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

香如故

<p class="ql-block">看完《南来北往》这部剧,还是很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的一开头,就是满满的回忆,绿皮车厢里人挤人、“鸡兔同笼”、行李架当卧铺、大人抱着孩子一起睡……一幅世间百态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那串顺口溜把喜感注入进来——“南来的,北往的,佳木斯的,鹤岗的,棉纺的,工厂的,马上接班上岗的,下乡的,插队的,返程没找到单位的,投机倒把的,小偷小摸犯法的,都给我老实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边看着剧,一边跟着回忆,一边笑,一边唏嘘。年代剧很多,尤其青睐这部,是因为作为“铁二代”,这里有很多都是自己经历过的场景,那种氛围感,把回忆一片又一片的撕扯出来,让过往的人和事在脑海里,像云一样缭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云停留一会飘远了,有的云则聚成眼眸里的雨,滴落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里的大院,就是我们小时院里的模样,甚至还还原了“煤堆”,用煤面自己打“蜂窝煤”,家里的铁炉子上,永远有一把冒着热气的水壶吹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经常搬家,但一直住在铁路边,有事没事的顺着铁轨走走,绿油油的野草和庄稼,一直在回忆里茂盛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的火车,是远距离出行的唯一工具,慢且不方便,也因此在很多城市周转过、住宿过,一个目的地,费尽周折才可抵达,如果说现在的高铁是速度,那以前的绿皮车,则是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厢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方言的人之间,都热情、无障碍的交流着,你给我一个鸡蛋,我给你一捧瓜子,你帮我看下行李,我帮你照顾一下孩子,不断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铁路的营运和施工还混在“铁道部”这个大锅里时,因为坐火车不花钱,我们也没少在车厢里“过日子”,温情的事情见过,恶劣的事情也见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岁那年,有一次跟小姨去她家,对面坐着两个军官,不停地给我塞好吃的,虽然小,也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他们是在找茬跟漂亮的小姨聊天,我是引子,也是受益者,在的我咀嚼声里,留下了他们下车时恋恋不舍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是跟母亲同行,半夜迷迷糊糊的见两个人从容地在行李架上拖下一个箱子,将整整两摞人民币(大概两万元吧)塞进自己的包里,他们将箱子放回行李架后,在我和母亲面前掏出一把不短的匕首,一直用手绢擦拭着,意在警告我们说出去的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铁路建设,是父辈这代人手挑肩扛干起来的,“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的不易,我们曾目睹过。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大桥铺轨,学校放半天假,组织全体师生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坐在黄土高坡的天然梯田上,远远地观望着“合龙”,兴奋不已,那时也不知,这样的“合龙”,将会是中国速度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中顽固的老乘警,不认可“做买卖”,把它定义为“投机倒把罪”。沈医生的父亲因为和情人约会被抓,被判了“流氓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个罪名,已经在我国的刑法中废除,现在社会,放眼望去,都是符合这两个罪名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如单程列车,一站又一站的停留,又义务返顾的向前奔跑,风景飞速从窗前闪过,永远成为了永远,这一路,悲喜自知,大雪无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