5> <h5 data-sider-select-id="4d102e41-516d-419a-ae67-d9fc99bba631">图2.20 将房子的一角放大</h5> <h5 data-sider-select-id="4f2f1438-524c-44e9-a69e-34c7589beefe">图2.21 我们把需要保留的外墙隐藏掉,以便看清内部结构替换的过程</h5> <h5 data-sider-select-id="57c9586b-1608-42bf-bae0-53c2553b7dbd">图2.22 先在室内打下静压桩</h5> <h5 data-sider-select-id="c3feb351-428d-49ac-8fe1-81eedeb805b6">图2.23 然后浇筑新的基础、底板</h5> <h5 data-sider-select-id="ce68ed6d-4159-4ebd-bc09-4ec918c2ad08">图2.24 然后在老墙两侧浇筑一层新的柱子、楼层的梁</h5> <h5 data-sider-select-id="ecba71bf-5fae-45d1-afe8-2cb4a535ab89">图2.25 并逐层向上施工</h5> <h5 data-sider-select-id="0c6b647f-b9f6-4a25-b6de-7029802247cf">图2.26 在四层木屋架的两侧加筑加固梁</h5> <h5>图2.27 等到新的结构能够支撑屋架及原建筑后,再逐层拆除不保留的内墙,完成了结构替换。当然,保留的外墙在此期间完成了加固。</h5> <h5 data-sider-select-id="2502616d-6e4f-4bce-8c1c-bf3df115c86a">图2.28 修缮完成后的外滩6号</h5> <h5 data-sider-select-id="08613503-f758-4062-8a91-13ed4eb10cb4">图2.29 修缮后的外滩6号立面各个视角</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修缮后的照片,想起我们当时在设计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p> <h5>图2.30 关于山墙上“十字”头的修复方案</h5><div><br></div> <h5>图2.31 关于齿垛复原的方案和依据</h5><div><br></div> 但是,还有一些并没按当初的方案实施。<div>  从修缮后的照片可以看出,E部分并没有按照当初专家论证会上要求,退到原始位置(图2.28)。</div><div><br><div data-sider-select-id="ce6c89e2-987e-4e12-8a54-ecdbb3829309"> 四楼南北两侧的“老虎窗”山墙上面的三叶草的墙洞,虽然设计图有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div></div> <h5>图2.30 设计图与完工后的对比图</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原方案希望把窗都改成历史照片中的落地窗,后来也没有实现。</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在1947年五十周年的照片中发现,那时似乎已经改成不是落地窗了:</p> <h5>图2.31 原设计方案、依据和实际修缮后的情况</h5><div><br></div> 角柱的修复方案图在一开始就忽略了下部的花饰。这是因为,当时没有,也没有花心思心去找足够清晰的历史照片: <h5>图2.23 角柱的修复方案忽略了下部的花饰</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ta-sider-select-id="4594d5a8-8d21-40eb-90a9-ea6695b11fa9"> 现今的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已经得到很大的重视,大家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回看外滩6号修缮设计时的情景,设计师更多的只是出于对建筑的美感的追求。并没有那么多探究、回复历史信息的责任感(当然同他们在项目中的地位也有关系)。这也让我想起更早的“修缮”项目外滩一号亚细亚大楼——严格来说只是一次装修。</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7年吧,外滩在市府规划下要恢复金融一条街,太平洋保险公司要入驻外滩一号(现在的久事国际艺术中心,其中有“东一美术馆”即亚细亚大楼)。我们的任务是内部修缮(装修),记得当时的要点是旧的门窗、内部的花饰、一部楼梯及扶手等不能破坏,只能小心地修。由于我们公司有原来“房修公司”的班底,对旧建筑的修整并不是难事。记忆最深的是按照规范,办公楼必须要有消防喷淋系统,但是要装该系统必定会影响甚至破坏原有花饰线脚的天花、墙面的美观。当时建设方坚决不同意。但是不装消防系统,大楼就不能通过竣工验收,也就不能投入使用。但是,看建设方主管的样子也不着急……后来怎么解决的也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看外滩6号的修缮,虽然修复设计已经努力在恢复“原貌”了,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是有许多在施工中予以“简化”了(图2.30、2.31)。当然还有一些因没有充分地去查找、探究历史信息,而忽略掉的。不过对于结构替换(热水瓶换胆)的尝试还是成功的。对以后历史建筑修缮有着“先行者”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准备写的是 外滩15号<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w6xrj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点此转跳</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