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特展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有时候觉得博物馆特展的策展览者,就像在写命题作文,在既有的主题下,分章节布置展品,而展品就是作文中的原始素材,可以反复在不同的展览中作为不同的叙事角度去展示。看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特展,就有这种感觉,部分展品之前在该院的其他特展上也见过,但经过不同的主题排列,在参观者眼中,又有了新的意义。这个特展共展出院藏唐代精品文物175件(组),以博物院最广为人知的一件镇馆之宝,1966年出土于西安莲湖区的一件“三彩腾空马”作为主角,以一位来自异域的蓝衣少年眼睛,将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显然,这篇“命题作文”的中心思想是通篇勾勒繁盛、热烈的唐代世俗生活百态,描绘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也给今天的人们展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h1> <h1>  长安,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万,纵横八十余平方公里,海纳百川、咸聚四海。她是万邦来朝的政治中心,众商辐犊的经济中心,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中心,张扬着兼容、博大、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传教士汇集于此。天马常衔首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汇聚成恢弘壮丽、浓墨重彩、繁盛热烈的大唐文明。来,下面让我们就跟着这位沿丝绸之路而来,前往长安寻梦的蓝衣胡人少年,走进一段盛唐时光中。</h1> <h1> <b><font color="#ed2308">【长安市】</font></b><br> <font color="#ed2308"><b><u>唐代出售货物的店铺称为肆,存放商品的货栈称为邸,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为行</u></b></font>。西市百业兴旺,邸、店、行、肆遍布,见于历史文献及笔记小说的行业店肆名目繁多。西市商铺沿街毗连,规模普遍不大,多数面阔4——10米(约合一间——三间),进深3米多。很多店铺是前店后坊格局,商铺临街开设,店后为制造加工的手工业作坊。西市经营行业众多,除各类生活必需品外,还有金银珠玉、象牙犀角、琥珀珊瑚、铜镜琉璃等奇珍异玩。</h1> <h1>  就在一个暮春时节,蓝衣少年抵达了长安。穿梭在繁华的西市中,蓝衣少年只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市之繁盛远超想象,迎面而来是各色面孔,大食、波斯、天竺、日本、新罗……所见是琳琅满目的招幌商品,珠宝、瓷器、香料、药材、丝帛、绸缎、各类珍奇玩意……双耳所闻是腔调各异、不绝于耳的招徕市声……酒肆商幡招展,胡姬当垆,时有弦管乐舞笑谈之声传出。挑帘而入,滚滚红尘热浪扑面而来。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酒肆之中,酒香弥漫,弦管铿铿,座中觥筹交错,侍者穿梭往来,胡姬舞于花毡之上。</h1> (彩绘胡人牵驼俑/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彩绘载物骆驼俑/1991年西安长安区206所移交) (挎包胡人俑/西安博物院旧藏) (彩绘胡人骑卧驼俑/西安博物院旧藏) <h1></h1><h1>  <font color="#ed2308"><u>西市,始建于隋,兴盛于唐,</u></font>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商贸中心,万商汇聚、百货盈集、店肆林立,又被誉为金市。约占隋唐长安城两坊之地,“井"字型交叉的四条大街将其分割为九宫格布局,每格四面临街,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设,<font color="#ed2308"><b><u>每日午时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敲钲三百声闭市。<br></u></b></font>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开放的西市,彰显着唐人的自信和包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辐射面西至罗马、东至高丽。据载,东市经营品类有二百二十行之多,而西市则远超东市,商贾所凑,多归西市,汇集了大量胡商和市民阶层,聚集了衣食住行娱各类店铺,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商业文化。</h1><div><br></div> (三彩载物卧驼/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三彩胡人牵驼俑/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彩绘胡人牵驼俑/1990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h1> 【过所】<br>  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商人行贩须持过所。申请过所时须申报同行人及所携商货情况,经勘验合格后方可通行及入市交易。</h1> <h1>  垂拱元年(685),由粟特商人康义罗施、吐火罗商人拂延等组成的商队欲往京师长安兴易,到达西州后,向西州都督府申请补办过所。商队计有20余人,携驴26头、骆驼2峰、马1匹。经保人作保证明其胡商身份以及所携奴婢等皆合法后,由西州都督府审查并予以补办。</h1> (三彩胡俑/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移交) (彩绘胡人牵驼俑/1991年西安市长安区206所移交) <h1>  唐代在西市从事商业活动的胡人,又被称为“西市胡”西市商胡“西市胡客”,其经营广泛,珠宝、绢帛、茶叶、药材、举质、邸店、饮食等均有涉及。各国胡人流寓长安,多聚居于西市及周边诸坊,胡商则多聚居于西市之中兴贩贸易。</h1> (八曲缠枝纹银碗/1972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三彩凤首壶/1959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白釉皮囊形壶/1961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白釉叶纹扁壶/1999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螺钿花鸟镜/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瑞兽葡萄镜/1978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h1>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长安酒肆业极为繁盛。西市酒肆众多,尤以胡姬酒肆最负盛名,备受文人墨客青睐。“胡姬貌如花,当圹笑春风”“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唐诗中的胡姬,明朗洒脱、歌舞飞扬,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br>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这一时期长安文士的写照,胡姬酒肆为其流连忘返之地,龙膏酒、三勒浆、葡萄酒等域外美酒备受推崇。胡姬、胡饮、胡乐、胡舞,鲜妍浓烈的异域文化浓缩在这一方天地之中,深深吸引着时人,畅饮抒怀,不醉不休。</h1> (萨珊式八曲银长杯) (侍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1983年西安未央区出土) (单环椭圆形银杯/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折腰银碗,高足小银杯/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h1>  唐代乐舞文化高度发达,以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盛极一时。胡腾舞因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而得名,胡旋舞则以起舞时急速旋转而得名,柘枝舞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有独舞、双舞等多种形态,二人对舞即为双柘枝。</h1> (胡旋舞纹玉䤩尾/1981年咸阳市礼泉县唐昭陵出土) (三彩骑驼奏乐俑/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绿釉陶埙,西安市征集) (胡人吹横笛方形玉带銙/1990年西安莲湖区出土) (胡人击拍板方形玉带銙/1990年西安莲湖区出土) (胡人吹筚篥方形玉带銙/1990年西安莲湖区出土) (胡人杖鸡娄鼓播兆鼓牢方形玉带銙/1990年西安莲湖区出土) (彩绘坐式男乐俑) (彩绘坐式女乐俑/西安博物院旧藏) (彩绘坐式男乐俑)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长安寺】<br></b></font> 唐代饮茶之风远胜前代,逐渐从南方普及到北方,从上层走向民间,由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风尚。“休去参禅且问茶,茶禅一味向心涯。品出山水风云色,自悟菩提树上华”。茶因其提神益思、消疲去杂等功效备受佛门崇尚,进而推动了禅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诗僧皎然的“三饮之说”,道尽了饮茶之妙。</h1> (宝相花纹银茶托/西安博物院旧藏) (银则) (“西明寺”青石茶碾/1985年西安唐西明寺遗址出土) <h1>  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茶的品饮方式愈加精细化,逐渐由粗放式饮用转变为品赏式烹饮。茶器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民间茶器以陶瓷类为主,南方越窑青瓷如冰似玉、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有“南青北白”之称。</h1> (白釉执壶/1990年西安莲湖区出土) (青釉长颈执壶/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白釉碗,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黄釉盂,1964年西安未央区出土) (黄釉茶托/西安莲湖区出土) (黑釉渣斗,黑釉执壶,黑釉长颈瓶,茶叶末釉执壶) (茶叶末釉执壶) <h1> 唐代百戏兼收并蓄、杂糅胡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佛教活动中,百戏演出已成为常态,寺院大都设有专供演出的戏场以供百姓娱乐,演出类型几乎涉及到百戏的各个类型,杂技、幻术、优戏、说唱、歌舞杂剧等悉数在列。<br>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寺院戏场伎乐盈满,百戏杂陈,成为民间百戏演出的重要场地,极大丰富了唐人的娱乐生活。</h1> (堕马髻女立俑/西安长安区出土) <h1>  杂技为百戏的重要一支,唐代百戏多达百余种,主要有竿伎、绳伎、角抵、幻术、倒立、筋斗、舞马、舞象犀、山车、旱船、扛鼎、跳丸等。绳伎、竿伎、幻术等重要项目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演出体系。</h1> (三彩童子叠置伎俑/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 【长安郊】</b></font><br> 唐时,狩猎仍然保持着礼制、军训、娱乐兼顾的目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崇尚狩猎活动。王室贵族狩猎往往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唐代女性也经常跃马驰骋,参与射猎活动。唐人狩猎时常借助鹰、犬、豹等助猎,宫廷设有专门的机构饲养助猎动物。《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日雕坊、二日鹘坊,三日鹞坊,四曰鹰坊,五日狗坊。</h1> (驮鹿狩猎僮俑/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架鹰狩猎胡俑/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h1> “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喧呼相驰逐,取乐销人忧。”纵马飞驰、逐兽于山林原野之间,既是血脉贲张的勇武,也是自由奔腾的愉悦。除传统的鹰猎、犬猎外,禽猎、豹猎和啥利猎亦为宫廷贵族所钟爱。唐朝专设五坊以驯养管理这些助猎动物,并由善于驯养鹰犬猎豹的胡人猎师驯带。<br> 春风拂面,蓝衣少年策马闲度。过曲江池,登乐游原,一路无边光景,群芳烂漫如雪,曲江池水光敛艳。时有盛日寻芳之人三五成群,呼朋引伴,迤逦而行。有士子郊饮唱和,有女子临水照花,更有女子胡服男装策马呼啸而过。<br>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长安的郊外亦是贵族们喜好的游猎之地。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呼鹰逐兔,驱马游猎,尽情享受驰逐之快意。</h1> (三彩剪鬃短缚尾鞍马/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三彩剪鬃短缚尾鞍马/2002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男装抬手女立俑/1982年西安未央区出土) (螺髻女立俑/西安长安区出土) <h1>  长安春时,游赏之风极盛。寒食、清明、上巳之时,无论王公黎庶,士女老幼倾城而出,郊游之地“彩幄翠畴,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曲江池为唐人足迹常到之处,烟水明媚,四时游人不绝。"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再现了唐人出游赏春的熙攘景象和对曲江池的万般钟爱。女性游春,则是长安的一道明丽风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芳时好景,踏青嬉游,大唐女子充分享受着春日盛景,满溢着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h1> (金树/1971年西安灞桥区出土) (金花梳外壳/1965年西安长安区出土;金凤//1971年西安灞桥区出土) (花鸟纹玉簪头/1979年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宫遗址出土) (玉簪头/西安博物院旧藏) (左一、二:玉钗/西安莲湖区出土) <h1>  唐代女性面部妆容华丽,面饰种类繁多。晨起梳妆,从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到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每一个化妆环节都彰显了女性对美的追求。</h1> (花瓣形金粉盒/1966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金合页/1971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素面银粉盒/1977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大唐”款银盒/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花鸟纹银簪,蔓草纹银簪/1991年西安灞桥区出土) (凤鸟纹银簪/1965年西安莲湖区出土;双叶形银钗/1986年西安未央区出土) <h1><p>  <b><font color="#ed2308">【长安居】</font></b></p> 唐人宅第的营缮多采用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布局,或为四合院,或为前后二院,或为多重院落。除门、堂、厢、寝、厨等必要设施之外,有些规模较大的住宅还有园林、池沼、马厩、球场等。</h1> (展厅里营造的青草池塘意境) (三彩抱幢狮子/197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双垂髻女立俑/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三彩院落建筑模型/1995年西安长安区出土) (八棱形银锁) (三彩狩猎奔鹿纹脉枕/1984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黑釉象形瓷枕/1954年西安新城区出土) (六棱形连枝花纹侈口银罐/西安博物院旧藏) (银匜/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h1>  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城内聚集着大量的达官贵人,其住宅大多规模宏大。承继魏晋以来崇尚山水之风,贵族、名士广建园林别业,庭院、园林内多以竹石山水亭池营造自然情趣,大者崇丽,小者精巧,成为主人日常游憩娱乐、宴饮雅集、读书静修的场所。</h1> (绿釉方形陶井;褐釉陶灶;黄釉圆形陶釜、风炉;褐釉踏碓) (绿釉陶磨/201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移交) (高抛髻女立俑/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单刀髻女立俑/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堕马髻女立俑/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偏髻女立俑) (彩绘拱手女立俑) <h1>  唐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繁盛时期,纺织、陶瓷、金银器、家具等各类工艺都取得长足发展。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都城长安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异域他方的奇珍异物源源不断运抵长安。唐人的室内陈设种类丰富,从观赏用具、饮食用具、娱乐用具,到文房用具、生活用具,无不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集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承载了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器皿审美的追求。</h1> (金背瑞兽葡萄镜/2002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瑞兽鸾鸟镜/西安博物院旧藏) (月宫婵娟镜/1969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褐釉双鱼纹扁瓶/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白釉双龙柄盘口壶) (青釉单把带流壶/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白釉长颈瓶/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抚琴舞鹤海棠形银盘/1968年西安市城市建设局移交) (花瓣形凸花银盘/1972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花鸟蝶纹银盆/1972年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 (折枝团花纹银渣斗/1977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鸳鸯鸿雁折枝纹银盘/1975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鸿雁折枝纹银盘/1975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长颈银瓶/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h1>  展览到尾声。仍然以蓝衣少年的眼光来看这座刚刚“游历”与“居住”过的长安城:与别的来到长安从事商贸活动的胡人一样,不远千里追慕而来的蓝衣少年,从此往来于长安与西域之间。再然后,少年长居长安,坐贾行商。长安居虽有不易,却甘之如饴。时光荏苒,年少时的追梦少年已成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入唐既久,习久而安,几十载的长安生活已将他浸染为新长安人。回望一生,年少时来自长安文明的吸引,促使他带着热望来到长安寻梦,并深深沉醉于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长安以她自由、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接纳少年成为新长安人,而少年也在这座西风浸染、异彩纷呈、多元文化汇聚的理想之城逐梦而行。</h1> (鸳鸯水丞/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狮形香薰/1995年西安市浦桥区出土) (辟雍砚、四足带盖水丞) (象形镇/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绿釉高柄烛台) (四足熏炉/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五足铜盘/1958年西安火车站广场出土) <h1>  看展还有小插曲。一个是唐代茶器展柜前,听见三个老太太从旁边过,其中一个颇为不屑地评论:“这有什么好看的,尽是些瓶瓶罐罐的,(这里博物馆)还拿它当个宝!”——呃,我抬头看看展柜上方,明明正在介绍唐代茶饮的渊源;一个是在男装女俑前,一个大叔带着困惑也带着一点不屑在那自言自语了至少三遍:“哼,还穿男装……女的还穿男装!”自然,展柜上方,也正在介绍“唐代风气开放、胡风盛行,来自异域的胡服受到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着男装也盛行一时。胡服男装既是女性追逐异域风情的尚美之情,也是日常活动时简约轻便的实用选择,英姿飒爽更显女性的自由自信之美。”所以,这两个小插曲告诉了我,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要继续学习,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就会思想僵化、眼界狭小,看问题就会始终停留在自己固有的认知上——这认知,搞不好就是自己二、三十岁时的认知。一个人,如果只是虚长了年龄,徒劳叫人家年轻人从称呼上尊敬你——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展厅外的阳光) (博物院的文创产品) (博物院门口的小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