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留给上海的城市记忆

刘颂乐

2013年1月份,在我家附近,我经常散步的番禺路129号门口挂了一幅海报,说这里是邬达克故居,现在是邬达克纪念馆。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23岁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但才华横溢的他,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为奥匈帝国在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之后又作为战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最终他逃到了上海。 落魄的邬达克在上海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1923年,他获得了第一个设计机会,与美国建筑师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国总会(福州路209号)。<div>美国总会对邬达克的意义非凡,他的天赋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之后,32岁的邬达克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和 鹊起的声名。他一共为上海留下了65幢经典建筑,包括“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市三女中五四楼等。其中,25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他是海派建筑之父:在上海的29年间,建成项目不下50个(单体超过100幢),包括办公、旅馆、医院、教堂、影院、学校、工厂、公寓、会所、私宅等众多类型,外观有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艺术、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br></div><div>邬达克1947年离开上海,邬达克在瑞士待了几年,在美国的加州退休,他在那里为自己造了一幢没有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这位65岁的建筑奇才在加州与世长辞。</div> 站在番禺路上,看不出邬达克故居,这幢楼是现代建筑,挂的牌子是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曾经是长江证券公司,开过月子会所,底层开过饭店。 穿过过街楼,才是邬达克故居。<div>番禺路129号住宅是一组英国乡村风格别墅,是邬达克于1930年自己设计、建造并居住的花园别墅。该住宅具有浓郁的都铎风格。这是一种混合着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样式,流行于19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是十九世纪英国贵族府邸所采用的主要建筑风格,尖塔型斜屋顶是它的显著特征。<br></div> 邬达克故居颇有英国乡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蓝天下,白屋子,西南山墙面,烟囱和飞鸟设计高高耸立,粗粝的白墙衬托着陡峭的屋面、老虎窗,还有邬达克当年为喂养鸽子而设计的休憩平台,与常常落栖在这里的飞鸟交相辉映。 房子的三角坡顶造型、窗户等都显示出了浓郁的都铎建筑特色,邬达克将属于自己的乡愁带到了这所房子里。房子从建材、设计、施工到细部装饰,都非常纯真、地道。从前里面的布置也很精致,属于典型的欧洲古典风格。 <div>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div> 这组建筑是由西面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英国乡村式别墅和东面一幢假二层别墅用连廊组成的一个住宅群,住宅南面有宽敞的花园草地。整座建筑为陡坡红色机制板瓦屋面,高低纵横交错组合,西侧和北侧屋面从三层直下二层,整个屋面跌宕起伏,屋面上开有平坡式老虎窗。建筑的二三层和山墙外墙面均裸露黑色木构架,构架间做白色砂浆粉刷,底层外墙面贴泰山面砖,二层以上挑出底层墙面。显示出英国乡村别墅风貌特征。三层主体建筑一侧两座曲折多边形红砖清水勾缝的烟囱穿出屋面,体现了典型的邬达克设计风格。 <div>在他的长子马丁、次子西奥多和女儿阿莱莎于1923、1925和1928年相继出生后,邬达克决定给他日益壮大的家庭修建更大的寓所,地点选在当时正在参与设计的哥伦比亚住宅圈附近。<br></div>为感谢孙中山独子孙科的帮忙,将这座西班牙式住宅转让给了孙科,于是他在哥伦比亚路(现番禺路)对面重新购地,终于在1930年年末落成新居。 这座都铎风格的建筑是他的妻子吉塞拉的最爱,也寄托着邬达克对远方家乡班斯卡的牵挂。 建筑采用钢窗、木门、木楼梯。客厅内为柚木墙裙,厨房、厕所为马赛克地面,瓷砖墙裙。客厅及起居室吊顶均为柚木方格子,在木头大梁上饰有精美的花卉雕刻。相比那些由他创造的经典建筑,他的自宅更低调、内敛,也更具个人情感,空气中暗暗弥散着的感伤为房子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 1936年,邬达克将这座自宅转卖给一位德国外交官,和家人搬到自己开发设计的现代风格的达华公寓底层居住,直到 1947年离开上海。 邬达克故居是花园别墅,邬达克在上海有三处自宅,番禺路129号是第二处,他的三个子女在这座住宅中度过了有着宽阔花园的童年。<div>邬达克的女儿阿莱莎在旧居的花园里,现在花园没有了。</div> 新中国成立后,邬达克故居成为番禺二中的校址,创建于1963年。花园改建成教学楼和操场,邬达克故居是教师办公室。为适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1985年变更为"上海市番二职业技术学校"。2001年9月,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市国际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定名为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邬达克纪念馆设在邬达克故居番禺路129号内。 一楼设有邬达克纪念馆,陈列了他的建筑设计图、生平介绍等,可以看出这位设计师传奇的一生以及对上海“海派文化”的谱写。 2024年1月17日我到邬达克纪念馆参观了“阅读建筑”科普展。 去年12月底,邬达克纪念馆在开馆十周年之际,举办“阅读建筑”科普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共分五个主题:建筑从远古到文艺复兴的演进、建筑起源与早期建筑、邬达克建筑传奇、现代主义建筑经典案例、建筑样式与建造方式,展览至2月4日结束。 突然,邬达克纪念馆发出通知,邬达克纪念馆正在进行的“阅读建筑”展览计划于2月4日结束,之后,邬达克纪念馆也将暂时与公众告别。听闻这一消息,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市民在纪念馆前排起长队。 广大市民冒雨排队前来参观,这是邬达克纪念馆2013年1月8日免费开放10年来所没有的现象。 要谢谢邬达克纪念馆馆长,民营企业家刘素华修缮邬达克旧居,创办邬达克纪念馆。她不是上海人,却投资修复了邬达克故居,建成了邬达克纪念馆,让上海市民重新认识了邬达克,认识了上海邬达克的建筑,为上海市民做了一件好事。 修建前的邬达克旧居,是破旧院落,一派年久失修的景象。 “第一次察看旧居时,一片狼藉:这里屋顶破落,部分房顶可看到蓝天;墙壁漏水发霉;部分钢窗生锈,己不能开启;室内白蚁丛生;柱子横樑歪歪斜斜,结构严重破损;整幢楼的地板空洞许多,一不小心脚就会从地板空洞里踩到湿地;整幢楼充满了潮气霉气……”。她说。 邬达克旧居的产权属于长宁区教育局。2010年12月,刘素华、朱建英投资的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长宁区教育局签约,租赁并投资修缮邬达克旧居。两年内外修缮,修旧如旧,邬达克诞辰120周年这一天邬达克纪念馆开幕,从那天起到现在纪念馆一直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些年超过100万人次走进了这座纪念馆。<div><div><br></div></div> 邬达克纪念馆开馆以来这11年,修缮后的邬达克旧居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科普创新基地”挂牌,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br>纪念馆把弘扬邬达克建筑艺术、推介上海城市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连续8年举办8届“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组织主场展览23个、出国展览3次、赴京展览3次;累计举办论坛、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超326场;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获得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奖;其间还举办过1届“邬达克年”和1次“邬达克国际建筑文化奖”……<br>邬达克纪念馆免费开放10年迎接了超过100万人到访。非常不容易,至今“实在是精力、财力不济,再无奈、无力继续担着这个担子前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让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游客了解到邬达克和他设计的建筑,但是现在,我们无力继续运营这座纪念馆了”,馆长说道。据说邬达克纪念馆馆长,民营企业家刘素华先后投资了2000万元。邬达克纪念馆于2024年2月4日暂时关闭了。我估计,没人接盘,可能永远关闭了。 1918至1947年旅沪期间,邬达克设计了百余幢建筑,涵盖居住、办公、文化等类型,区域分布十分广泛,其中35幢现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国际饭店、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息焉堂、白公馆、“绿房子”、真光大楼等均有较大名气。 邬达克在其近30年的上海生涯中,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建筑创意设计,而且还将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植入申城。是上海的多元、包容、开放成就了邬达克,他和他的作品已成为这座城市值得纪念的建筑文化遗产。 邬达克在上海的城市面貌中留下了属于他的身影,邬达克的名字和他的建筑作品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永恒的城市印记。正如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言:“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邬达克在上海究竟建造了多少建筑,有的说60多个项目,有的说40多个项目,有的说近百个单体建筑,没有权威的定论。 这是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策划的上海邬达克部分建筑遗产分布图。公布了上海现存邬达克建筑作品不完全列表,有名有地址的邬达克建筑41处。<div>这些老建筑,既有庄严肃穆的教堂,也有摩登高耸的大楼,又有藏匿于梧桐树下鲜花丛中的私宅,一个个却都充满着故事,成为了传奇!<br></div> 1、1918-1920年,原名何东住宅,现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原西摩路,今陕西北路457号。<div>这是邬达克早期在克利洋行就职时设计的作品。建筑为砖混结构,对称构图,精美的新古典主义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室内外布局,体现了邬达克对中西方文化和流行趋势的理解与把握。<br></div> 2、1921-1922年,原名中西女塾蓝华德堂,现名市三女中五一大楼,原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div>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由基督教美国监理会林乐知受卫理公会委托创办,原校址在上海西藏路汉口路口。后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进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经家花园,于1917年迁入。<br></div><div>当初这幢建筑是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师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楼,可容纳450名住宿生。这幢大楼呈马蹄形,南北对称,建筑风格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底楼正中是小礼堂,当时被称为“海涵堂”。<br></div> 3,1921-1935年,原名中西女塾景莲堂,现名市三女中五四大楼,原忆定盘路137号,今江苏路155号。<div>景莲堂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尤其是主入口的玻璃花窗,主体部分立面为三层,尚有一层为顶层。主体有教室22间,两侧为教师办公用房,系三层平顶建筑,女儿墙呈城堡式,外墙面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入口在南面正中面临大草坪,大门厅为二层,门厅内有一组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装有豪华吊灯,过门厅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br></div> 4、1922-1924年,原名美国花旗总会,今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大楼,今福州路209号。<br>美国总会其前身是1916年一群美国桥牌爱好者建立的“大满贯俱乐部”,俱乐部采用会员制,正式会员必须是居住在上海的男士,入会费用 100 美元。<br>美国总会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代表作,他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自此已经开始形成。这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占地 916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高7层(包括半地下室一层),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有着相当先进的设备,屋顶花园可眺望黄浦江景观。室内采用深色木装修,有古典浅壁柱及白色门框,地面用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门厅内对称的大理石弧形楼梯有精美的铸铁花饰。最鲜为人知的是,二楼麻将室由中国专家设计,采用正宗官式风格,顶部有藻井和彩画,悬挂宫灯,家具配四仙桌和太师椅。新中国成立后,该大楼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俗称“高法大楼”。 5、1923-1926年,原名 诺曼底公寓 ,又名东美特公寓, 现名武康大楼,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836-1858号。<div>诺曼底公寓是法国万国储蓄会出资,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操刀设计,于1924年建成的。这样一块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块,不仅让邬达克把土地利用率发挥得淋漓尽致,还硬是通过独特的轮船式三角建筑演绎出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这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工作时期的典型早期代表作品,那年这位天才的建筑师才27岁。<br>建筑立面虽然简洁,但大楼西端的半圆形造型却设计得十分得体,致使整幢建筑显得亭亭玉立。大楼为三段式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外形如熨斗,亦如战舰,公寓八楼如腰线般连缀着大楼的阳台给人以船上甲板的感觉,暗合着整幢建筑的巨轮造型。</div> 武康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大楼,南面沿街底层是老欧洲的骑楼样式,连绵不绝的拱形门洞构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走廊,拱形门洞中看得见不同店面的铺陈,那是邬达克的一个独特思路,就是使用退缩手法,让门洞中的那条长廊兼作人行道,以弥补门前人行道的狭小。<br>我二姐家原住在武康大楼附近,我小时候经常到我二姐家玩,甚至住上几天,经常到武康大楼底层走廊玩,那里有理发店、食品店等商店,周边居民叫武康大楼“九层楼”,明明只有8层,为什么叫“九层楼”?不知何因。 6、1923-1926年,原名宏恩医院,现名华东医院一号楼,原大西路,今延安西路221号。<div>1923年下半年,无子嗣、无家人继承财产的美国年迈富商查尔斯·雷纳决定回馈上海这座让他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城市,为居住在上海的侨民建造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医院将捐赠给当时的公共租界管理方——工部局。宏恩医院,被认为是邬达克在上海传奇的职业生涯中独立执业阶段的第一个重要作品。<br></div><div>1951年,宏恩医院改名为华东医院,原建筑目前作为华东医院南楼。<br></div> 7,、1925-1928,原名西门妇孺医院,现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妇产科医院,今方斜路419号。<div>西门妇孺医院是上海第一所妇产科医院,原为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二战时遭到严重破坏,后重建。西门妇孺医院是由美国人玛格丽特.威廉逊于1884年6月创建的一所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的教会医院,为沪上首家妇孺医院,是一所远近皆知的妇孺专科医院,对中国医学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医院创建时因其屋顶呈红色,一百多年来,广大市民亲切地称其为“红房子医院”。<br></div> 8、1926-1928年,原名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现名联合大楼,今四川中路261号。<div>英国乔治式折中主义风格,底部基座饰以通贯的汉白玉壁柱,入口为高两层的重叠拱券;中部饰褐色面砖,窗口有简洁的线脚装饰;上部为青白色花岗石饰面;转角处作塔楼造型,顶部有巴洛克装饰。<br></div> 9 、1926-1931年,原名慕尔堂,现名沐恩堂,今西藏中路316号。<br>始建于1887年。初建时命名为监理会堂,后因美国信徒慕尔为纪念早夭的女儿捐资重建而改名“慕尔堂”。<br>20世纪20年代末,慕尔堂进行重建,邀请邬达克承担设计工作。慕尔堂兼具宗教、救助、教育等多种功能,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交堂。邬达克在设计时,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组合自由,外立面呈现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以凹凸红砖相拼,配有哥特复兴式的火焰尖拱窗、彩绘玻璃。西南角钟楼高达42.1米,是当时上海教堂钟楼高度之首,内有可容1000余人的礼堂及音乐室等。1949年以后,各个基督教派联合礼拜,慕尔堂改名为沐恩堂。<br>我母亲信基督教,我小时候跟着母亲到沐恩堂做过礼拜。 10、1926-1931年,原名刘吉生住宅,现名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巨籁达路681号,今巨鹿路675号。<br>刘吉生住宅又名爱神花园,因设计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丘比特和普绪赫的爱情故事而得名“爱神花园”,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落成于1931年,是民国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送给40岁妻子的生日礼物。庭院的中轴线上是普绪赫喷泉,这是整座庭院的灵魂。爱神花园的很多细节,如普绪赫雕塑、爱奥尼柱式和陶罐都能在英国画家莱顿的名画《浴中的普绪赫》中找到出处。 11、1930年,原名邬达克旧居,现名邬达克纪念室,原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div>邬达克旧居是一组英国乡村风格别墅,是邬达克于1930年自己设计、建造并居住的花园别墅。该住宅具有浓郁的都铎风格。这是一种混合着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样式,流行于19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是十九世纪英国贵族府邸所采用的主要建筑风格,尖塔型斜屋顶是它的显著特征。<br></div> 12、1929-1931年,原名孙科住宅,现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行政办公楼,原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禺路60号。<br>孙科住宅原为建筑师邬达克为自己设计的住宅,1931年,邬达克正同时建设着于他而言至关重要的两座建筑,一座是如今已闻名遐迩的沐恩堂,另一座更是他打算用作自宅的邬达克别墅。建造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出现了危机。此时,孙科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行政院长,对邬达克施以援手,让这两座建筑都得以圆满完成。为了感谢孙科的援助行为,邬达克将这座原本打算自住的别墅,以一个几乎馈赠的价格转让给孙科。于是,这座西班牙式古堡建筑便有了一个如今已沿用了近百年的名字——孙科别墅。成为孙科在上海的主要住处,上海解放前夕,孙科将房产转给了国民党中央防疫处上海分处。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孙科别墅”既是上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13、1930-1932年,原名浸会大楼,现名真光大楼,今圆明园路209号。<div>基督教浸信会书局曾设于此。呈现装饰艺术派风格并兼具哥特复兴风格特征,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建筑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大楼内曾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浸会书局、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邬达克洋行也曾迁至楼内办公。后因浸会书局出版的《真光》杂志而改名为真光大楼。<br></div> 14、1930-1932年,原名广学会大楼,现名广学大楼,原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号。<div>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广学大楼呈现装饰艺术派风格及部分哥特复兴风格特征,有与真光大楼类似的锐角状竖线条立面装饰,以及出女儿墙收头。入口作贯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该大楼曾经进驻的机构有:广学会、福音广播电台、伦敦会、中国征信所、苏格兰圣经会、青年协会书局等等,同时还进驻有若干电影公司,以及大量的各类商行。<br></div> 15、1931-1933年,原名大光明大戏院,现名大光明电影院,原静安寺路216号,今南京西路216号。<div>建筑始建于1928年,由中国商人高永清与美国人亚伯特华纳合资,将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1933年由邬达克设计重建。这座古典风格的影院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作品,堪称引领摩登生活的时尚标杆。因为基地狭长且不规则,设计几易其稿才最终确定,真正体现了“螺螂壳里做道场”的功力。电影院集影剧院、舞厅和咖啡馆等休闲功能于一体,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建筑外观是典型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立面上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入口乳白色玻璃雨篷上方是大片金色玻璃还有一个高达 30.5米的方形半透明玻璃灯柱,夜晚尤为光彩夺目。</div> 记得1958年以前庆祝国庆,上午我们在延安路上看大游行,晚上人民广场有狂欢,大人们唱歌跳舞,天空上放着烟花。我家离人民广场很近,经常有烟花中的小降落伞掉到我家晒台上。有一年我母亲带我和邻居家小孩都人民广场狂欢,我们从威海卫路黄陂路进去,人民广场人山人海,非常拥挤,结果随着人流,我们被挤到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附近,非常危险,好心的大光明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开门让我们进去躲一躲,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进入大光明电影院。 16、1931-1934年,原名国际饭店,现名国际饭店,原静安寺路170号,今南京西路170号。<br>曾多年享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由当时的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银行联合储蓄会投资建造。故又称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1954年后更名为国际饭店。上海国际饭店无疑是邬达克作品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甚至称,自己正是被国际饭店的设计深深打动,才立志投身建筑学专业。国际饭店总高83.8米,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最高的建筑物,比当时香港的汇丰银行还要高出11m,保持远东第一高楼的记录近30年,保持中国第一高楼的记录半个多世纪。“仰观落帽”的说法则在民间广为流传。<br> 1950年11月,为了统一上海市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地政局测绘处对全市进行了三角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为平面坐标系的原点,通过该点的子午圈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纵坐标轴,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原点。现在我们在国际饭店底楼大堂,就可以看到“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它也让上海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更换原点的城市。<div>邬达克的设计灵感来自一年前在纽约、芝加哥等地观摩的美国摩天楼,更是在设计中大胆突破了高层建筑结构和技术,采用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下打5根梅花桩,最长的桩达39.8米,接近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至今在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它沉降最少。解决了上海软土地基处理的致命问题。建筑立面强调垂直线条,层层收进直达顶端,表现出美国现代派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高耸且稳定的外部轮廓,尤其是 15 层以上呈阶梯状的塔楼,在四周早已高楼林立的今天仍显得雅致动人。<br>国际饭店因为高而出名,外地亲戚来上海,都要去看国际饭店,我们去参军、上山下乡离开上海,都会去人民广场或人民公园,以国际饭店为背景拍照留念。<br></div> 17、1933-1936年,原名达华公寓,现名上海锦江都城达华经典酒店,原大西路,今延安西路918号。<br>达华公寓是邬达克自行投资兴建的公寓,也是他与家人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居住,彼时有着 “小国际饭店”之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上海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房地产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房地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该行业,邬达克也不例外。1935年,邬达克注册了自己的开发公司,并着手设计和建造达华公寓。该公寓是当时这一地区最高的建筑,设计明显受到欧洲现代住宅的影响,体形简洁明快,水平线条流畅。西班牙和日本的专业杂志刊登了这一作品,并将之与英国以及布拉格和米兰的一批住宅建筑相提并论。<br> 1937 年,邬达克将两位儿子送到加拿大维多利亚一所军事院校学习后,家里只剩三个人。于是他将哥伦比亚路的房子出让给一位德国外交官,携妻女搬到达华公寓的底层公寓居住,直至 1947年初夏全家离沪。<br>1937年公寓建成后,由美商达华地产投资公司出租。解放后美裔回国,1953年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代管,曾作为干部宿舍和专家招待所使用。1968年由上海市商业二局接管,改为达华饭店。1978年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管,改名达华宾馆,现属锦江集团。<br>达华宾馆就在我家北面,推窗就是,每天见面。 18、1935-1938年,原名吴同文住宅,现名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哈同路、爱文义路,今铜仁路333号。<br>作家程乃珊的小说《蓝屋》便取材于这座曾号称“远东最豪华宅邸”的吴同文住宅所发生的传奇故事。1935年,国际银价危机拖累上海经济,房地产项目大多停滞。邬达克洋行从巅峰坠入谷底,生存堪忧,来自著名颜料商吴同文的委托几乎成为救命稻草。邬达克在吴同文住宅中几乎投入的全部心力,几易其稿,反复打磨直至完美,设计出一个“50年或100年后也不会过时的家”,这最终成就了这座经典而传奇的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邮轮。为上海第一家装电梯的私宅,楼板下设置软木层,具有较好的保温防火功能。底层大厅装有跳舞用的弹簧地板、玻璃天棚,建筑内装配了当时较为前卫的热水循环地暖系统和冰块制冷系统,有“远东第一豪宅”之称。这也是邬达克设计的最后一件作品。<br>吴同文因军绿色颜料致富,故视绿色为幸运色,在这座住宅外立面和围墙均采用绿色釉面砖,俗称“绿房子”。吴同文是显赫的苏州籍巨商贝润生的女婿,吴宅所在地块是贝家赠与的厚礼:吴宅毗邻的哈同路和爱文义路恰好蕴含了主人的名字,而门牌 333号据说系主人重金购买,代表占地3亩3分3厘。1948年圣诞前夕,某国外交官曾想用一艘万吨邮轮加50万美元现金与吴同文交换,准备将其改为领馆办公地而未能成功。而为一睹这座超现代的远东第一豪宅,当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特地登门造访,并应吴同文之邀在二楼鸭蛋形的大理石餐桌共进晚餐合影留念。新中国成立后,该楼一、二层被捐作上海工商联活动俱乐部。如今保护更新后,这里将成为上海规划师之家和上海城市规划博物馆。 小时候听我婶婶讲,此建筑我叔叔也参与设计的。我叔叔在外国洋行学习过建筑设计,参与过一些项目的设计,后自己开打样行(设计事务所),他一个徒弟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火车站的总设计师。<br>八十年代初,我参与上海市城市建设“八五”规划,邮政网点的规划编制,多次到这里开会,乘此机会,我上上下下参观了这幢建筑,体验了第一幢私宅楼的电梯,真是名不虚传的远东第一豪宅。 19、1919-1920年,原名巨籁达路22栋住宅,原巨籁达路,今巨鹿路852弄1-10号,868-892号。<br>巨赖达路(今巨鹿路)22栋住宅是邬达克为万国储会设计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投资建造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共12栋,沿街整齐排列,皆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三层。房屋南面有大花园,南立面中部呈半圆形突出,上设三连式拱券窗。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代的作品,是邬达克做制图员和盯工地的第一个作品。这22栋住宅属于典型的英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假三层,设有门廊、花园、阁楼、集中供暖系统,部分楼房设有烟囱。 20、1920年,原名美丰银行,现名美丰大楼,原南京路15、29、50号,今河南中路521-529号。<div>这座拐角处的四层小楼建于1920年,远远看过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精美的巴洛克装饰,也没有恢弘的爱奥尼柱式,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更多的是功能主义的表达。这便是建筑大师邬达克在沪上的第一件作品,名不经传却由此开启了上海建筑的“邬达克时代”。<br></div> 21、1919-1920年,原名盘滕住宅,现仙炙轩酒店,原毕勋路,今汾阳路150号。<div>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外观白色,万国储蓄会的两任董事长盘滕和斯比门都曾在此居住,因此被称为盘滕住宅。1946年,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长,入住该处,因此该处又得名白公馆。解放后曾为上海中国画院、上海越剧院。<br></div> 22、1919-1921,原名霍肯多夫住宅,原霞飞路1415号,今淮海中路1893号。 23、1925-1926年,原名普益地产公司巨福路花园住宅6幢,现名花园住宅,原巨福路,现乌鲁木齐南路153、154、135号、160、180、182。 24、1925-1927年,原名爱司公寓,现名瑞金大楼,原霞飞路圣母院路转角,今瑞金一路148-150号。<br>爱司公寓(瑞金公寓)。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间隔布置强调竖向构图的凸形窗,窗设竹节状细圆柱,点缀着铸铁花饰的浅阳台,顶部由双重檐口间饰半圆券的三联窗以水平线条相连。 25、1927-1928年,原名派克路机动车库,现名国际饭店附楼,原派克路白克路,今黄河路凤阳路口。<div><br></div> 26、1925-1933年,原名普益地产公司西爱咸斯路花园7栋住宅,现名花园住宅,原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563、615、623号,安亭路41弄16、18号,81弄2、4号。<div>西班牙风格的联立式花园住宅。建筑风格特征非常明显,比如螺旋柱,无线脚的门窗券,红色筒瓦的缓坡顶,淡黄色粉墙等等。<br></div> 27、1929-1930,原名福开森路外国人住宅,现名花园住宅,原福开森路,今武康路129号。<div>德利那齐住宅(“蝴蝶结阳台”所在)。西班牙风格,建筑平面近似梯形,米黄色墙面点缀着半圆形券门。<br></div> 28、1929-1930年,原名浙江大戏院,现名浙江电影院,原浙江路123号,今浙江中路123号。<div>简约明快的装饰艺术风格,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最早的大戏院。<br></div> 29、1930年,原名雷文住宅,现龙柏饭店3号楼,今红桥路2419号。<br>雷文住宅也叫美丰银行别墅,二层西班牙风格别墅,美丰银行即1918年在上海成立的美商商业银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普益集团在各地经营的房地产失利,美丰银行也受到冲击,于1935年宣布破产,这幢别墅也卖给旧上海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德生。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接管,改为内部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后归龙柏饭店使用。现为龙柏饭店3号楼。 30、1929-1931年,原名息焉堂/罗别根路西人公墓礼拜堂,现名西郊天主教堂,原罗别根路,今可乐路1号。<br>息焉堂,全称息焉公墓圣母升天堂,是上海唯一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天主教堂。当年,天主教教友马相伯、朱孔家、王宝崙、潘世义、何理忠等发起创建了息焉公墓,占地约75亩。墓区内建有教堂、钟楼、会葬所、追思台等。息焉意为“息于此”,原来所在的地块原是息焉公墓,在此建堂的初衷也是为信徒举行安葬仪式祈祷时使用,因此又称安息堂。 文革期间公墓被毁,仅存教堂、钟楼和会葬所,该地块被改建成新泾中学及上海动物园。华丽的日光穿过设计巧妙地透光穹顶玻璃窗,在大堂里投影下一处斑驳的亮光。光影下的内堂显得敞亮又圣洁。钢筋混凝土穹顶外表饰以铜板,年久氧化后呈独特的铜绿色,这种奇妙弧度的穹顶,在君士坦丁堡才能够瞥见。<br>文革初期,有一些人打着造反、扫四旧的旗号,公开盗墓劫财,引起墓主家属的强烈不满,我受墓主家属的邀请,当时到此看过,整个墓地,尸体遍地、惨不忍睹。 31、1931-1932年,原名爱文义公寓,现名联华公寓,原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341-1383号、铜仁路304-330号、南阳路208-228号。<br>联华公寓是邬达克继武康大楼、爱司公寓之后为上海设计的第三幢大楼公寓,由大陆银行总经理等组建的联华房地产公司建造。公寓的密码装饰墙比较有特色。该建筑是现代主义风格,外墙装饰简洁,由红砖和白色线条组成,楼梯间作竖向构图,建筑沿道路形状呈流畅的弧面。公寓总体布置采用南北行列式,沿街北楼底层为商店,每个出入口沿墙均布有绿化带。楼内装饰朴素,墙面是黄棕色墙砖,地面为棕色地砖,与外立面色调统一。 32、1931-1932年,原名辣斐德路花园住宅,现名花园住宅,今复兴西路133号。 33、1931-1932年,原名斜桥弄巨厦,现上海公惠医院,今石门一路315弄6号。<br>斜桥弄巨厦也叫麦家花园,这一座规模宏大的花园洋房,外形以西班牙风格为主调,兼有其他风格的建筑元素。立面采用典型的西班牙建筑元素:平缓的筒瓦屋面,南向设敞廊和阳台,窗和门廊均为尖拱券形,还有螺旋形柱式、铸铁雕花栏杆以及造型别致的烟囱等。 34、1931-1933年,原名交通大学工程馆,现名交通大学工程馆,原海格路1954号,今华山路1954号。<br>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深褐色面砖,强调竖线条。 35、1931-1936号,原名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现名苏州河梦清园,原宜昌路30号,今宜昌路130号。<div>原上海啤酒厂整体厂区由邬达克设计,利源和营造厂承建,平面呈马蹄形,现存有灌装楼、办公楼、部分酿造楼。厂区建筑群整体都是从功能出发的现代主义方盒子,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栋楼体量不一,细部处理各不相同。<br></div> 36、1932年,原名国际礼拜堂牧师住宅,现名徐汇区体育局(已迁出,改为66梧桐院 邻里汇),原巨福路,今乌鲁木齐南路64号。 37、1932-1933年,原名辣斐大戏院,现名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原拉斐德路323号,今复兴中路323号。<div>现代装饰艺术风格,内部设两层观众厅,可容纳八百个观众。<br></div> 38、1937-1939年,原名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现名向明高级中学震旦楼,原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长乐路141号。<div>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女子大学,由美国圣心女修会创建于1926年,现为向明中学,校区位于长乐路。学院的教务长和教导主任都是美国修女,她们用英语授课。<br><div>建筑平面为U型,开口向南,与赉安设计的旧楼垂直。建筑立面有大面积通透的玻璃窗与许多弧形转角,实用的优雅。1939年4月29日,新楼举行落成典礼,《申报》还对此进行报道称,“其设备之周详,布置之精致,当为沪上所罕见。”<br></div></div> 39、1941年,原名俄罗斯天主学校男生宿舍,现名向明高级中学国际部(晓光楼),原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长乐141号。<div>学生宿舍在顶楼。大楼还配备了生物、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美术室和工作室。一楼有体育馆兼礼堂、阅览室、图书馆、家政教室、接待室、餐厅以及厨房。礼堂三面向花园,比例舒适愉悦。有点遗憾的是,1960年礼堂外侧加建了一座裙楼,改变了那个设计相当别致的礼堂的立面风貌。<br><div><br><div><br></div></div></div> 40、1928-1929年,原名闸北电厂,现名上海闸北发电厂,今军工路4000号。 41、1936-1937年,原名上海朝阳路圣心女子职业学校,现名长城饭店,原朝阳路,今眉州路272号。 42、1930年左右,原名万国弄堂,现名新华别墅,今新华路211弄、319弄。<br>万国弄堂即新华别墅,位于新华路上,是由211弄和329弄围成的一马蹄形的弄堂别墅群。1930年左右,当时的建筑商委托邬达克在此设计建造了29栋二层高级花园住宅,式样有英、美、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风格迥异的样式,满足各国侨民的爱好。小区环境优雅,马蹄形的弄堂设计方便进出。因居民多为外国人,因此有万国弄堂或外国弄堂的称号。比较著名的花园洋房有李佳白故居、蛋糕房子、瑞典公使馆和薛福生旧居等。最具特色的是329弄36号住宅,人称“蛋糕房子”,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 43、原名马迪耶住宅,现名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今位于汾阳路79号。<br>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的官邸,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爱奥尼柱式,庄重典雅。因墙面为白色,被称为“海上小白宫”。1932年以后作为日本大使馆,抗战胜利以后,曾作为联合国世卫组织在亚太的第一任办公地点。现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44、1932年,原名海关总税务司住宅,现名汾阳花园酒店,今汾阳路45号。<br>花园酒店,酒店内有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被称之为全上海最漂亮的西班牙花园洋房。洋房建筑2层,局部3层,红顶白墙,螺旋形柱。这栋建筑原是海关总税务司丁贵堂的官邸。 45、原名美国乡村总会,现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今延安西路1262号。<div>1923年建成的美国乡村俱乐部 (又称哥伦比亚俱乐部)。这个有着高尔夫、游泳池、网球场、壁球场等诸多娱乐设施的俱乐部,不仅服务当时的在沪美国侨胞,也对旅居上海的各国侨民开放。<br></div> 1951年起,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下令将华东人民制药公司上海生物学厂(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由天通庵路迁至延安西路原哥伦比亚圈。 46、五原路258号,也叫自由公寓,建于1933年,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外籍建筑师邬达克之手。占地面积 1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575 平方米,附汽车间 129 平方米,建筑为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现代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的公寓住宅。 47、1931-1932年,德国新福音教堂,文革时拆除,原址建贵都大酒店及希尔顿宾馆。 48、1923年,原名卡尔登大戏院,后长江剧场,今黄河路21号。<div>这座剧院由闻名遐迩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筑豪华,装饰考究,舞台典雅精致,还设有欧式包厢,号称“上海第一影戏院”。卡尔登被誉为“中国话剧大本营”。1993年4月,长江剧场停止演出业务,年底被拆除,原址建造鸿祥大厦。2016年底,启动改建剧场工程,分成两个小剧场 ——“红匣子”和“黑匣子”。新的长江剧场将变身为上海首个专业化、多功能的实验戏曲剧场。<br></div> 49、1925年,凤阳路415号,原名宝隆医院,现名长征医院,原白克路,今凤阳路。<div>已拆了重建。<br><div>长征医院现址前身是1900年由德国宝隆博士创办的宝隆医院;1930年改称国立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955年10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署命令,成立军医大上海急症外科医院;1958年转隶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66年对外称上海长征医院;<br><div><br></div></div></div> 50、方西马大楼,1924年,延安西路7号 1997年建延安路高架拆除<br>51、1919-1920年,中华懋业银行上海分行,原南京路11号,已拆除。中华懋业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div>52、1941年,大西路德国学校图书馆,已拆除。</div><div>53、1941年,意大利总会新大礼堂,已拆除。<br><br>邬达克纪念馆关闭了,但是邬达克的建筑还在,还会在上海街头相会,这些建筑还在造福上海人民,还在叙说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