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p class="ql-block"> 临沂市陶瓷三厂位于临沂市罗庄镇朱陈村东北角,习惯称“朱陈三厂”。1953年,朱陈村的手工业陶瓷户,组建手工业合作组,1955年集股合资成立了朱陈陶瓷社,1958年转为国营朱陈耐火材料厂。1960年称朱陈陶瓷厂,1962年纳铝矾土矿,1963年恢复朱陈陶瓷社,1972年称朱陈陶瓷厂,1983年称临沂市陶瓷三厂。</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主产黑釉粗瓷缸、盆、碗和白釉粗瓷碗,70年代主产白釉粗瓷碗,80年代改产日用细瓷,保留部分美术陶瓷如龙龟砚、衣架、花盆等。1984年获华东轻工包装设计大奖。山东鱼台酒厂使用该厂陶瓷酒瓶包装孔府宴酒并获国际金奖。1990年日用陶瓷产量为3026万件。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齐鲁瓷业有限公司,2008 年停产拆除。</p> 公私合营 <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我国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临沂县手工业联社派杨瑞廷、王进功等7人组成工作组进驻朱陈,对朱陈手工业作坊进行合并。当时朱陈人口已有1万余人,是临沂城南第一大村,也是临沂陶瓷发源地之一,陶瓷作坊遍及整个村庄,在工作组的统一组织下,成立了两个手工业合作组。一组组长周树慈、副组长刘怀义,二组组长周跃军。两个合作组共有直烟窑7座,80余间厂房,工人50余人。</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根据国家政策,在原两个陶瓷合作社的基础上又集股合营(公私合营),成立了朱陈陶瓷生产合作社。共有葛佩忠、卢宝太等27股,合营资金为29490元。这时,共有烟窑30余座,作坊屋480余间,分布于整个朱陈村内,工人500余名。</p><p class="ql-block"> 合作社主任为吕士元,党支部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为巩玉生,生产主任为李桂廷。合作社隶属临沂县手工业联社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产品为传统黑碗、砂壶、盆子之类,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靠手工制作。产品远销江苏、安徽、河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1957年下半年,全国“大跃进”前期,陶瓷产品大量积压,煤炭供应不足等原因。经县联社批准,合作社抽出300名职工,由巩玉生带队到朱陈西南王林开挖煤矿,建立了朱陈煤矿,该矿后被临沂矿务局接管。</p> 大跃进时期 <p class="ql-block"> 1958年以“钢为纲”的路线,挤掉了大部分陶瓷生产,再加上1957年产品的大量积压,日用陶瓷无法继续生产。7月,“大跃进”运动波及该社,改名为“临沂市朱陈耐火材料厂”,厂长李彦,支部书记王士进,企业性质由集体改为国营,隶属临沂市工业局,主要生产耐火砖及其他耐火材料,并生产钢砖瓷瓦和少量日用瓷。</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该厂开挖的王林煤矿划归临沂矿务局管理,职工绝大部分成了煤矿工人,此时原沙墩陶瓷厂骨干调回本厂。10月,在朱陈村北征地70余亩筹建新厂,当年建厂房33间,28米烟囱一个,同时计划建6座方窑,实际竣工2座,从此有了固定的厂址。</p><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倪兴同志从县民政局调来任党支部书记。6月,响马岭硫酸厂倒闭,有30名职工调入该厂。7月,倪兴同志调走,胡彦珍同志任书记。进入1960年该厂产品又重新以日用瓷碗为主。</p> <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该厂成立陶瓷研究组,着手进行粗白瓷的研究。相继参加研究组的有:孙运兰、龙振江、孙学敏、周树华、刘开启、周士功、王立志、王开绪等人。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研究成功。1957年,该厂研究组的人员与湖西崖粗白瓷车间的17名技术工人,一同调到于泉庄村北筹建“泉庄陶瓷厂”,就是现在的“山东银凤陶瓷集团”。</p> <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上级拨款30万元,扩建厂房17间。</p><p class="ql-block"> 1962年,临沂县铝矾土矿合并到该厂,同时来了100多名职工,此时全厂达到700余人,是当时临沂市规模最大的国营企业。8月,厂党支部改为厂总支,胡彦珍任党总支书记,蔡恒瑞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厂长。11月,厂名改为“临沂市朱陈陶瓷厂”。从12月份开始,根据上级文件,裁减回农村职工3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由于临沂市改县,厂名也随之改为“临沂县朱陈陶瓷社”,企业性质由国营转为集体,厂党总支改为党支部,胡彦珍仍为书记,隶属临沂县工业局。</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35米大烟囱竣工,并对村北马路东、马路西的陶瓷生产区进行了扩建。</p> <p class="ql-block"> </p> “文革”时期 <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该厂比较乱,损失惨重。1967年9月18日,两派群众组织发生了武斗,造成数十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的流血事件。尽管如此,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还是较高的,在1966年6月建成120平方米的圆窑基础上,又于1968年5月开始筹建56米隧道窑及配套设备,建工房80余间,经过积极努力筹集资金。于1970年10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根据省计委省轻厅(76)鲁劳基字85号文件和(76)鲁二轻财基字23号文件通知和临沂地区计委等有关机关通知批准,投资114万元将朱陈陶瓷厂改建为“临沂美术陶瓷厂”,由朱陈迁到罗庄公社于泉庄北土岭新建工厂占地29.84亩,当时组织厂长李庆奎、技术员刘绪宽、办公室主任常仁礼、会计张善修等人到罗庄筹建。按上级指示,原厂暂时维持生产,房屋宁拆不建,设备逐步搬迁。</p><p class="ql-block"> 1976年,李庆奎为厂长,杨永志、程广顺为副厂长。</p> 企业整顿时期 <p class="ql-block"> 1979年,将本厂紫砂车间67人,小轮头20台,大轮头4台迁往美术陶瓷厂。同年7月,临沂美术陶瓷厂从本厂分出,划归临沂县二轻局管理。李庆奎担任美术陶瓷厂厂长,提升程广顺为本厂厂长。1980年1月,张兴印调任本厂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1987年3月,省投资24万元,地区投资5万元,自筹2万元,建设新厂房、办公室及宿舍。1982年2月项目竣工,建有工房53间,办公室22间,职工宿舍42间,展销门市部5间,并安装了两条链条生产线歌部分原料成重设备等,从此,设备自动化过渡到一个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企业面临严重困难,6月,县一轻局派娄增福、侯俊德组成工作组来厂协助工作。8月,厂名改为“临沂市陶瓷三厂”。10月,市一轻局任命孙佰胜为厂长,娄增福为党支部书记,杨永志为副厂长。</p><p class="ql-block"> 1984年1月,孙佰胜调往一轻公司任副经理。同时,任命孙玉省为厂长,高贵生任支部书记,冯学武、刘宝敏任副厂长。</p> 快速发展时期 <p class="ql-block"> 1984年后,工厂逐步走向正规,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资金也有了较大宽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又建循环转窑一座,厂房、会议室、食堂、职工宿舍面积达91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88年3月,通过集资140万元,建成拥有3部链条一40余台设备,64米隧道窑一条,细瓷车间一座。</p><p class="ql-block"> 1989年3月又建了彩烤车间、辊昆式烤花窑一条。</p><p class="ql-block"> 1991年10 月,又在厂西建成一条两部链条,30余台设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采访刁振华老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刁振华老师提供的资料</b></p> 企业倒闭 <p class="ql-block"> 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齐鲁瓷业有限公司,2008 年停产拆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资料提供 原厂政工科长刁振华老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整理 2024.12.11改)</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舒同书法临沂研究会会长,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象棋协会名誉会长,罗庄区诗联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