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与景德镇

红军村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39人与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御窑厂前合影 2024年3月7日至10日,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39人在景德镇学习考察新四军历史。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吴光辉为我们作了精心安排。首先,我们参观了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他介绍说: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爱,对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关心关怀。习总书记在景德镇市的考察调研,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这对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景德镇篇章具有重要意义。习总书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的几个地方,成为网红打卡观光的热点。<br>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享誉全球,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景德镇陶瓷,已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景德镇陶瓷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全球,更是大放异彩。 讲解员为我们介绍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辉煌 考古遗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处 网红打卡处 网红打卡处 网红打卡处。透过青花瓷裂缝,龙珠阁清晰可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古代窑厂形状作为建筑创意。 网红打卡处 徐家柴窑,窑厂保存完好,现在仍然可以烧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网红打卡处。 讲解员介绍徐家窑的历史情况。 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古窑厂,至今保存完好。网红打卡处。 景德镇古窑厂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过。 网红打卡处。 我们考察红10军创建地。景德镇地区,是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志敏式”根据地和闽浙赣红军创建地之一。景德镇是红10军创建地。 景德镇历史图片 景德镇历史图片 景德镇昌江,母亲河,发源于祁门,汇入鄱阳湖,流入长江。是重要的丝绸之路。历史图片。 景德镇陶瓷工人。历史图片 景德镇陶瓷工人。历史图片 景德镇陶瓷工人。历史图片 中共景德镇市委旧址——龙珠阁 红10军成立旧址——景德镇乐平界首村古戏台 景德镇市红10军军部旧址 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是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城市,是陶瓷工人最集中的城市。清末民初,中国陶瓷工人有30余万人,而仅景德镇一地,就聚集了陶瓷工人10多万人。<br> 大革命时期,1926年,我党积极在景德镇创建党组织,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div>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7月6日,方志敏率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智取景德镇,建立景德镇城区苏维埃政权。7月22日,红10军在景德镇乐平成立,全军2000余人,景德镇陶瓷工人占一半以上。红10军先后三次攻克景德镇,有3000余陶瓷工人加入红军队伍。后来红10军发展为3个旅和1个特务团,达6000余人。</div><div> 1933年初,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改编为红11军。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又重建新的红10军。<br></div> 景德镇浮梁县古城 我们考察红7军团征战地。1934年10月,红7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景德镇皖赣边,是红7军团名义战斗的结束地区。后来,红7军团与红10军整编为红10军团。<br>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转战景德镇浮梁地区,在进入闽浙赣苏区中心德兴时,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委乐少华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1934年7月至10月,“至此红七军团结束了历时近4个月的前期行动。”“七军团自瑞金出发,以至过闽江的敏捷行动,是顺利地完成了它自己所负的任务。” 红七军团军委认为,中革军委交给红七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闽浙皖赣边区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11月初,红七军团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在德兴会师,重新组建红十军团。从此,红七军团不复存在,其历史载入史册。<br> 关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红7军团,后红10军团)留下的红军游击队,是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6月15日,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新四军的昨天和今天》一文中指出,“两个军团的后代”:红七军团、红六军团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游击区,是新四军的来源之一。他特别指出:1934年红七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后来在皖浙赣边失败,但是由于他的英勇的行动和抗日的号召,在皖浙赣边建立起红军游击队,继续斗争,散播抗日的影响,确立了革命的堡垒。这些是“新四军诞生和成长”的组成部分之一。<div> 2024年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闽浙皖赣边区90周年。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红军长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div><div>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吸引和调动敌人兵力,掩护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于1934年6月决定组建了一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闽浙皖赣四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开辟新苏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国抗日救国民族运动的发展。<br><br></div> 方志敏,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 寻淮洲,红7军团军团长(抗日先遣队)。 乐少华,红7军团政委(抗日先遣队) 粟裕,红7军团参谋长(抗日先遣队) 刘英,红7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队) 先遣队由红7军团军团部和第19师组成,全军3个师,6000余人,7月6日从中央苏区瑞金出发,征战闽浙皖赣边区。<br> 红7军团来源于方志敏创建的老红十军。1930年7月22日,红10军在景德镇乐平成立,1933年1月加入中央苏区部队序列,改番号为红11军。1933年夏,以红11军为主干,组建红7军团,下辖19、20、21师。1934年6月,红7军团军团部和19师(长期战斗在闽西,以闽赣子弟兵组成)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边区。10月8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转战景德镇浮梁地区,重新回到老苏区。部队到达中共皖赣特委机关所在地浮梁程家山,仅剩2000余人,大部在转战中牺牲。<br>以浮梁程家山为中心的皖赣边苏区,是1934年初在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下创建的一块苏区,是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后的第三块苏区。<br> 在浮梁地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在皖赣苏区党组织和红军武装的配合下,先后与追敌发生了5次激烈战斗,如流口战斗、新桥战斗、储田桥战斗、鸦桥战斗等,这些战斗十分惨烈,每战“肉搏、鏖战”,敌我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浮梁地区的战斗,是红7军团完成作战任务的最后地区,随后进入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与红10军会师,合编为红10军团,继续战斗。 2024年3月8日,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学习考察团在景德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程家山革命遗址参观。 1934年10月8日,先遣队进入赣北浮梁县境。红军一部到达特委机关所在地浮梁程家山,另一部经潭口进占流口。图为兴田乡程家山龙源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 兴田乡程家山龙源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前合影 1934年10月10日傍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进驻浮梁县储田桥。<br>12日,先遣队离储田桥,在新居口与敌49师激战终日。14日,先遣队又发起鸦桥战斗,战事剧烈。 经公桥镇储田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 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 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的墙上,红军抗日标语清晰可见。 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后山遗留了储田桥战斗的战壕 红7军团储田桥战斗战壕 储田桥战斗地点 1934年11月初,红7军团与红10军整编为红10军团。重溪整编纪念碑 红7军团与红10军整编为红10军团重溪整编纪念地遗址 1934年11月4日,中央军委关于组建十军团和闽浙赣省及其隶属关系的决定致中分央局,闽浙,七军团电 1934年11月18日,中央军区关于十军团行动任务及军政委员会组成的决定致方曾刘乐寻聂电 重溪红7军团指挥部旧址(鹰武殿) 重溪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张家大屋)<div>从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红10军团)全军前后约1万多人,征战闽浙皖赣边区6个多月,行程5600多里,大小战斗30多次,牵制国民党军队十几万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在那场悲壮惨烈的战争中,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一批红军将领壮烈牺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余部坚持战斗。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闽浙皖赣边区沿途播撒的革命火种,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在皖浙赣边、闽赣边、浙西南等游击区坚持斗争,最终整编为新四军(散布于新四军第1支队、第2支队、第3支队),最终实现了奔赴抗日疆场的战略目标。<br></div> 我们考察新四军瑶里整编地。红军主力长征后,闽浙赣皖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一部在皖浙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br> 1934年底至1935年1月,红10军团(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失利后,闽浙皖赣苏区大本营葛源也失守。自此,闽浙皖赣苏区转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10军团余部分散各地坚持游击战争,除了浙西南、闽北、闽东地域外,一个重要地域是皖浙赣边区,以红10军团余部、赣东北老苏区的部队、皖赣边苏区的部队、以及皖南苏区的部队、泾旌宁宣根据地的部队为主,组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以景德镇浮梁地区为中心坚持游击斗争。皖浙赣边游击区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br> 1938年2月10日,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在瑶里整编为新四军,奔赴华中抗战前线。<br> 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 1937年12月初,陈毅从景德镇经瑶里抵达舍会山,主持召开皖赣特委会议,指示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皖浙赣边各地红军游击队陆续向舍会山集结。<br>1938年1月底,陈毅到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陈毅旧居。1938年2月上旬,陈毅从景德镇专程到瑶里看望下山改编部队。陈毅在瑶里敬义堂召开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指示,江西省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3营。第3营由皖浙赣边熊刚率领的皖浙赣独立团余部30余人,阙怀仰率领的上浙皖独立营余部30余人,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率领的皖赣边红军游击队40余人,柴荣生率领的红 10军团(原红七军团)第19师余部60余人,田英率领的都鄱彭红军游击队150余人和湘南桂东红军游击队的组成。营长熊刚(后刘玉林),副营长刘玉林(后刘别生),全营300多人。 参加新四军瑶里改编的部分同志合影。第1排左起陈时夫、江天辉、李步新、刘毓标、王丰庆 瑶里整编 1938年1月,奉中共东南分局指示,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500余人集结在景德镇瑶里,在陈毅同志的主持下,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2月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奔向抗日战场。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团、营干部合影。前排左起:王必成、刘培善、郭猛等 新四军向皖南集中示意图 革命文化,是照亮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新四军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四军文化交相辉映,必将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br>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