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子塬”是何人之“冢”(作者‖肖鹏)

肖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冢子塬”是何人之“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肖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庆城县南庄乡新庄村高庄自然村(高庄自然村,原属庙花塬村,后来庙花塬村与新庄村合并,隶属于新庄村),有这么一个地名,叫“冢子塬”,“冢”原意为巨大的土包,后来引为帝王或贵族墓葬。显然这个“冢子塬”上埋葬着一个“大人物”。</p><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我都想知道这个“冢子”下埋的是哪个“先贤”。于是,在阅读庆城县地方史籍的时候,我就特别留意此事。但记载很少,或因古今地名差异,几乎没有找到关于这个“冢子”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于是,心又不甘,继续在书籍里查找。在检阅民国年间先贤张精义先生编写,当代大儒刘文戈先生审校的《庆阳县志》(以下简称《民国庆阳县志》)时,发现了端倪。</p><p class="ql-block"> 在该县志《陵墓志》中有这样两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段:“周老王陵:在县城西六十里刘家坪北,莫考为周之何王,居人号为天子冢;药王洞蛟龙祠侧有碑云:周世祖墓在城南五里,乾隆二年立;又,县城东二十里,庙花原西,地平行西,南北为沟,堆积巨石,形类碑碣坊料,迹无相,传为周老王墓。”第二段:“(汉)丞相公孙贺墓:在县城东南二十里秋林原,碑石犹存。”</p><p class="ql-block"> 咱们先说这第一段。这一段记载的“周老王”,但不知是周朝何王,其墓葬传说有三处“周老王墓”一是在“县城西六十里的刘家坪,居人号为天子冢”;二是“……周世祖墓在城南五里”;三是“又,县东二十里,庙花塬西……传为周老王墓”。显然,先贤张精义先生认为:县城西六十里的刘家坪是“周老王墓”所在,他把它列在了第一。另外有很多传说和先贤具如此说,因此,“刘家坪”,这一地点是传说中的周老王坟无疑。不用说:庙花塬之西的“冢子塬”就不可能是周老王墓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这第二段话,“(汉)丞相公孙贺墓:在县城东南二十里秋林原,碑石犹存。”这里所说的“秋林原”即是庙花塬、新庄塬这一地区的古代名字,当时属“秋林里”管辖,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南庄乡新庄村和庆城镇的霍家寺一带,当然也包括我的老家“冢子塬”在内。冢子塬距离县城在“二十里”左右,里程符合记载,它在县城东,其方位也符合记载,特别是它在古代属“秋林里”管辖,更符合《民国县志》的记载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可以断定此处的“冢子”就是汉丞相公孙贺之墓无疑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有几个佐证,可以参考证实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是当地村民说: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平田整地前,这里曾经有一个大土包(大墓),周围有很多小土包(小墓),都在那时候推平修了梯田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当地居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沟边修庄时曾经挖出来一个小型青砖砌的墓葬,里面啥东西也没有,是个空的,砖块为汉代烧制的,该墓葬应该是“大冢”的陪葬小墓。</p><p class="ql-block"> 三是距离“冢子塬”南约十里以上,有一个地名叫“霍家寺”,这里居住的霍家人,传说是“霍去病”的后人。大家都知道,公孙贺的妇人卫氏,和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是姐妹关系,也与霍去病的母亲是姐妹关系,这三个女人都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妹,也就是说公孙贺与汉武帝刘彻,以及霍家都是亲戚,庆阳人称为“挑担”,即是挑担,霍家和公孙家就可能会有相互间的关照和合作。霍家在秋林塬上置地买田,公孙家(公孙贺本是庆阳人)也会在秋林塬置地买田,死后葬在自己家田里,这就叫做“叶落归根”。当然这只是我根据一般人情世故做出的推测,暂时没有发现霍家和公孙家在秋林塬置地买田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我的结论是:庆城县南庄乡新庄村高庄自然村一个地名叫“冢子塬”的“冢子”就是:汉丞相公孙贺的家族墓地。(2024年3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