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并开放的清代王府。前身是乾隆时期宠臣和坤宅邸(1780-1799 年居住);嘉庆四年(1799 年)赐庆郡王永璘,道光三十年(1850年)赐恭亲王奕訢(1852-1898 年居住),恭王府因此得名至今。</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 6.2 万余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3 万余平方米,花园占地2.9万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府邸为三路五进院落,建筑形制多样,恢弘与小巧并举,室内空间丰富灵活,独具匠心,融汇了清代官式与民间、北方与南方建筑的精华,是中国清代古建筑中的珍贵遗存。花园原名朗润园,民国时期更名为萃锦园,内有园林景观 44 处,糅合了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的营造手法,富丽与雅致并存,是清代王公府园的典范。后罩楼、西洋门、大戏楼和"福"字碑堪称"三绝一宝"。</p><p class="ql-block">恭王府为观众准备的印章虽然不多,但款款是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这款印章是恭王府博物馆的旧logo,右侧是中文“恭王府”,中间是英文“恭王府”,左侧中间一个“王字”,四周被一座线条组成的宫城围绕,呼应“恭王府”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博物新旧logo对比,新logo于2023年4月发布,新logo聚焦恭博的文化内涵展开创意,将汉字「恭」及「福」的字形巧妙结合在图形之中,在相互衬托、互为成像的关系中,构建出「福在府中」的博物馆建筑群空间格局,体现出恭王府博物馆是一座建立在遗址基础上,以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传播为核心,拥有「福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识别性。 新logo线条工整,结构精巧,其方圆曲直的变化更是呈现出恭博亲和包容的一面。白色负形的流动路径,外框的向外扩展,增加了馆徽的开放性及延展性,体现恭博服务于公众,与公众保持良好互动的开放性姿态,象征恭博在时空维度上不断延伸探索、推陈出新、与古为新的精神及开放共享的格局。 </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头宫门上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款以恭王府府邸部分的多福轩为主题的印章,多福轩正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屋顶灰色筒瓦,垂脊带兽。东西各有耳房一间,殿前月台方砖墁(màn)地,东、南、西三向均设石阶。月台前一架两百多年的古藤萝,至今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此院因此俗称“藤萝院”。殿名“多福轩”是奕(yì)䜣时期使用的称谓,有研究者认为此前这里名“延禧堂”,最初是和珅之子、和孝公主额驸丰绅殷德的居所。丰绅殷德的诗集名《延禧堂诗钞》,在序中他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居所名延禧堂。从拍摄于民国年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多福轩内正中悬“同德延釐(lí)”匾额。釐,古代同“禧”,吉祥之意。此匾文字上方钤(qián)正方形玉玺,虽然看不到印文,但显然是御笔所书,应为某位皇帝所赐。因此以“延禧”命名此殿并非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多福轩内悬挂的“同德延釐”匾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款以恭王府府邸部分后罩楼为主题的印章。按清朝典制规定,府邸建筑均以后楼结束。实际情况中多数王府也确是如此。依风水之说,正殿为“主山”,后楼是“主山”后的“靠山”,能屏风聚气。后楼左右还应建旁庑(wǔ),加强屏蔽的感觉。北京普通的四合院居民也常在此部位建成多间连房,称后罩房,即是同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后罩楼位于府邸最北部与花园的衔接处,是一座贯通东、中、西三路,长约160米的二层建筑。其宏伟的规模在京城王府中首屈一指。楼的东半部名“瞻霁(jǐ)楼”,西部名“宝约楼”,共有房屋一百余间。不过,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中“满则亏”的讲究,此楼被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它的格局也是强调“屏风聚气”的功能,在东西两头各形成一个直角向南折转延伸,犹如一道“凹”字形屏风环罩住整座府邸的三路四合院落。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后楼7间,基高尺有8寸”的王府建筑规制,非其他王府可比。</p><p class="ql-block">从南面看,此楼前檐出廊,横贯东西,长长的通道一眼望不到边,从北面看,青砖灰瓦的高大后檐墙挺拔气派,墙上46扇形状各异的什锦砖雕窗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民间盛传此楼为和珅的“藏宝楼”,这一点至今还无从考证。据《朝鲜李朝实录》中说:“珅之京第,宝玩积山,过于王府。”这堆积成山的珍宝古玩不知是否确曾存在于这后罩楼之中。在嘉庆帝以上谕形式宣布的和珅二十大罪中,有数条涉及其家中财产。从中可知,和珅家中仅珍珠手串有二百余串,比皇宫多出数倍;单个的大珍珠有比皇帝顶冠上所用的还大的;整块的大宝石不计其数,有些连宫中都没有。无怪一提到和珅,人们就会想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府邸部分的后罩楼</p> <p class="ql-block">这款印章恭王府后花园的正门,在建造形式上受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影响,在皇家建筑之外的私家园林中难得一见。此门俗称“西洋门”或“洋门”。门上石匾则完全是传统形式,外题“静含太古”,内题“秀挹(yì)恒春”,意指处喧闹尘嚣太古之幽静,跨风霜四季留春日之秀美,颇有道家意境,反映出主人建造花园时对“静”与“秀”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奕䜣于同治朝初期修园时,西式洋门还属于时新式样。当时他正大权在握,踌躇满志地希望通过洋务运动使国家强盛。其间虽遭遇保守势力的重重阻挠,他却毫不气馁,从容应对。同治五年(1866年),奕䜣上奏建议同文馆在培养外语人才的基础上,再开设“天文”、“算数”馆讲授自然科学,招收满汉举人及中下级官员入馆学习。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以同治帝的师傅、理学大师、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但奕䜣并不让步,反而促使两宫皇太后任命保守的倭仁担任总理衙门大臣,谕令他保荐人员讲授自然科学。倭仁无奈,只得承认原来所说“中国之大,不患无精通西学之人”等语不过是凭空想象,其实“意中并无其人,不敢妄保”。奕䜣仍然寻他开心,以皇帝的名义命他“随时留心,一俟(sì)咨访有人,即行保奏”,弄得倭仁蹶(jué)倒昏迷。想那日奕䜣走过这西洋门时,该是何等畅快!也许,这西式园门正式奕䜣表达心志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后花园的西洋门</p> <p class="ql-block">这款印章以恭王府后花园中路秘云洞内的福字碑上的福这“福”字为主题,福字碑是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的福字碑。这块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康熙帝书法造诣颇深,但很少题字,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而且此福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构思巧妙,堪称天下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恭王府后花园秘云洞内的福字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