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有一对“兔耳朵”的猫头鹰长耳鸮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深冬至初春,我与拍友多次相约来到了吉林松花江畔一个古老的村落“鹰屯”拍摄猛禽,“鹰屯”是中国著名的鹰乡,是中国古老鹰文化遗产传承所在地。在鹰屯拍鸟的数天中,拍摄到的猛禽有十多种,猎隼、长耳鸮、苍鹰、草原雕、长尾林鸮、雕鸮、金雕、普通鵟、鹰雕等。本篇重点介绍的是“长耳鸮”,长耳鸮的喙和爪都弯曲呈锐利的钩状,两只眼睛不像其它鸟那样在头部的两侧,而是位于头部的正前方,眼睛周围的羽毛呈放射状。人们称其为长有一对“兔耳朵”的猛禽。</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彪木兔、长耳猫头鹰、长耳木兔、虎兔、猫头鹰、夜猫子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鸱鸮科、耳鸮属的一种鸟类。体长33-40厘米,体重208-326克。共4个亚种。面盘显著,中部白色杂有黑褐色,面盘两侧为棕黄色而羽干白色,羽枝松散,前额为白色与褐色相杂状。眼内侧和上下缘具黑斑。皱领白色而羽端缀黑褐色,耳羽发达,长约50毫米,位于头顶两侧,显著突出于头上,状如两耳、黑褐色,羽基两侧棕色,内翈边缘有一棕白色斑。</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上体棕黄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羽端两侧密杂以褐色和白色细纹,上背棕色较淡,往后逐渐变浓,羽端黑褐色斑纹亦多而明显,肩羽同背,但在羽基处沾棕色,外翈近端处有棕色至棕白色圆斑。小覆羽羽基棕色,羽端黑褐色而微缀以棕色或白色斑,大覆羽外翈近端处有棕色或棕白色圆斑,初级覆羽黑褐色杂以棕栗色横斑和黑褐色细小斑点。</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初级飞羽黑褐色,基部具棕色横斑。端部则杂以灰褐色云石状斑和黑褐色横斑,次级飞羽灰褐色密杂以黑褐色横斑和斑点。尾上覆羽棕黄色,具黑褐色细斑,尾羽基部棕黄色,端部灰褐色,具7道黑褐色横斑,在端部横斑之间还缀有同色云石状细小斑点,外侧尾羽横斑更为细密。</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颏白色,其余下体棕黄色,胸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羽端两侧缀有白斑,上腹和两胁羽干纹较细并从羽干纹分出细枝,形成树枝状的横斑,羽端白斑亦更显著,下腹中央棕白色。跗蹠和趾被羽、棕黄色。尾下覆羽棕白色,较长的尾下覆羽白色而具褐色羽干纹。虹膜橙红色,嘴和爪暗铅色,尖端黑色。</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栖息在开阔的林地、森林边缘、河岸森林、树篱、杜松灌丛、林地以及树木繁茂的峡谷和沟壑。繁殖栖息地必须包括用于筑巢和栖息的茂密树林区域以及附近用于狩猎的开放空间。在冬季,它们需要茂密的针叶林或灌木丛来栖息。栖息地通常位于森林覆盖最茂盛的地方。它们也会栖息在树篱、洞穴和岩石峡谷的裂缝中。</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最佳栖息地倾向于进入植被较矮、猎物丰富、树木繁茂的开放空间,可供栖息和筑巢。该物种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2750米高度的地区,没有明显的海拔偏好,尽管它们往往不在山地林线以上。长耳鸮往往栖息在相当开放的景观中,有成群的树木、树篱或小树林,以及有成排树木和灌木丛的牧场,有空地的任何类型的森林,森林边缘,半开放的针叶林,沼泽地区。</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以色列和美国西南部,长耳鸮已经表现出适应沙漠的能力,尽管更常见的是半沙漠,并且可能在可用的绿洲中筑巢和栖息,并适应在沙漠中捕食猎物。开阔的沙漠地面,无论是沙地还是岩石较多。适应性更强,长耳鸮几乎可以适应所有气候,只要有开放的栖息地,无论潮湿还是干燥,都可以在北极和热带地区安家。</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在冬季经常向南迁徙,但通常停留在寒温带地区附近,尽管这些地区已经可能积雪,只要猎物还在。在北美约19种常规鸮和欧洲13种常规鸮中,长耳鸮被列为两大洲真正迁徙的五种鸮之一,每年至少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地区迁徙。从夏季到冬季并返回的数字,无论是否是中断年份。北方种群具有迁徙性,在秋季表现出强烈的南迁倾向。</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或多或少都是严格的夜间活动。通常该物种的活动在黄昏时开始。夜幕降临后,美国爱达荷州的长耳鸮在晚上8-10点和凌晨5-6点最不活跃,而晚上10-12点和凌晨3-5点左右的时间通常是活动的高峰时间。当生活在距离北极较近的地方时,长耳鸮可能被迫在白天觅食,因为夏季可能不会出现完整的夜幕。白天飞行时,长耳鸮经常遭到鸦科鸟类和其他猛禽等昼间活动的鸟类的围攻。</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白天倾向于以直立的姿势栖息在树枝上,经常靠近树干,通常栖息在茂密的树叶中。在冬天,长耳鸮经常呆在同一棵树或树林附近(即公园、大花园或墓地及其周围)。通常,当人们靠近时,长耳鸮会僵住,身体僵硬地直立,眼睛闭上,耳朵呈细缝状,耳朵竖起。这被称为“高瘦姿势”,是至少几十种典型鸮的常见姿势。</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一般将狩猎分为几个阶段,第一次在午夜左右停止,第二次在午夜后的某个时间点开始,在日出前一小时结束。在狩猎时,它们倾向于关注林地边缘、树篱和粗糙草地的空地,以及幼树和各种空地。它们主要在飞行中捕猎,飞得低且速度相当慢,通常离地面相当低,即仅约150厘米。长耳鸮通常不是通过视觉来寻找猎物,而是通过听觉来发现它们想要的食物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雄性和雌性的足跨(包括爪子)平均分别达到11.3厘米和12.5厘米,这对于白天活动的猛禽来说已经很大,但对于白天活动的鸮来说就相当小了。考虑到不同猛禽杀死猎物的生理差异,它的大小也不同。鹰类猛禽倾向于用爪子刺穿重要器官来杀死猎物,而鸮更有可能将猎物勒死,因此它们的脚往往更大、更强壮。</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主要在开阔的牧场、空地和休耕地进行狩猎。它们很少在栖息和筑巢的林地里狩猎。它们主要在黄昏至黎明前捕猎,飞得很低(1-2米),头向一侧倾斜聆听猎物。当发现猎物时,长耳鸮立即猛扑,用强大的爪子将猎物钉在地上。较小的猎物通常会立即被吞下,或者被嘴带走。较大的猎物被爪子捕获。</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主要以哺乳动物为食。在大多数地区,田鼠是最常见的猎物,但在其他地区,鹿鼠是最重要的猎物。其他哺乳动物猎物包括松鼠、蝙蝠、花栗鼠、地鼠、鼩鼱、鼹鼠和棉尾兔。鸟类也被捕捉,有时是在翅膀上。大多数鸟类猎物都是在地面或地面附近出现的较小物种。鸟类猎物包括草地鹨、黑鸫、灯笼鸟、角百灵、鸽子、蓝知更鸟和鸫鸫。</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中国的长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宁、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数地区为留鸟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候鸟,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地为夏候鸟,而从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等地均为冬候鸟。</p> <p class="ql-block">  在繁殖季节到来时,长耳鸮雄性首先占据筑巢领地,并可能在冬季开始领地召唤。筑巢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至5月期间。在求爱期间,雄性会在巢穴周围进行展示飞行。飞行表演包括不稳定的滑翔和拍打翅膀穿过树林,偶尔会有单翼拍打声。雌性通过发出巢声来回应。雌性通过在巢周围跳跃来选择巢穴,而雄性则在上方展示。然后雌性也会进行表演飞行,并反复飞向巢穴。</p> <p class="ql-block">  在交配前,雄性在鸣叫和表演飞行后接近雌性,然后挥动翅膀,侧身靠近雌性。也会发生相互梳理和求偶喂食的情况。配对后,成鸟会紧密地栖息在一起,但雌性在被选择后往往会栖息在巢上。繁殖鸟类的密度相对较低,除非当地食物和筑巢栖息地的可用性允许松散的繁殖区筑巢。雌性进行孵化,持续25-30天。雏鸟在大约3周时开始走出巢穴到附近的树枝上,但直到大约5周时才能够飞行。大约两个月后,幼鸟就可以独立于父母。</p> <p class="ql-block">  长耳鸮,因其头部似猫,故俗称“猫头鹰”。鸮大多习惯在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又称黑夜中的“王者”。长耳鸮是捕鼠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无危(LC)。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选自《美篇》音乐库</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吉林松花江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