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说起“中国·苍南县井巷之乡”事,不得不提及南宋人靠着自己的拼搏奋斗,开辟了一条“石壁下讨生活”的“做工”之路。因此,南宋镇成为苍南县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之一,也展现了南宋镇独特的产业结构。</p><p class="ql-block"> 因矾而兴拥有六百多年冶炼明矾历史的苍南县南宋镇,有着祖祖辈辈与开采矾矿石打交道,练就了刚毅、坚强、吃苦、勤劳的品格,积累了开山凿洞打石头的熟练技术和丰富经验。 </p><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时任南宋公社党委书记徐洪柏提议,由副书记廖梅英和革委会副主任李敏交筹建南宋公社建筑开山工程队。1969年12月,平阳县(今苍南)南宋开山工程队正式成立。富有闯劲、敢于拼搏的南宋第一批开山人,在组建工程队后,即刻率领年轻力壮的乡亲们,靠钢钎和软锤,凭一流的打石头技术和一身的硬骨头力气到各地承包工程;开山、凿隧道、采矿样样精通,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各地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南宋人的勇敢和奉献精神至今仍在传承。由南宋人“工头”创立的工程公司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效解决了南宋镇的就业问题。同时,这些创业企业的总部经济纳税为当地创造了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年产值超30亿元,回乡纳税达2亿元的温州建峰矿山工程集团,就是苍南县创办历史最久、业务经营范围最广、由南宋人创办的著名矿山井巷采掘施工企业。此外,企业家们也积极回馈家乡、回报社会,为南宋乃至苍南、温州的建设贡献资金和力量,推动着家乡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说起南宋"做工"人的艰辛创业史,不得不提这个地方山多耕地少没有多余的经济来源,靠农业“做没吃”,而且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六十年代溪光矾窑并入矾山矿区,随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至1998年国家强制关闭私人炼矾厂,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迫自谋生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铁饭碗”矾矿工人的机会,而且每户人家通常有四五个孩子,家境贫困,没上学或辍学的不在少数,只能靠卖苦力或从事农业活动来维持生计,没有其他出路。从此,勤劳果敢的南宋人背上行囊,辞别家乡、离开父母、妻儿长期在外“做工”谋生。</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做工"人,跟随南宋开山队元老在福建宁德、邵武、厦门和湖北等地淘到第一桶金。七十年代初“宁德工”日薪达 10 元之多,而当时的石匠、泥水工、木工等技术工种日薪仅为 2 元,高几倍的收入差,因此人人都渴望外出做工。那时做工不是随便想去就去,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打石头技术和过硬的体质,还必须经队长同意或南宋公社开具“路条”(介绍信)方可到指定的工地“做工”。后来慢慢有独立的包工带队资格,通常外出“做工”还得有沾亲带故,问话间常说的是“谁谁在他舅(指小舅子)工地,我儿子在他姐夫工地,他老公在他表兄工地"。不管是包工还是做工只要遇到好工地,干几年回来都盖上新楼房,修缮祖屋。发展好的工头尊师重教资助南宋中小学建设,为地方修路建桥做很多公益善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隧道工程是极具高风险作业,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和工具,“做工”人纯靠手力挥着软锤砸钢钎,再与石头硬撞击,“嘿啊……好啊”喊着号子使出全身力气,砸石头挖洞,硬对硬震动着手骨、铁与石头撞出的火花,这种苦楚恐怕只有做工人领会了,尤其是竖井最难打,都是用钢钎、铁锤硬打,长柄短头齐上阵。加上井下作业阴暗潮湿,通风条件差、光线微弱,凿开石头风钻产生大量粉尘,有的矿石含有毒性物质,工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健康保护的重要性和人身安全意识,缺乏任何防尘防护措施,在山洞(隧道)里开石头,尘土飞扬,没有劳保用品,不戴口罩,何况早期的口罩也没有防尘功能,粉尘全吸入肺里,从井下回来整个人灰头土脸,全身灰白;日积月累整个肺孔堵塞,甚至白化,为以后得矽肺病埋下祸根。有的工程需要使用雷管炸药,不可控制的因素可能导致工人聋耳。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透水、坍塌、掩埋、爆炸等事故就有人员伤亡,"做工"人完全靠个人身体与天地打交道,拿命博运气。何况工程都在偏僻深山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工地井下作业。</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有人在外做工的,最害怕接到电报,通常来电报的都不是好事。听来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而发生在那个家庭了就是一场灾难,只有切身经历者才深切体会。那时伤亡事故赔偿不多,如果遇到工程不赚钱或刚开工没钱赔的,白白赔上一条命,活生生出去就成一盒骨灰回来,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七八十年代没有生命保障意识,有多少人就殁在外面。对于“工头“来说,承包一个工程也是顶着全体工人的人身安全责任,总不愿看到发生事故,存在倒赔本的风险,领头们都希望每天工人高高兴兴下井,平平安安回来,更希望遇到好工地让工人们多赚点钱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 上一辈人常说:“石壁脚赚钱,一分钱掰两分用“,意思是做工人赚钱辛苦要省着花。南宋人的“石头下赚饭吃”不容易,也产生一些现实问题,男人长期在外做工,夫妻两地分居,孩子常年见不到父亲,老母亲牵挂着儿子。只有求神拜佛保佑孩子在外平平安安,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安宁;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带宫庙香火旺盛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南宋一带各村落曾经的"做工"人,如今身落残疾:耳聋、眼疾、矽肺、截肢、坐轮椅的,甚至失人的家庭有多少?有的是家里的独子,还没娶亲生子就给"石打死“(本地方言,指的是“做工“的死亡事故),一个家庭就绝后了。有的失去丈夫,年纪轻轻成了孤家寡妇,孩子没了父亲,一个家就不完整了。有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老人要承受怎样的痛苦。人间悲剧就在早期“做工”人家里上演。这也是南宋人特别重视教育的原因,自己吃了“做工”苦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想尽办法要孩子好好读书,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电话中转机,外地打电话、电报到南宋公社,需要经过这台机转接。</p> <p class="ql-block"> 革命战争年代,南宋人送去多少英雄儿女抛头颅散热血,成了革命老区;而在国家建设时期,更多的南宋人挥洒汗水,奔赴各地做工,成就了“井巷之乡”的美誉。他们是南宋人的骄傲,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有些人如同一粒尘埃,未尽人间芳华就悄然离世了,只在族谱上留下一个名字。一部分人成了老弱病残只能在家守望;身强力壮者继续在外拼搏赚钱,成为开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为未来创造美好明天。</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南宋"做工"人—一段艰辛沧桑历程,记录了坚韧与奉献的传奇,谱写着时代先锋的建设者之歌,南宋人矿山井巷史是一本厚厚的书,石头精神里透着亮光,钢钎铁锤只为石头开花。</p> 备注: 补充、修改、文字加工、 调整、标题|段落处理(欧阳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