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背后的世界——尼泊尔(七)·加德满都

周民锋

<p class="ql-block">  3月15日,第七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在尼泊尔走行程的最后一天。明天返回上海。</p><p class="ql-block"> 早起,在纳加阔特观看日出。然后回加德满都。在那里游览4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杜巴广场、斯旺那布寺、博达哈佛塔、帕斯帕提神庙。</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是我们参观的第三个杜巴广场。那里,同样包括了若干个重要的子项目。</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第八天。</p><p class="ql-block"> 乘坐喜马拉雅航空的H9780航班回家。有幸拍到了喜马拉雅雪山的雄姿。不仅弥补了昨日纳加阔特的遗憾,还大大超越了在博克拉看到鱼尾峰时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1、</p> <p class="ql-block">  纳加阔特本来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由于它位于一座正对着喜马拉雅山的山脊上,被称为"喜马拉雅山的观景台"。这里正对着喜玛拉雅山脉的20多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曾是尼泊尔统治者的隐居地。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最受欢迎的既可观赏日出又可欣赏日落的绝佳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入住的悬崖酒店的顶层,是一个带顶棚的很大的平台。站在那里,右边是日出的方向,左边是日落的方向,而前方整个一大片,就是喜马拉雅山脉。</p>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说,“在这里看去,喜马拉雅雪山就像一条玉带横挂在空中。如果能见度高,还能看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脊上任何一个能清楚观赏对面山峰的地方,你都可以轻松拍下全景照片,从最西边的道拉吉里峰(8167米),安纳布尔纳峰(8091米),到希夏邦马峰(8027米)、珠穆朗玛峰(8848米),再到东边的干城章嘉峰(8585米)等。”</p><p class="ql-block"> 这种描述,简直太诱人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已经有了不少家条件不错的民宿。而我们的这一家,位置最高。</p> <p class="ql-block">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一是天气不帮忙。喜马拉雅山方向一直是白茫茫的。二是离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群山的距离恐怕实在太遥远。想起阿米尔昨天在车上介绍这个地方时比划着他的虎口说,可以看到的珠穆朗玛峰只有这点点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终于,日出前的阳光照射到左前方的某山顶上,出现了一块金黄色。可惜,面积太小。跟鱼尾峰顶的金色区块相比,不可同日而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然后,太阳从右前方的浩瀚苍茫中出现了。我举起手机,用95秒的视频,记录下了日出的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对纳加阔特之旅,多少感到有点沮丧。一去一来,路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却没有太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而且,昨晚恐怕是受凉加劳累,有点感冒了。喷嚏连连,畏寒。老同学沈秋飞送来了泡腾片。连喝了两杯。今早去观景台,把所带的衣服全都穿上了。直至出发前,太阳升起来了,才感觉稍好些。</p> <p class="ql-block"> 2、加德满都杜巴广场</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王国的普拉达普·马拉国王博学多才,精通诗歌和文学。他既扶持印度教,也扶持佛教。</p><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上的寺庙和宫殿,总数有约50座以上。大大超过了帕坦杜巴广场上的同类建筑。由于没走全巴德岗杜巴广场,也没看到提及那里此类建筑的数量,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分布在两个区块。古城的东北部分有旧王宫、塔莱珠神庙等;而在西南部分有独木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库玛丽(活女神)</span>神庙等。这4个地方,我都走到了。</p> <p class="ql-block">  (1)独木庙及其他。</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走进杜巴广场拍的第一张照片。吸引我的是大群鸽子。事后知道,鸽子群背后的就是独木庙。</p> <p class="ql-block">  一边走,一边拍。</p> <p class="ql-block">  一边走,一边拍。</p> <p class="ql-block">  加塔曼达(Kasthamandap)在读音上接近于“加德满都”,后者正是由前者演化而来。</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尼泊尔语中,加塔曼达表示"木头建造的集会建筑",所以它又叫"独木庙"。它位于广场的西南角。独木庙很可能建于12世纪,</span>是杜巴广场上最古老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最初用途是供人们休息集会之用,后来改为庙宇,供奉哥拉纳神(<span style="font-size: 18px;">Gorakhnath)。</span></p> <p class="ql-block">  很难不对“独木庙”的理解有所困惑:它是用一根木头建起来的吗?也许,12世纪初建时比较简陋,就是用一根木头插在地上,上面弄一个顶盖,用来遮阳,大家坐在下面休息。可惜没看到这种解释。也许,这个名称的本意是:只(独)用木头建造的庙?因为在介绍黑天使庙时强调过:这是只用石头建造的。当然,这样理解也会产生其他问题。不去管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一边走,一边拍。</p><p class="ql-block"> 这是前后重叠在一起的两座神庙。</p> <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庙外表古旧,身上长草,双木支撑着,勉为其难地苟活着。想来大地震后的维修,还没有轮到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座就很不一样了。它风姿卓越,容光焕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集合。</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说,活女神11:00露面。大家先在附近自由活动,10:50过来集合,去看活女神。她露面的时间不过10多秒。</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朝前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有点曲折的路。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寺庙。不像在帕坦,一条主干道,右边是王宫,左边是整齐排列的寺庙。这里更像是市井里巷,只不过随处都是数百年前留下的古迹。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两者是否有点像?</p><p class="ql-block"> 树立在这里的恐怕就是普拉达普·马拉国王雕像柱。未经确证,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石柱所在的广场上,有大群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  石柱后面的小庙。</p> <p class="ql-block">  在四层台基上的六角形三重檐寺庙。</p> <p class="ql-block">  坐在另一座寺庙的台基上。进入画面的还有两位女士。</p> <p class="ql-block">  一共七位女性团友。</p><p class="ql-block"> 她们身后的白色塔顶,鲜艳得有点耀眼。</p> <p class="ql-block">  歪斜的老树有年头了。树底建了一个神龛,香火好像不错。</p> <p class="ql-block">  快到杜巴广场的边缘了。</p><p class="ql-block"> 一辆等待出租的三轮车。</p> <p class="ql-block">  (2)哈努曼神像。</p><p class="ql-block"> 路过的这堵墙上,画着一个形象夸张的大神。它有6条胳膊、6只手。每只手中都拿着一样武器。我猜,这就是哈努曼。</p> <p class="ql-block">  哈努曼是一位从《罗摩衍那》中走出来的勇敢且忠实的形象。在尼泊尔,哈努曼相当于中国人贴在门上的两个门神,不少建筑物门口都让他来镇守。建在杜巴广场的这一座神像全身都涂着火红的颜料,头顶红伞,如同熊熊烈火一般。</p><p class="ql-block"> 神像前有烛台。不少人围在那里。有游客,也有去供奉的人。</p><p class="ql-block"> 神像后面有着高耸的三重檐鎏金宝顶的神庙,就是加德满都最重要的塔莱珠女神庙。不过,当时并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闲逛,等待召唤去看活女神。</p> <p class="ql-block">  端庄的神庙。只是不知道是献给哪位大神的。</p> <p class="ql-block">  塔莱珠女神庙前的一个小庙。</p> <p class="ql-block">  几位妇女坐在那里聊天。</p> <p class="ql-block">  那个有白色塔顶的神庙,就是刚才七位女生拍照时用来作背景的。</p> <p class="ql-block">  那个白色的顶很特别。忘记问阿米尔它叫什么名字。</p> <p class="ql-block">  后来知道,它离塔莱珠女神庙不远,离旧王宫也不远。在杜巴广场,只有旧王宫是完全被刷成这种白色的。不知道它俩有没有特别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3)库玛丽寺,又叫活女神庙。</p><p class="ql-block"> 它在哈禄曼多卡宫即旧王宫附近。在里面居住着活女神库玛丽。她是国王和老百姓的保护神。每天11:00,女神会在二楼阳台的窗户后面出现,接受人们的注视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  走进去。穿过不长的甬道。来到一个四方的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院子四周的窗框、门框都是精雕细作,而且像是刷了一层清漆或油,亮晶晶的。</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已经在那里等待着。</p> <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种传说:由于塔莱珠是马拉王朝所信奉的女神,国王时常会向女神请示。</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国王惹怒了女神,女神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国王的诚恳要求下,女神答应以小女孩的形象出现,不再消失。她就是库玛莉。</p> <p class="ql-block">  挑选库玛莉有很严格的规定。女孩必须出身于释迦阶级,身上完整无瑕,年龄在3~6岁。</p><p class="ql-block"> 候选女孩的星象必须和国王的星象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米尔补充说,要成为活女神的候选人,身体上必须符合一些条件。比如,必须长满32颗牙齿,两只眼睛必须象小鹿的眼睛那样圆滚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有几个候选人,还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甄选。将几个候选人关进黑屋子里。屋子里的墙上挂着几种刚刚被斩下的血淋淋的动物脑袋,甚至还要有凶神恶煞般的大汉走进去,考验候选人的胆量。</span></p> <p class="ql-block">  女孩被选中后,便住进神庙。有专人照顾她,有导师教育她。不过,一旦身体受伤或例假初潮来临,她的任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说,结束活女神任期的女孩就成为普通的平民。她们可以结婚。</p> <p class="ql-block">  在四方庭院的左边房间里,有活女神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临近,大家翘首以待。</p> <p class="ql-block">  这3个窗户的中间一个,是活女神即将露面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左面窗口里,有一个男子一直坐在那里。在更左边的一个窗口,出现了一个妇女。他们几乎同时伸出头来朝下看。与之同时,庭院里的人群中有一个工作人员,要求大家收起手机,不许拍照。</p> <p class="ql-block">  突然,中间窗户露出一个小女孩的半身。她用双手撑着窗框的下缘。随后又挺了挺身,露出更多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她面无表情,眼睛注视着庭院里的大家。那张脸跟那幅画上的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此时,整个现场静悄悄的,时间像是凝固了一样。过了肯定不止阿米尔说的10秒钟,而是恐怕有30秒的时间,她退回去了。霎时,空气重新流动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活女神庙,开始自由活动。参观王宫须凭票。我们买了票。</p> <p class="ql-block">  (4)哈禄曼多卡宫,即旧王宫。</p> <p class="ql-block">  这是正对王宫大门的一座神庙。</p> <p class="ql-block">  左边有一块牌子。我想,它大概有点来历。</p> <p class="ql-block">  翻译出来,好像只是强调它在建筑上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接着去参观王宫。</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上标出了参观路线。只是南边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大门进去。右转上台阶。</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处,有大厅。应该是举行国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一长条走廊向东。</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落地窗前,一个工作人员盘腿坐在那里。我示意要给他拍照。他微笑,不拒绝。</p> <p class="ql-block">  我匆匆从王宫的另一端出来。</p> <p class="ql-block">  王宫的南边是中国人称之为“集贸市场”的大片地摊。卖的都是当地的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市场的南边是经历了大地震后的危楼。还在用。</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  (5)旧王宫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资料上说,在哈努曼神像旁边,还有一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旧王宫建筑群。那里有</span>将近十座建筑物。李查维王朝(13世纪以前)的王室成员住过。在之后的马拉王朝时期(13~18世纪)得到扩张,达到现在的规模。目前,只开放其中的部分建筑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我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哈努曼神像旁边,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朝四周拍了一圈视频。因为,现在实在分不清哪是哪,而新房子也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6)塔莱珠女神庙。</p><p class="ql-block"> 到集合时间了。我去了。突然想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莱珠女神庙还未对上。活女神其实只是塔莱珠女神的替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问阿米尔,它在哪里。他说在王宫的里面。我赶紧找出票,再去王宫。门卫看我的票已经用过,不让我进。我只能用英文单词说,进去拍个照就出来。他放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进去后,遇到里面的保安再问。他们说在后面。但是,一直到出口处还是找不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得已只好出来。再去问阿米尔。他想了想说,就在那座有白色高顶的神庙后面。我知道那里。于是赶紧跑去。</span></p> <p class="ql-block">  那座神庙果然就是最初见过的。</p><p class="ql-block"> 神庙建于1564年,是一座三重檐镏金宝顶庙宇、十二层基座的典型尼泊尔塔庙式红砖建筑。它独占杜巴广场的东北角,高 40 多米。它是广场上占地面积与规模最大,也是加德满都最高的寺庙建筑。作为尼泊尔皇室的御用寺庙,平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塔莱珠女神被视为马拉王朝的保护神。塔莱珠原本为南印度的神祗,14世纪时被尼泊尔马拉王朝统治者引进国内。在1564年,人们相信这座神庙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若有建筑高度超过了它,便会招致厄运。据说,这种信念直到今天还影响着部分尼泊尔人。神庙规模壮观,极具尼泊尔建筑特有的绚丽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2015年的8.1级大地震中,塔莱珠女神庙屹立不倒。当地人称之为奇迹。</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杜巴广场后,去另一家中餐馆吃午餐。</p> <p class="ql-block"> 3、斯旺那布寺</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游览斯旺那布寺。其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以西2公里的一座山丘上。因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加德满都城市。</p><p class="ql-block"> 斯旺那布寺又被称为斯瓦扬布纳特寺。它是佛教寺庙,却又包含了一些印度教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斯瓦扬布纳特寺建于公元前3世纪。它是世界最古老的佛教寺庙。1346年,该寺被孟加拉的回教军队所毁,后又重建。</p><p class="ql-block"> 斯瓦扬布纳特寺有着纯白的塔基,金黄色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阳光照耀下交相生辉。</p> <p class="ql-block">  主体塔高40多米。下部宏大庄重的塔基是一座巨大的白色半球实体。那是佛教丰富的象征,又代表创造生命的子宫。后者似乎是印度教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塔基的四面都有三重檐的金门金顶佛龛,里边供着五方如来。</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是镀金的方型砌石建筑。它的四面各绘一双巨眼,称慧眼。所以,该寺又称四眼天神庙。</p><p class="ql-block"> 四眼象征佛陀无上智慧,无所不见。在每双慧眼之下还有一个红色问号形的尼泊尔数字"1",代表着佛的鼻子。据说,在佛教中它意味"只有止恶行善,方能离苦得乐"。</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是半径依次递缩的13个铜制镀金圆盘,叠成圆锥形。象征菩萨从因至果的十三行位,四面饰以佛像和图案。</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是象征日、月二光的两层圆轮。</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塔顶承托着一个结构繁复的巨型华盖,用厚木做底,上覆盖铜质板瓦。板瓦之间又用铜脊瓦接缝,四周悬绕数十挂铜质透雕华幔。每挂下又悬着一口小铜钟。清风吹来时,会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象征着涅盘胜果。</p> <p class="ql-block">  华盖顶上又竖起高达数米的铜质镏金宝顶,称为塔刹。顶端东部是一个硕大的青铜金刚杵,那是密宗权力的符号。金刚杵上饰以藏族生肖的图案,会闪闪发光。这种叫"柴特亚"式的佛塔,被誉为尼泊尔佛教金塔建筑的杰出典范。佛教的密宗崇拜金刚杵和莲花座,显然,跟印度教对性力的崇拜有关。</p><p class="ql-block"> 归结起来,第一层基座的圆形象征"地"。第二层的方形象征"气"。第三层的三角形象征"水"。第四层的伞形象征"火"。第五层的螺旋形象征“生”。</p><p class="ql-block"> 在主塔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转经筒。</p><p class="ql-block"> 斯瓦扬布纳特寺前有许愿池,池内撒满了钱币。</p> <p class="ql-block">  佛院东面有两座高耸的锡卡拉式印度教塔式建筑,叫阿难陀普尔寺和普拉塔普尔寺。它们建于300多年前。</p> <p class="ql-block">  两座寺庙外刻有金刚乘的4尊守护神像。它们的面相分别为乌鸦、夜莺、狗和猪。</p> <p class="ql-block">  据称,佛院的东北角是金顶二重檐的哈里蒂庙。哈里蒂被看成斯瓦扬布佛塔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在那个应该是的位置,只看到这座新盖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旁边坐着一位穿红衣的和尚。坐在一边闭目打坐,手里捻着佛珠。我走近他。他睁开眼。我想问他,可惜英语太蹩脚,辞不达意。他好像很热心。反而是我感到不好意思。转过身去,正好看到瞿老师,便请她过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那和尚说,那个位置原来是有一座庙的。在大地震中全毁了。重新盖的是现在这座。</p><p class="ql-block"> 他的英语很流利,样子还很健谈。他说,他刚来尼泊尔6个月的时间。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上海,还说以后有机会会去上海。</p><p class="ql-block"> 看到他身上的世俗味,开始对他作的解释有点半信半疑。因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什么新旧两座庙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这有点违反常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瞿老师为我们拍照。他笑着先来搭着我的肩。他的身体很强壮。</span></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远古时代,加德满都谷地还是一片汪洋。释加牟尼的前身可上溯至七世佛,第一世佛是毗婆尸佛。他曾在加德满都谷地投下藕根。后来,藕根开出发光的莲花,因而此地取名为"斯瓦扬布",即自体发光之意。文殊菩萨听闻此事,从中国五台山赶来。看到莲花中有大梵天佛像(印度教主神)。于是,取出神剑,将山劈开,让湖水流泄,化湖泊为盆地。这就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之后,曾经是国王的尚蒂师利皈依文殊后,将处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莲花盛开之地的</span>大梵天神像覆盖起来,在上面修建了斯瓦扬布纳特寺佛塔。寓意似乎是弃印度教而改信佛教。</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猴子特别多。所以,此庙又被称为"猴庙"。据说它们的老祖宗全是文殊菩萨头发里的头虱。所以,这些猴子极为神圣。它们被庙中的僧侣供养,不必为生计犯愁。</p> <p class="ql-block"> 4、博达哈大佛塔</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包括7处,博达哈大佛塔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博达哈大佛塔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8公里。塔高38米,直径100米。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 。</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处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通商的要道上,博大哈佛塔一带成为尼泊尔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前来祈祷和膜拜的,多为尼泊尔、中国西藏、不丹等地的藏传佛教徒 。</p> <p class="ql-block">  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里边悬挂着经轮和108个打坐的佛像。信徒祈祷时,必须以顺时针方向绕行,一边背诵经文或拨数着念珠,一边转动祈祷轮。</p><p class="ql-block"> 游客们同样在那里作顺时针方向的绕行。</p> <p class="ql-block">  博达哈大佛塔有三层宽阔高大的白色石砌基座。在平面布置上每层基座均为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十"字相交迭形,因而每层均有 12 角。在底层基座的 12 个角上,各建有数米高的小佛塔一座。基座四面均有石阶通向半圆塔基,石阶旁又各有石狮数对 。</p> <p class="ql-block">  在圆形基座之上,有五层塔身。</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为复钵状的圆形结构,代表水。基座外壁有内凹的 80 个壁龛。每个壁龛有佛像一尊。</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是方形镀金的石砌物,代表地。在它的东南西北各绘有一副眉眼,称"慧眼"。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是一座金色的尖塔,呈三角形,代表火。这一层再分成 13 级,级级缩小。佛眼上面是塔基外缘刻有108尊阿弥陀佛的小浮雕,小佛像染着红色涂料及戴着黄花。经幡随风飘扬,这些都是人们还愿时绑的。藏人称经幡为风马旗,藏语称隆达。旗子有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红色为火﹑蓝色为天﹑白为云﹑绿为水﹑黄表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呈伞形,代表气。</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即最高一层,为螺旋形结构,代表"生命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看待世界。古代印度则是用地、水、风、火四大元素认识世界。佛教继承之,一般称之为"四大和合"。而不同的教派又赋予新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大佛塔的周围,有一些藏传佛寺。圆佛塔旁有几家餐厅 ,还有无数的商店。</p><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9日,中国在尼泊尔援建的中华寺捐款30万元人民币,为博大哈佛塔重修了一条约600米长的"转经路" 。</p><p class="ql-block"> 所以,游客和去朝拜的佛教徒围着大佛塔绕行的那条路,原来是中国人出资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很宽,大约有10米。</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博达哈大佛塔的主体建筑顶部开裂,副塔坍塌,已属危险建筑 。9年过去了,相信已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 5、帕斯帕提纳神庙 </p> <p class="ql-block">  帕斯帕提纳神庙是亚洲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也是尼泊尔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帕斯”意为“众生”,“帕提”意为“主”。连起来就是“众生之主”。这是一座于5世纪为印度教的湿婆神(Shiva)建造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  帕斯帕提纳神庙距离加德满都5公里,占地260公顷。这座庙宇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四边对称、双重檐斜坡大屋顶的尼泊尔式塔庙。它拥有三层金色屋顶、银色房间,以及装饰精美的木雕浮图。在它的四周,有一些漆成黄色和白色的众多小寺。它们与主体建筑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整个建筑群显得典雅华丽。</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印度教徒们祈求佳偶、生育、病愈、平安、升天的地方。在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里,有不少的印度教徒会来这里的河里沐浴,以求把自己的罪过清洗掉。</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尼泊尔最大的焚尸场。帕斯帕提纳神庙外有巴格马蒂河。河边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位于上游的两座是皇室或贵族专用的,而位于下游的四座则是供平民百姓使用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帕斯帕提纳神庙的主殿不允许非印度教徒进入,所以,非印度教的游客一般就是去看印度教的焚尸。</p> <p class="ql-block">  按照尼泊尔习俗,父亲去世,长子要在河边剃光头发,走进河里净身。经过简单的仪式,用白布把父亲的尸体包起,放在河边平台上用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然后点火焚烧。3小时后,将骨灰推到河里,任其随水而逝。河水最终会汇入印度的恒河。印度教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灵魂脱离躯体得到解脱。&nbsp;</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与上述的说法有所不同。一是火葬台已不止6个;二是没看到有人走进河里净身,河水很脏、又浅;三是尸体在火葬前有一个被净身的过程;四是有很多人前来送别逝去的死者,好像不止是逝者家属。</p><p class="ql-block"> 回到车上后,阿米尔说,他本人及一般尼泊尔人都有一个25人左右的“群”。群里的谁家有去世的,大家一起帮着操办后事。我问,是亲戚朋友?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可以算吧。我想起许烺光在他的社会学名著《宗族、种姓、俱乐部》里说的,阿米尔所谓的“群”,也许是类似于种姓或者他所属的释加族的圈子。没有跟他确认。</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在现场拍的视频及照片。</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有8个焚尸台。有的正在烧,有的铺着木柴,有的还空着。</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个视频拍到右边的一座桥为止。</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去,越过那座桥。桥的另一边还有焚尸台。不过,那里好像是为焚烧之前的尸体做准备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拍到了几个人抬着做好准备的尸体朝左边走。</p> <p class="ql-block">  亲人在向逝者告别。告别仪式中有一项是用手蘸水擦洗逝者的皮肤。</p> <p class="ql-block">  另一群人抬着担架。担架上除了逝者,还有为他(她)做焚烧前准备所必须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把逝者抬上用竹竿做的担架。</p> <p class="ql-block">  桥上的看客。</p> <p class="ql-block">  即将完成的焚烧。一位老人用长竹竿拨弄着,帮助焚烧透彻。</p> <p class="ql-block">  那边仍在做着焚烧前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像是在等待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他们几个在商量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那边也停顿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他们左边的焚尸台还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  告别者很痛苦。</p><p class="ql-block"> 后来,看到家人把手伸进红色的包裹布里脱下逝者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说,那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给逝者身上披上远看是黄色的布,摆满黄色的花圈,抬走了。</p> <p class="ql-block">  那边的焚尸台在堆放焚尸的木柴。很粗的木棍。</p> <p class="ql-block">  这个焚尸台后面的房子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书写的英文翻译过来,是“角膜切除中心”。</p> <p class="ql-block">  木棍上还要铺草,然后点火。</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时,英国殖民当局曾用了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最后,英国外交部宣布: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p> <p class="ql-block"> 6、泰米尔区</p> <p class="ql-block">  离开“烧尸庙”(阿米尔一直这么说),我们前往加德满都的购物区泰米尔街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 泰米尔曾经是嬉皮士的聚集地。经过多年来世界各地游客的熏陶,特色餐厅、酒吧、咖啡馆、二手书店、客栈等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里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商品的云集之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老同学不去逛街购物,就在一家咖啡馆坐下。掏出所剩的尼泊尔纸币,一人一杯咖啡。</p><p class="ql-block"> 瞿老师她们几个,就在隔壁卖茶叶,津津有味地品茶、谈价钱。</p> <p class="ql-block"> 7、手抓饭及观赏歌舞</p> <p class="ql-block">  之后,去一家尼泊尔餐馆享用尼泊尔风味餐。有米饭、蔬菜、鸡肉、猪肉。</p><p class="ql-block"> 用餐的标准吃法是手抓。不过,也提供西餐餐具。</p><p class="ql-block"> 有印象的只是餐馆的餐具。盘子、碗、碟子、餐具,前后使用了不下6、7种,全都是铜质的,很厚实。</p> <p class="ql-block">  用餐期间,有歌舞表演。感觉男性演员的舞蹈风格带有明显的女性化。</p> <p class="ql-block"> 8、</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视觉盛宴是在第二天返程途中看到的喜马拉雅山。真的是无可言说,无言可说。</p> <p class="ql-block">  3月16日下午,16:40抵达上海浦东机场。</p><p class="ql-block"> 此行很少拍集体照。这张是在博克拉酒店门前拍的唯一的一张。</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一路同行,一起感受雪域高原背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2024.03.19.15:04</p><p class="ql-block"> 于上海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