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洲行(六)智利篇(3)2024年4月19日和20日</b></p> <h1><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东部非常闻名的一座岛屿。各种相关秘闻的传播,加上媒体的长期渲染和炒作给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这座岛屿曾经勾起无数少男少女的憧憬和向往和众多学者的持续探究。说起复活节岛人们会马上想起那造型独特的摩艾石像,可是除了摩艾石像外复活节岛还隐藏着很多未解之谜。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复活节岛之行增添了一种探秘的色彩和强烈的期待。</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岛属于智利,按理说我们从圣地亚哥前往复活节岛属于国内飞行,可以说走就走。可是复活节岛属于特别领土,前往复活节岛却有些像出国旅行。需要出关并通过严格检查。智利政府为了保护复活节岛的生态,对前往复活节岛的游客数量有严格的限制,每天前往复活节岛的游客数量不能超过3000人。前往复活节岛需要提前申请特别许可。</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圣地亚哥到复活节岛需要向西飞行3600公里,跨过2个时区。复活节岛和圣地亚哥有两小时的时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南美洲内一共飞行13次,其中11次都是乘坐正常的3x3,1排6个座位的拉美航班的波音飞机。只有3次是乘坐长距离飞行的大飞机,其中2次就是往返复活节岛,另1次则是最后从圣地亚哥前往圣保罗。飞往复活节岛是2x4x2,1排8个座位的大飞机。从圣地亚哥飞往复活节岛,飞行距离3600公里,飞行时间5个半小时。相当于国际航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飞机到达复活节岛机场,机场很小,整个机场只有我们这一辆飞机。后来我们才知道,往返圣地亚哥和复活节岛每天只有这一趟航班。</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机场出口立着这些大字。我开始以为是当地语言“复活节岛”,后发现不是。用谷歌搜了一下,没有词义解释。我只能猜是当地语言“欢迎”的意思。不知我猜的对不对。</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机场的出口通道。很有一股原始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机场外面</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每个到达复活节岛的游客都会得到一个欢迎花环。这是当地导游来接机并给每个团友戴上花环。</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下飞机后安排我们在当地的餐馆吃饭。随团领队在出发前就给我们打预防针,说复活节岛上的伙食不太好,要有不好吃的思想准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吃午饭的小餐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餐厅不大,但也整洁干净。</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午餐是鸡肉加玉米和马铃薯,味道还不错。鸡汤也很清甜。没有领队说的那么难吃。</b></p> <h1><b style="font-size:22px;">餐厅门口的奇怪造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餐厅厕所标识用小布娃娃,还是挺有创意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男厕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女厕所</b></h1> <h1><b>摩艾已经成为了复活节岛的象征。也是我们在岛上要看的主要景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摩艾石像是1250年至1500年间,由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多数是一体成形的石像;多半摩艾石像只有头,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躯干以及下半身,这些石像的其他部分现在逐渐被挖掘出来。摩艾石像的意义至今仍然不明,有不少关于这些石像成因的推论。目前复活节岛共发现约900多尊摩艾石像,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于主要的Rano Raraku采石场,其他数百尊则被放置在岛屿的其他地区。当欧洲人首次访问该岛时,多数雕像仍伫立,之后多数摩艾石像则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遭到推翻。摩艾石像的制作和搬运一直被认为是待揭开之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午饭后开始游览。岛上大大小小有很多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特别的景观。因为景区太多,我们1天半时间不可能每个景区都去到。只能有选择地游览。到复活节岛最主要就是看摩艾石像。</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去的是Anakena景区。这个景区的重点是海滩,这个海滩据说是最早来到复活节岛的先驱者登陆的地方。还有7个保存最完好的摩艾石像——Ahu Nau Nau</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其中4个都戴着帽子。</b></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如果您想知道摩艾石像在被风化之前是什么样子,那就来海滩 Anakena。这里的 Ahu Nau Nau 是 7 尊石像的组合,其中 4 尊因为在内战中被撞倒,被沙滩上细腻的沙子包裹住,没有风化,因此成为全岛保存最完好的摩艾石像。</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考古学家1978年至1980年之间对Ahu Nau Nau进行了修复工作,可以清晰地看到面部、耳朵、鼻子、手的所有细节,甚至背后还有一个腰带状的花纹,有些图画类似于当地人的典型纹身。</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到那里是下午,正好是逆光。照片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们进去的时候没人,导游也不在旁边。领队和几个游客就爬上石像的坐台上拍照。结果导游和一个当地人跑过来大喊大叫,说我们越线了。我们才发现确实有一条用小石头垒起的线,代表不能进去。那个当地人过来指指左胸口说他是警察,拿过我的手机让我用手指敲打一下手机。我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这表示一种惩罚。他还一直拿着我的手机不还给我,我急眼了,直接把手机拿了回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7个石像背对大海。其中有两个就剩两块石墩。其他4个全都戴着帽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旁边还有一个比较大一些的石像,也是背对大海。这尊石像可不简单。它是岛上第一尊复原的摩艾——Ahu Ature Huke</b></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在 Ahu Nau Nau 不远处的 Ahu Ature Huke 是一尊相对冷门的摩艾石像,表面侵蚀严重,外表看起来缺损部分较多,细节不多体型也较小,但他的身份可大有来头——他是近代第一座被重新竖立起来的摩艾。</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56 年,探险家 Thor Heyerdahl 说服了一些岛民来恢复这尊石像,以此来检验他的理论。他们使用人力将木棍依靠石头作为支点,经过 18 天的努力逐步将其抬高,正是这个开创举动启发了后续其他石像的重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Anakena海湾,这是复活节岛上最漂亮的海滩。</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传说1300多年前,岛上的第一位国王阿里奇-霍图-马图阿和他的家人在这个海湾登陆。他带来的第一批定居者在这个与其他国家隔绝在浩瀚太平洋的偏远岛屿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从Anakena出来,我们乘车来到最壮观的十五人石像景区Ahu Tongariki。</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尊在入口处单独站立的摩艾石像,威严无比。</b></h1> <h1><br></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这尊摩艾高 4 米,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名为“旅行者”。他可能是全岛名气最响的摩艾石像,因为他曾参与了两个轰动世界的事件。</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是在1982年,为了感谢日本对修复石像群的帮助,这尊摩艾被送往日本参加大阪市的一个展览,这也是至今唯一一次主动送展。回程之后,这尊摩艾被单独放置,并取了“旅行者”的名字。</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次是在1986年的一场实验中,人们用它作为对象,实验了石像位移技术的可能性,仅靠不到20人和绳索,成功将站立的石像移动了几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几乎所有介绍复活节岛的图片中都会有着这15尊石像。这些巨型石像一字排开,数百年来,一直缄默不语。有人亲切地称他们为“15人男子天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复活节岛上,Ahu Tongariki 可能是出镜率最高的一组石像,也是岛上看日出的圣地。但您也许不知道,这里的 15 尊摩艾曾经全部都戴着“帽子 Pukao”,但如今仅修复了右数第二尊。估计以后全部都要戴上帽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5男子天团中唯一戴帽子的石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帕罗摩艾雕像,高10 米,重85 吨。</b></h1> <h1><b>这个帽子没有戴上去。</b></h1>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Ahu Tongariki是岛上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在这里拍摄日出是很多发烧友的最爱。这些背对太平洋的雕像的深色与黎明的微红色调之间的对比是纯粹的美。 毫无疑问,这是智利乃至世界上最美丽的日出之一!这个地点看日出被选为 世界上最美丽的十大日出地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h1><b style="font-size:22px;">距离这15尊石像约1公里就是著名的“ 采石场(Rano Raraku)”,这里是石像的大本营,岛上95%的石像都从这里开凿,再运到海边竖立,今天还有约400余尊石像散落在山坡上。在这里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摩艾石像。摩艾如何制作在这里一目了然。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是在石山上直接凿出来的。凿好后立起来运到预设的位置即可。至于怎么运学者们试过很多方法,公认的方法还是用树干做滚棍和撬棍推走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贯穿采石场的主路径旁,您可以轻松找到一尊仅头部就高达 4 米的石像,样子非常接近人们对摩艾石像的普遍印象,也是出镜率最高的摩艾石像之一。这尊石像名为 Piro Piro Moai,意思是“难闻的气味”,因为他看起来在嗅闻什么气味,并定格在了一个有些驼背的姿势上。</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Piro Piro Moai 是已经完工的石像中最高大的,总长达到 11.5 米。如果您觉得他看起来没那么高,那是因为他还有一大半身体埋在地面以下。探险家 Thor Heyerdahl 曾挖掘石像下方的泥土并发现了这个秘密。</b></h1> <h1><p><br></p></h1> <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如果算上未完工的摩艾石像,“最大摩艾”的头衔就要授予躺在采石场斜坡上的 Te Tokanga 了,也叫“巨人 El Gigante”,他的身长比 Piro Moai 还要长近一倍,接近 22 米,重量更是超过惊人的 200 吨!要知道,摩艾石像的平均高度是 4.5 米,也许照片上很难看出来,但实际视觉上非常震撼。</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据研究,摩艾石像的尺寸与拉帕努伊文明的发展进程有关,在岛民不断精进的石雕技术和竞争氛围下,Te Tokanga 的尺寸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可惜也许人们最终发现仅凭人力无法搬动一架商用飞机重量的石像,“巨人”长眠于采石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采石场山上远看15男子天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采石场的南端,这里有一尊摩艾石像和周围所有的都大相径庭,甚至如果不说他也是摩艾,您一定会认为他是一尊另类的雕塑。这就是Tukuturi Moai,全岛唯一跪着的摩艾石像。他的头部和身材较圆,与正常人相近,就算是岛民也惊讶于祖先还有过这样的作品。</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这尊摩艾是拉帕努伊岛上最具争议的石像之一。一些学者认为他属于早期摩艾,可以追溯到 10 世纪,因为他的外观相当粗糙;另一些认为他诞生于较晚的时期,是“鸟人崇拜”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些甚至猜测他不是摩艾,而是塔希提岛居民的雕刻作品,作为两岛外交的礼品而被送到拉帕努伊岛上。</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最古老的摩艾——Tai Hare Atua</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在山坡脚下您可以看到一座躺在地上的石像,它的模样与我们熟知的摩艾石像非常不同——没有耳朵、没有手臂、没有眼窝,最特别的是没有脖子,头部和身体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拉帕努伊的第一位酋长霍托·马图阿 Hoto Matu’a 构想了这尊石像,可惜实际的结果不如人意,于是作为“试验品”的 Tai Hare Atua 也被搁置在此,为后世留下了摩艾石像诞生历程的线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岛上还有一处著名的景区叫Akivi。Akivi是最早登陆复活节岛的7位始祖的石像,他们面朝大海,矗立于岛西侧更靠近腹地的一处山头上。</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早就听说这7尊面向大海的石像,可是旅行社没有安排我们前往参观,这是我们此次复活岛行程最大的遗憾。只能在网上下载两张照片弥补遗憾。</b></p>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叫PITOKURA的景区。也称为世界的肚脐。关于复活节岛世界肚脐有两种说法。⼀是在太空上看复活节岛就像太平洋上⼀颗圆点,酷似地球的肚脐。另⼀种说法则是指下图⾥复活节岛上的⼀组圆⽯。它是在海边的⼀颗表⾯被打磨得⾮常光滑的圆⽯头,传说这颗⽯球是初到复活节岛上的国王从故乡Hiva乘⼩船带来的,代表着世界的肚脐或中⼼,并且因为这颗⽯头带有强⼤磁场,号称拥有神秘的⼒量。有团友用手机的指南针试了一下,没有发现被影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网上下载了一张草还没有长起来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原来1大4小圆石的形状。</b><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络照片)</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最后来到Tahai景区。这个景区不仅是岛上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而且还拥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复活节岛最美的日落。这个景区有三个仪式平台。第一个从左到右是 Ahu Vai Uri,上面竖立着五个摩艾石像; 然后是 3 个平台中最古老的 Ahu Tahai,有一个约 4.5 米(14.7 英尺)高的孤零零的摩艾石像; 最后是 Ahu Ko Te Riku,上面矗立着一个摩艾石像(5 米或 16 英尺高),它经过修复,所有装饰品都属于完成的雕像,即 pukao(头饰)和珊瑚眼的复制品,使其成为目前岛上唯一有眼睛的摩艾石像。</b></p> <h1><b style="font-size:22px;">Ahu Ko Te Riku,岛上唯一有眼睛的摩艾石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最古老的 Ahu Tahai,这个景区就已他的名字命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Ahu Vai Uri在夕阳下。</b></h1>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就在这个景区看完日落后用晚餐。晚餐是烧烤,烤鱼和烤排骨。味道好极了。还给我们提供了岛上特有的米酒。复活节岛上这个晚餐相当不错,和领队说的完全不一样。复活节岛上的第一天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下榻的TUPA小酒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复活节岛住了⼀晚。体验了⼀下与世隔绝的感觉。酒店房间没有wifi。由于时差(复活节岛和圣地亚哥有2个小时的时差)我早上4点(相当于圣地亚哥早上6点)就醒了。7点开始就听到窗外久违的鸡叫声。7点半天才慢慢放亮。</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睡不着我就爬起来沿着大路一直走到海边。</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途可以看到复活节岛居民居住的房子。看来复活节岛上岛民小日子过得还不错。</b></p> <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的早上前往RANOKAU⽕⼭口观赏其巨⼤的泻湖, 从 这⾥可以近距离欣赏到⽕⼭⼝, 之后前往ORANGO村庄, 这⾥曾经以复活节岛居⺠古⽼的庆典⽽著名, 可以看看当年岛⺠是如何⽣活以及听听当地⼈的传奇故事 。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岛上最大的火山口(直径 1.6 公里),里面有淡水泻湖。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 250 万年前发生的火山爆发。在火山口内外都发现了洞穴、岩画和房屋地基,这些痕迹表明这座火山遗迹在古代居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泻湖</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Orongo 礼仪村:这个礼仪村位于 Rano Kau 最狭窄的边缘,由 53 栋石屋组成,与 圣鸟Manutara 崇拜有关,该崇拜与还产生了Tangata Manu(鸟人)竞争。每年春天进行。在那里,房间是用石板建造的,尽管它们的设计让人想起岛上其他地方常见的 hare paenga(船屋)。Orongo 也是复活节岛的主要岩画遗址,拥有数百幅鸟人岩画。</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鸟人崇拜集中的地点,就在距离汉格罗阿小镇约5公里的鸟人村(Orongo)。随着复活节岛在大航海时代被欧洲人发现,殖民者们不仅打破了岛民的平静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信仰。1860年起岛民改信奉基督教,鸟人村逐渐被废弃,但却是复活节岛上数一数二的重要遗迹,也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地方,因为这里完整展示了岛民的信仰转变过程。尽管这里今天一尊石像都没有,但使用复活节岛通票,只能进入一次,并且门口有严格的检票过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石屋,很矮,在里面不能站起来,只能躺着睡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1866年欧洲天主教传⼊⼩岛之前,⻦⼈⽂化主宰着复活节岛⺠的精神世界,约始于18世纪后期。该⽂化崇拜⻦⼈TanggataManu,即⻦⼈⽐赛的胜者。每当⼀种名为Manutara的⻦将要在孤悬在海上的 MotuNui岛上产蛋时,各部落都会派勇⼠前往Orongo参加⽐赛。⽐赛时,参赛者需要择机爬下⽕⼭峭壁,趴在⼀种⽤草捆成的⼯具上游⾄⼩岛MotuNui,然后隐藏于⼭洞中静候 Manutara下蛋,最先得到⻦蛋者即为年度⻦⼈,有权在⼀年之内⽀配岛上的资源,并可荣荫全部落。不过如今,Manutara⻦在岛上已难寻踪迹,这种⻅证了复活节岛重要历史的“⽬击者”最终在⼈与⼈、⼈与⾃然的争夺中败下阵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古⽼庆典举⾏地</b></h1> <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游泳竞赛图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登岛竞赛图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画Manutara⻦图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石壁上的Manutara⻦</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在火山湖旁边的山上的岩石上可以看到很多雕刻的岩画。</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泻湖边上</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鸟人村合影。</b></p> <h1><b style="font-size:22px;">从火山口下来后,我们在复活节岛城区游览了一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岛上唯一的布鲁斯教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里的雕像和传统意义上雕像已经不一样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了这些基督教的形象复活节岛的印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城区景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复活节岛的工艺品市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然后我们就乘飞机返回圣地亚哥。结束了复活节岛的行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岛的行程是我们整个南美行程期望值最高,探密性最强也基本得到满足的行程。复活节岛最早的关于摩艾石像如何制作,如何搬运的秘密已经基本解答了。摩艾石像就是岛民们用硬一些的石头工具加工较软的火山石,一点一点敲造出来的。搬运很可能是通过砍伐树木做成的圆木轨道实现的。正是因为要运输这些摩艾,岛民们把复活节岛的树都给伐没了,再加上鼠害。原来绿树葱茏的复活节岛后来变成了一个光秃秃,没有树木的光岛。岛民们毁坏了复活节岛的生态,自绝了后路后又自相残杀。岛上最鼎盛时期岛民人数曾达到过2万人。在经过自相残杀,西方殖民者杀戮和带来天花等病毒后,当年岛民只剩下100多人。现在岛上有6000多人都不是真正纯种的拉帕努伊人了。</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摩艾石像制作似乎还有一些疑问。下面这尊是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玄武岩的摩艾石像。它的精美程度是现在复活节岛上现有的摩艾无法相比的。整个复活节岛上总共只有15尊玄武岩的摩艾石像。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这尊是最完美的。但是按照公认的摩艾制作方法,摩艾制作使用硬的岩石为工具制作软石体的摩艾石像。制作玄武岩的摩艾就得用比玄武岩还硬的石头。可是岛上并没有比玄武岩更硬的石头了。那么这些玄武岩的摩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仍然是个谜。</b></p> <h1><b style="font-size:22px;">失落的朋友(拉帕努伊语:Hoa Hakananai'a)是一座原位于复活节岛的摩埃石像,它于1868年由一艘英国船只黄玉号的船员从复活节岛的奥龙戈取走,现藏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该雕像被描述为“杰作”,被视为是复活节岛雕塑的最佳典范之一。虽然其尺寸相对较小,但它依然被认为是岛上典型的雕像形式,并以背面独特,与岛上的鸟人崇拜有关的雕刻而著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个未解的谜就是复活节岛原住民的文字。这些字刻在木板上。学术界称之为“朗戈朗戈”木板之谜。当地人称这些木板为 “科哈乌.朗戈朗戈”,最先认识此木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厄仁.艾依罗。厄仁在岛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复活节岛的古老文字。“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和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晰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烧毁,几乎绝迹。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至今无人能够读懂这些文字。</b><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15年英国女士凯特琳率考古队登岛。听说岛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语,她立即去拜访。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仅能读木板文,而且还会写,并写了一页给女士,符号果真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不肯说出其含意。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见到了一本老人传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霍赫征得同意把讲稿拍了照,但后来胶卷和讲稿却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奇怪的是,凯特琳也只来得及发表自己的日记,便突然死去。考察到的材料未能发表便不翼而飞。唯一的一页手写文字符号能传到今天,纯属偶然。但托棉尼卡老人临死前写的到底是何意,今天仍然是个谜。</b></h1> <h1>“<b>朗戈朗戈”木板</b></h1>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岛最大的,到目前没有确凿科学结论解释的谜,就是最早的人类是如何来到这个孤悬海外,位于南太平洋汪洋大海中间,被称为世界上最偏僻最孤独的地方的?离这里最近的大陆,是东方3600公里外的南美洲;而最近的人类定居点,是西方的皮特凯恩岛,相距2075公里。曾经有人认为岛民来自美洲的印加印第安人,但没有被主流学界所接受。主流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岛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没有关系。因为印第安人不掌握航海技术,无法来到几千公里外的复活节岛。也有学者认为,数万年前太平洋上存在着一块谋大陆,后来因为火山爆发和地震下沉,左后形成了太平洋上现有的岛屿。所以复活节岛上居民原来曾是这块大陆的居民。这个推论被主流学界否定。主流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就是,复活节岛居民的祖先是波利尼西亚人,飘洋过海,远涉重洋来到这里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没有文字资料的记载,复活节岛最初的历史已经无法重建。岛上原居民世代流传着一个传说,他们的先人,大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带着妻子和全家乘坐一或两只独木舟来到该岛。而人类学家对于岛上居民由来的问题也颇有争议,但今日复活节岛上的原住居民却是毫无疑问地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他们说着一种波利尼西亚语的方言拉帕努伊语。1774年库克船长来到此岛时,一名来自塔希提有着波利尼西亚血统随行人员可以和当地居民交谈。据推测,复活节岛岛居民的祖先们从西面的马克萨斯群岛乘坐波利尼西亚特有的独木舟,借着西风自西向东航行,越过数千公里的浩瀚汪洋来到此地。遥远的征途对于以高超的航海技术闻名于世的波利尼西亚人来说并非是不可能完成任务,当欧洲人只敢在白天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在广阔的南太平洋驰骋纵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无法确知波利尼西亚人何时抵达该岛,大多数资料及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大约在公元300-400年左右,这也就是夏威夷岛最早有人定居的时间。但一些科学家根据当地居民砍伐树林时产生的木炭进行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实验得出的结果推测的这一日期可能迟至公元700-800年。现在也有人根据不同实验材料断言,复活节岛岛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这就是该岛森林开始消失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东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民族集团,包括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库克岛人、瓦利斯人、纽埃人、复活节岛人等10多个支系,共有90多万人(1978)。崇拜多神,信奉巫术,现多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利尼西亚一般被定义为在波利尼西亚三角内的岛屿。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波利尼西亚三角三个端点分别位于夏威夷、新西兰和复活节岛。 位于波利尼西亚三角内的其他主要岛屿群有萨摩亚、汤加、库克群岛、图瓦卢、托克劳、纽埃、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及法属波利尼西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利尼西亚三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基因研究发现,96%的波利尼西亚人mtDNA与三分之一的Y染色体,均源于东亚。AM01847/B451的一个分支在南岛人相对集中,而AM01847这一支系的共同祖先预计不超过8000年前,据此推测,南岛人的AM01847可能是8000年以内从中国东部外迁的,AM01822早期分化地点可能是中国东部,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人骨属于波利尼西亚类型。波利尼西亚人父系的第一大Y单倍群O2a2b2a2-AM01847/B451基本属于古代东亚海岱族群O2a2b2-AM01822的下游支系,在各分支所占的比例:纽埃人接近100%,汤加人占53%,萨摩亚人占40%,图瓦卢人占56%,托克劳人占35%,瓦利斯人25%;母系线粒体单倍群B4a及其下游分支PM,约占95% [3]。6000~4000年前,O2a2b2a2b-AM01847/B451是古波利尼西亚人最初的父系单倍群,携带东亚母系B4a,发源于东亚沿海迁到台湾,再南下渡海迁徙,收留了部分印尼东部C1b2a1-M208、K-M9,通过美拉尼西亚群岛而迁到太平洋群岛,最终融合并形成了现代波利尼西亚人。这些学术文字读起来挺费劲的。换成人话就是说,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波尼西亚人曾经都与一个共同的祖先有关,那就是南岛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么,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人们争论了数百年之久,学术界的主流都认为来自台湾,波利尼西亚人掌握高超的航海技术,懂得用天象来定位航向。他们从台湾出发逐步到达太平洋的各个岛屿,并通过和各种当地土著混合形成今天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三角圈形形色色的波利尼西亚人。</b></p> <h1><b>波利尼西亚人的双翼船</b>(网络照片)</h1> <h1><b>当然,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上的迁移不是一步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步的,一个岛屿一个岛屿的迁移。下图展示了这一过程。台湾人从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了太平洋上的迁移,直到公元900左右才迁移到复活节岛。前后总共花了将近4000年的时间。</b></h1> <h1><b>波利尼西亚人从台湾迁移到太平上诸岛的大约时间。</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面的分析并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结论而只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但也基本解答了岛民祖先从何而来的问题并勾勒和复原出复活节岛的历史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约在公元300年,复活节岛土著居民——7名波利尼西亚人从2600公里外的冈比亚群岛乘两艘独木舟或双体船,在创始部落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和船长Tu'u ko Iho的带领下,登上了这座三角形的小岛。 他们从岛北部的Anakena沙滩登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利西尼亚人带来了生活的必需品,有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种子。</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一段时间之后,岛上人口增长到数千,形成了具有复杂社会结构的地区性文明。</b><b>到了15世纪,岛上分成了两大阵营——哈瑙(Hanau)联盟和马塔(Mata)联盟,岛西北部属于图乌族(Tu’u),东南部属于胡图伊提族(Hotu-iti),其间又分为数十个部落。</b><b style="font-size: 22px;">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头领,而且还有祭司。有一段时间岛上的生活相当稳定。根据孢粉学数据,在波利西尼亚人上岛初期,岛上覆盖着浓密的亚热带森林,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灌木和野草,绝大多数是一种现在岛上已经绝迹的棕榈树。这种棕榈树同智利高达25米、直径达180厘米的酒棕榈有亲缘关系。没有枝叶的高高的棕榈树树干很适合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运输石像和盖房子。肥沃的火山土壤给拉帕努伊人带来了丰收。岛上还种植香蕉、芋头、白薯和甘蔗。再加上养家畜、捕鱼,岛上居民生活已经过得相当不错。</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时间一长岛上开始了部落之间的纷争。每个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现自己强于邻居。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证明它实力强。那些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得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活节岛上那些高大的石像,是岛上传统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岛上的土著居民拉帕努伊人,他们开山凿石,依照祖先的模样雕刻出石像,还给石像装上“眼睛”戴上“帽子”,管它们叫“摩艾(Moai)”,希望这些石像能够护佑自己。然而为了运输石像,砍伐了大量的树木,造成生态失衡,部落之间为了抢夺食物开战,战争胜利的标志就是推倒对方部落的石像并挖掉石像的眼睛。可即便如此,依然解决不了没有食物的问题。天灾人祸,没有树木可以做船只出海,绝望的岛民们望着大海,开始意识到这些石像并不能保护自己,逐渐废除了对于摩艾的敬仰,更多的石像被推倒、遗弃。这是摩艾的悲剧,也是岛民们的悲情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拉帕努伊人对于神明的尊崇并未停止,而是把精神寄托转向了自由的飞鸟。也许这是为了表达离开这座与世隔绝岛屿的期望吧。岛上后期转而信仰“鸟人文化”,想象出一种鸟头人身会飞行的物种。他们每年举行“鸟人大赛”,获胜者被称作“鸟人”,就是这一年的岛王。参赛者必须从悬崖上跳入海中,游过一片鲨鱼出没的海域,游到西边不远处的小岛Motu Nui并在那里等待,取得这一年第一枚乌燕鸥的蛋才算胜利,未来一年岛上的人都要听他的话。</b></p> <h1><b style="font-size:22px;">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彻底结束了拉帕努伊人自己的发展。复活节岛的发展纳入了殖民者的轨道。当年的拉帕努伊人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岛民应该是原住民和智利人。或者其他人种的混血。</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