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三源”之村圣堂

漫步西江

<p class="ql-block">黄岩西乡上郑的圣堂村,号称黄岩“三源”之地。何谓三源?一是黄岩人的母亲河永宁江的上游黄岩溪之源头;二为黄岩的历史文化之源,历史上黄岩县的地名正来自于圣堂黄岩山上之黄岩石或黄岩溪上的黄岩石,是先有黄岩石,然后才有黄岩县而不是相反;三为黄岩革命之源,黄岩溪旁的圣堂殿是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铁流”部队和浙南“三五支队”的会师地。这次会师,为黄岩第二年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说圣堂是黄岩溪的源头,其来有自。一是因为黄岩溪分南北两支溪流,都是从莽莽苍苍的括苍群山上流下来的,而在圣堂殿附近南北两溪汇合。二是因为圣堂村在乡镇撤并之前,就是圣堂乡政府的驻地,所以圣堂村再往西部去的村庄都是原圣堂乡的属地。说圣堂是永宁江的源头本没有错,但那是指圣堂乡,而非现在乡的建制被撤以后的圣堂村。但人们已经说惯了“永宁源”或“黄岩溪源”,也就相沿成习,在圣堂村的村民来说,这种说法恰好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在现在乡村文旅建设的时代,有一种鼓舞人心的说法加持,总之是好事,但这一说法也引起了邻村的反感,这要在我的下一篇文章里再来述及。但永宁江源头流经圣堂,而且就此成为一条宽阔的大河奔腾,这也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最让圣堂村人感到自豪的,是圣堂村拥有黄岩县名所以命名的来历资源,就是黄岩山上的黄岩石和黄岩溪中的黄岩石。但标准答案只能是一个。关于黄岩县名的由来,黄岩文史界争论了几十年,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坚持黄岩溪中的黄岩石,这块巨石牢牢地嵌入溪床中,它的身体到底有多大,谁都说不清。只说它露出溪床的部分,就很宽广,太阳底下呈白色,但天阴的日子,或者天晴的日子而给岩石的表面泼上水,巨石就显现出黄色来,金黄一片,人以为奇。更神奇的传说,是被水泼过之后,岩皮上会显现繁复的皱痕,这些皱痕就是笔画,顺着这些笔画辨认,就可以认出,它们是两个字:繁体的“黄岩”。很多年之前,我跟朋友们一起涉水上到这块岩石,用带来的铅桶舀水泼向岩面,岩面上马上显现出两个字,我们都惊呼:这正是“黄岩”两个字。而且,后来我读乡土文史资料,说自古以来,这“黄石枕流”,就是黄岩很有名的一景,历来都有不少人颂诗以歌之。</p><p class="ql-block">但更多的黄岩文史学者更相信黄岩县名来历的另一个传说:黄岩山上的黄岩石。这块黄岩石也有些神奇。它是一块兀立于一片陡坡(悬崖)之上的巨石,巨石的顶部平坦,上面也有纵横交错的刻纹,看上去很像象棋的棋盘,所以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有“着棋岩”的民间故事流传。它跟流传在衢州的烂柯山故事,几乎同出一辙,说的也是山下圣堂村的村民上山砍柴,到了云雾飘渺的半山腰,看到有几位仙人正坐在着棋岩上下棋,这个村民也是个棋迷,就歇下担子看仙人下棋,看了几局输赢,看日头斜西,他只好离别仙人们下山。谁知山上只一天,世上已过了千年。他再回到村里,不仅没有一个人认识,而且他遇上的人们的装束,也都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也是很多年之前,我曾随从黄岩文史界的文友们攀爬上山,赏看过这块着棋岩。</p> <p class="ql-block">据黄岩的史志记载,汉代中国著名的道人王方平辞官之后南下寻幽,来到了浙东南的括苍山深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每天修持心性。一天,他偶然步出茅庐,循着山径,自在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远了。这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块拔地而起的巨石上,有两位长髯飘胸的老人,正坐在岩石顶上下棋。王方平也赶紧过去,站在两位老人身边看棋。两位老人也不理他,顾自下棋,而王方平也“观棋不语真君子”。两人老人下了一盘又一盘,王方平只觉得身边的草青了又黄,花儿谢了又开。只到日色向西,两位老人才伸腰歇手。他们对王方平说:你站了一天,我们看你很有根性的,你跟我们一起走吧。王方平说:好,且让我回家取来经书衣物吧。王方平回到了自己住的茅庐,只见墙倒房塌,原来刚才观棋这一天,人间已过了几百年。他赶紧追出茅庐,追赶两位老人。只见人去山空,巨岩无言,王方平很是怅惘,他知道今天遇见的老人都是天仙。王方平只好怏怏独行,走下山坡,在溪流边的一块巨石上,他用力刻字,写下他的身世和现在的心情。完后,他抬头仰望,只见一匹青骢马由远而近跑过来,在他身边站住,长鸣一声,王方平知道这是来驮他的神马,就跳上马背,升空而去。</p><p class="ql-block">着棋岩和王方平遇仙和成仙的传说,给圣堂山水和黄岩历史由来,更增加了迷离惝恍的神话色彩。现在,黄岩的文史专家们还在争论,大家对黄岩山并没有什么歧见,但黄岩县名的来历,究竟是山上之石还是溪中之石,各持己见。但圣堂村的村民看到专家们如此起劲的辩论,他们只是莞尔一笑,因为专家们的争论越激烈、越持久,山外的人来到村里的越多。这些山外来客,不仅看溪中之石,也会鼓勇上山,去看山上之着棋岩。</p> <p class="ql-block">圣堂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包括圣堂村在内的黄岩、仙居、临海、永嘉毗邻的括苍群山,掩护了中共地下党和所领导的人民武装的革命斗争。据黄岩党史资料的记载,到了1948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为了打通浙东和浙南通道,以便浙东、浙南部队配合战斗,4日,台属工委书记邵明、副书记王槐秋率领台属部队30余人,从临海到达黄岩柔极乡里岙村。7日下午到黄岩溪乡圣堂村,受到括苍中心县委常委、括苍支队副支队长徐寿考率领的二中队、青训班热烈欢迎。8日晚,两支部队在圣堂殿举行集会,庆祝浙南、浙东两支部队胜利会师。9日,台属部队到达永嘉岭头中堡村,又受到括苍支队支队长周丕振及支队机关的热烈欢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黄岩区在两军会师地圣堂殿开辟了革命历史陈列室,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又在圣堂殿的不远处,南北两条黄岩溪交汇处的溪边,新建了两军会师纪念馆。纪念馆也是台州市和黄岩区两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但是,圣堂村的丰富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远不是“三源”之说可以概括的。就是这座圣堂殿吧,就很有来头。据现任黄岩政协秘书长、曾任黄岩区文旅局局长、早先出身于《黄岩报》记者的作家张良先生的考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台州葭沚“六月六”送大暑船的民俗,就来自于圣堂殿。张良说,台州沿海各地流行着多种版本的“五瘟大神”的传说和民俗,而黄岩则有“五圣”传说源于圣堂的较早文献记录,清光绪年间编的《黄岩县志》这样说:</p><p class="ql-block">神姓柴,婺源人,兄弟五人。相传齐永明中避乱,猎于圣堂山,能扼虎。邑令萧景恐其生乱,谕遣之。后复至,狂叫山谷中云:“吾五圣也,能为地方捍灾御患!”言讫,列坐圣堂岩下,啗松柏,三日而殂。是后每闻山间有鼓噪声。梁天监癸未,邑大疫,五人复骑虎现圣堂山巅,一村遂无恙。邑令陆襄奏之,封永宁昭惠卫保民五圣显应灵宫。乙丑,立庙圣堂。唐宝应壬寅,州贼袁晁反,见神列五帜于永宁江浒,贼惊遁。刺史李光弼奏赐今额,------(《赤城志》)元延佑间,宫殿火,帝梦云际有五神人执五大瓢,滴水救之,且下告曰:“臣柴某兄弟五人,原籍婺州,今受庙食于黄岩。宫殿火发,敢不奔救?”觉,使迹其事,立庙,封五圣侯王。</p><p class="ql-block"> 至今,五圣的故事还在黄岩和台州湾畔流传,圣堂村的圣堂殿和邻村坑口的大王庙,黄岩茅畲、椒江东门岭、葭沚的五圣庙,都还供奉着五圣。张良对台州五圣崇拜的信仰和民俗流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将史料和现存物质、非物质遗存互相比对参照,逻辑性很强。张良说,活化石一般的椒江葭沚“送大暑船”民俗活动,就是从葭沚老街上的五圣庙出发的,将瘟神装船,送入大海,护佑渔民鱼丰人安。</p> <p class="ql-block">圣堂还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黄岩历史上最早的进士之一王所就是圣堂村所属的宁溪古镇人,死后就葬在圣堂殿对面的南峰山上,至今王所墓仍在。据黄岩历史学会老会长张永生先生的文章介绍,王所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曾官为高邮军知军,他的夫人是有“南宋第一贤相”之誉的宰相、黄岩老乡杜范的族妹。王所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及临海状元王会龙等也都是朋友。杜范病故于京城后,他的丧葬事项都是由王所操办的。元军南下时,王所离开京城回乡创办南峰书院,教化乡民。台州大儒黄超然在王所墓前题:“宋进士,元逸民。”圣堂一带,乃至于整片黄岩西乡,历代文风鼎盛,王所的开创之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表过了圣堂的人文,再来说说圣堂的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之优越。处于括苍群山深处,高峰耸峙,云雾缭绕;溪水环流,缓急有时,乃洞天福地,是人间仙境。难怪五圣兄弟择居到此,王氏方平又在此修炼成仙。现在的圣堂村,更是“弥望皆绿也”,全村绿化面积达38000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27平方米,森林资源覆盖率达到84.36%,实现了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全覆盖,自2019年圣堂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0年12月,又被命名为2020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p><p class="ql-block">卓越的自然禀赋,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年轻一代的村班子思绪飞扬,他们整治村庄,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们爱护祖先传下来的古屋和古树,修旧如旧使古屋新生,建古树公园使古树重新枝繁叶茂。他们引外来投资,建黄岩山公园,又建星光公园,使游人们能有机会仰望苍穹,与星星们对话。</p> <p class="ql-block">黄岩溪中原有一座廊桥,年深日久已经朽坏,村里请来泰顺廊桥修筑大师,北移一百多米重建,新建的廊桥更长了,也更高了,结构更繁复了,巍巍乎壮哉!如此规模复杂的廊桥没有用一颗铁钉,全用榫卯结构,创造了廊桥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被誉为“世界第三廊桥”,现在廊桥已经成为了新网红打卡地,今天我在廊桥上短短十几分钟的逗留时间里,就碰到了熟悉的好几拨游人。但我更感到很亲切的是,这里的九对廊柱上所刻的九付楹联的作者,都是我的文友,他们都是黄岩诗词楹联学会的成员,他们来此实地考察,相形度势,思接千载,每一付对联既情采飞扬,又贴切当地的自然山川和历史人文。</p><p class="ql-block">2024.3.17-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