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文化大餐——观展《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展》

志明兄

<p class="ql-block">1993年,主编蔡处长要售后公房补差价缺钱,拿出一幅林风眠的画作《秋鹭》要我给他找买家(这幅画是林风眠在文革落难时,常受到医生的蔡夫人登门治病赠予此画以致谢)。由此,我关注起这位中国画家,并找来《林风眠画作集》欣赏,阅读林风眠义女的回忆录。还得知南昌路科学会堂旁有林风眠故居供参观,从中了解到林风眠这位著名画家的坎坷人生和中国画的改革之路。近日,走进中华艺术宫,走入《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展》再次看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受教于法国艺术院校、</span>并对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2位画家,各自创立了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今天上海有幸欣赏到一位老师,一位学生、同为画家、美术教育家的共200幅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精品力作,实属难得。</p> <p class="ql-block">上海南昌路上《林风眠故居》</p> <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宫,上下两红呼应,依然散发出浓烈的新春气息。</p> <p class="ql-block">入门画展,倾心以待。</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一生钟情仕女画。此画作采用方纸布阵,中近距离取景,人物占据画面构图的三分之一,仕女身姿成为画面描绘的重点。他用水粉厚涂,色中掺墨,大胆将西式的色彩运用于宣纸之上,画面色彩显得浓厚、饱满、鲜明、沉着,形成别具一格的“彩墨画”,与传统彩墨判然有别。同时画家将色彩与线条勾绘结合起来,他用白粉,在淡红的底色上,作圆弧状曲线勾勒,呈现出衣纹的走势和身体的动感;圆弧线流利润滑,相叠而不相扰,如水波流转,玲珑通透;圆弧划过,在粉色底子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白色,形成受光点,光感或明或暗,造成光影迷离的效果;整个画面既有通透的层次又有透明的质感,端庄而妩媚的仕女手捧莲花,从一片光影明灭中幻化而出,圣洁、纯净。仕女是林风眠经常采用的创作题材,他曾说艺术之美“像人间一个最重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着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他的仕女画多半正是这个“最重情的淑女”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敦煌舞蹈》</p> <p class="ql-block">这幅中国画《赏花》采用方形构图,这是林风眠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秋鹭》创作于1970年代</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的花鸟画题材多为孤鹜、白鹭等。他的花鸟画的线条有一种流畅、直接的美感,细看之下也能体会到画家下笔的果敢与凌厉。他说:“我是比较画中国的线条,后来我总是想法子把毛笔画得像铅笔一样的线条,用铅笔画线条画得很细,用毛笔来画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东西要练得久,这种线条有点像唐代的铁线描、游丝描,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而我是用毛笔来画的。" 这幅画中勾画秋鹭的线条体理了这种流利的近乎凌厉。</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鲜花》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绘画形式,他孜孜不倦地探索油彩与水墨的交融。通过色彩和墨色的丰富变幻,林风眠创造了一种单纯、宁静、清澈、明亮、艳丽和活泼的美感形式。</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秋色》画作早年被我欣赏,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喜爱摄影创作后,每逢秋天,用摄影取景追求林风眠的秋色。 (见下图2幅)</p> <p class="ql-block">此图摄于 2018 11 22 奥地利圣吉尔根小镇。</p> <p class="ql-block">此图摄于 2019 11 10 安徽齐云山)</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池塘》 创作于1958年。此画依托彩墨的鲜明表达,大胆而敏锐地采用「墨迭色、色叠墨」的技法,塑造出霞光万丈、光色流转的独特视觉韵味。作品以浅墨铺底,墨线勾形,再以秋林的橘黄、金黄、柠檬黄、山岚的群青、紫红、瀑布的留白渐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如现斑斓奇境。漫天碧透、层林尽染,并逐渐向下汇聚于中景的碧草秋林,色彩由浅转深,以浓郁重彩,渐之在墨底衬托下斓绽放,熠熠生辉一展山林中池塘边的秋意。</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山乡》</p> <p class="ql-block">用摄影仿《山乡》(摄于2023年 清明节苏州树山)</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以黑白色块绘成了《江南人家》</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画展会上,第一次看到吴冠中用黑白两色绘出水墨般江南水乡,很是新奇。吴冠中画作形式由此留在了我脑海中。后来关注着吴冠中,并得知他一生将挑选出来的共计360余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法国塞纽奇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油画《水田》创作于1973年。</p><p class="ql-block">梯田种水稻,田里灌满水,一片明亮,四川人谓之镜子田。"天光云影共徘徊",吴冠中半辈子都在调色板上追求这种银灰的水色天光。选水田要靠季节、地形,还要阴天,避免阳光干扰,还要排除噪音。山坡上下回旋,阡陌蜿蜒曲折,墨线在寰宇间浮游,田埂上偶有小树,瘦瘦的树衬着水光分外坚硬而俏巧,其落入水中的倒影又那样清晰,画家在轻描淡写间便绘出了水田之宁静与淡泊。油画乎?水墨乎?或者兼而有之。画家自己较满意的油画水田仅寥寥数幅,大都作于上世纪70年代。</p> <p class="ql-block">油画《都市之恋》</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十分看重“文人情怀”和“中国意境”,又善于大胆地汲取西方绘画在形式构成和视觉表现力方面的优长。他舍弃了中国传统绘画笔墨技法的诸多“束缚”,进行线条的解放,将线条变成具象的点、线、面,使得画面流畅而不呆板,风格新颖,一变而为简单、流利、秀美的线性抒写。而这些在吴冠中这幅《长城》中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油画《青岛红楼》创作于1975年。</p><p class="ql-block">"喜新厌旧"的吴冠中在70年代爱上了塞尚,塞尚的作品坚实严谨,用色厚重,大多经过艺术家的反复推敲,沉着而具有"金石味",他不采用明暗形成的立体感和大气中远近的虚实感,而依靠大小块面的组合和线的疏密来构成画面的空间和深远感的创作手法,对吴冠中深有启发,于是他绘青岛风光,绿树红楼。</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荷花》创作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道家的"无",变成了他画里的“于无声处";儒家的“仁”,变成了他画幅上的"美好";佛家中的“空”,变成了他笔下的漫漫留白,传统绘画中的空白部分亦系整体构成中的组成因素,所谓计白当黑,这使得吴冠中的画非常赏心悦目,可以观,有形象构图的线条美、建筑美;可以听,有旋律的流动性,音乐的飘逸美;可以读或品,画中意境漫溢着唐诗宋词的诗意美。</p> <p class="ql-block">油画《小院春暖》</p> <p class="ql-block">《老重庆 》创作于1997年。</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吴冠中在重庆住了5年,蜀中风物人惰于他非常熟悉,故多次入蜀写生。"每入蜀,情思脉脉,年光倒流。"山城重庆气势雄伟,鳞次栉比的独特风貌更是举世无双。从造型艺术角度看,其重叠、错落、黑白相间、垂线的统一与横线的连绵,构成无比丰富的艺术语言。岁月营造的人家密集,彩点散泼,山径穿凿,如迷宫,兀立在滔滔大江之上。江中舟帆穿梭,樯桅林立,纷繁世事,从水上到陆上,再到山巅,画家用丈二巨幅挥写那曾赋予他青春的老重庆,山</p><p class="ql-block">立眼前,蔚成壮观。</p> <p class="ql-block">云南西双版纳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