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见证 百年肖家的时代变迁

肖家社区

<p class="ql-block">肖家社区因肖家院而得名,该图为清末时手绘六渡桥、肖家院及周边地图,据有武汉“活字典”之称的武汉文史馆馆员徐明庭老先生称﹕“清末的六渡桥一带,一边是东倒西歪的几户竹篱茅舍,一边是棺木暂厝其间的肖家垸义冢”,有竹枝词云:“小桥尽处临荒冢,月冷黄昏淡淡风。”。据了解,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六渡桥一带开始筑屋住人。由于毗邻商业繁盛的长堤街,经商者沿街建店,其商号为二三层楼房,多以青砖砌墙,青石或木料为门框,楼板、门窗、顶架均为木结构,屋面布青瓦。朝街一面只开一扇大门,入门后即是店堂,两侧或正面设木制柜台,柜台之后置山架,以存放和展示商品。大门门楣上方悬挂木制匾额,多请书法家或名人题写店名;或置锯齿边的旗幡,挑于店外,以招徕顾客。商号多经营疋头、绸缎、服装、鞋帽、文具及杂货(副食烟酒糕点),酒楼、茶馆、照相馆、理发店杂糅其间,组成繁华的商肆。</p> <p class="ql-block">(此为日寇占领时期的武汉,从铜人像看六渡桥,肖家院在左手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进肖家院左拐100米,便到了古三皇街,其因三皇殿得名,今称创造巷。清末时,古三皇殿至棉花街(那时的古三皇殿与棉花街在平行的一条路上。棉花街即今民权路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地价为每一方240元。“方”是清末民初汉口地区特有的面积单位,即一平方丈,约等于现在的12.57平方米。如将汉口的地价换算成平方米,最便宜的硚口地段为4元一平方米,后花楼街的平均地价则高达50元一平方米。即使与北京相比,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买下一四合院,占地约350平方米,计12间房,价格为800元,而这个价格还不够同时期在汉口后花楼买“一方半”地皮。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与汉口的地价差高过如今汉口与北京的地价差</p> <p class="ql-block">肖家院前面的一栋两层楼房为三民路7号,是租绸布公会的地基。1930年,永大布店承租该地基,由杨汉昌营造厂建造4层钢骨水泥楼房,地租按一般标准减半,约定15年后房地无偿交还业主。从照片看,当时永大布店的4层楼房尚未开建。据金兰巷84岁的程太婆介绍,当年这一带有4大布店,分别为三民路的永大、铜人像背后的志诚、永成、清芬路口的新华布店。</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日本东京横滨电铁株式会社和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各投资50万日元,合办武汉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占驻了永大布店4层钢骨水泥楼房办公。</p> <p class="ql-block">铜像筹建始于刘文岛任汉口特别市市长时的1929年。当时吴国祯任财政局长,聘请上海知名雕塑家江小鹣为铜像设计,基座工程则由工务局包给营造商李万和。 </p><p class="ql-block">孙中山铜像于1931年夏在上海铸就后运抵武汉,恰逢汉口特别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且汉口遭遇大洪水,工程被迫停工,1932年10月,继任汉口市市长吴国桢下令恢复施工,“以慰舆望”。当时曾发动民众捐献赞助,使工费得以落实。1933年4月下旬,铜像竣工。</p><p class="ql-block">孙中山铜像建成后,成为三民路标志性景点,其周边形成了一个广场,市民称为“六渡桥磨盘”,当年武汉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六渡桥的磨盘——围倒转。该处以前还有一个地名,称前采园。</p> <p class="ql-block">(1931年汉口六渡桥遭水灾)</p> <p class="ql-block">(汉南春茶楼(右),在今前进一路中山大道口,后为湖北省新生公司,楼还在,只是立面改了、加了层)</p><p class="ql-block">当时在位于汉口中山路(今中山大道)与府东一路(今前进一路)交会处的汉南春茶楼楼顶平台所摄,故其左前方的中南旅社占了较大画面。该茶楼为3层混合结构,经营面积为500平方米。内设茶桌100余张,雅座80个。夏天开放露天平台,供茶客乘凉,为著名的“清水”茶楼。</p> <p class="ql-block">(此为20世纪初的六渡桥一带)</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铜人像和肖家社区</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友谊路口</p> <p class="ql-block">曾经记忆里的六渡桥天桥,已经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感谢这些照片定格了六渡桥和满春街的旧时光,它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回忆。(图片均来自网络,请勿用作商业用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