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超的美篇

马晶超

<p class="ql-block">小孩晚上睡觉老出汗,有什么好方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门诊上看到好多小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晚上睡觉容易出汗,这一类的小朋友体质上基本都是偏弱的,脾胃也不好,挑食、不想吃饭,当遇到这一类的小朋友,我们中医上是怎么看待的呢?有没有一个好的方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晚上睡觉出汗,中医有个名称叫“盗汗”,是指睡觉时不自觉的出汗,醒来后自行停止;而醒来后动一下就出汗,出汗比别的小朋友多的叫做“自汗”,不管是盗汗,还是自汗,中医统称为(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盗汗、自汗,书本上常有一个鉴别的说法:即“阴虚盗汗”“气虚自汗”。把盗汗归属于阴虚,自汗由于气虚,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并非所有的证型都是这么分的,临床上很多夜间的盗汗是因为气虚、阳虚引起的,而且不占少数,很少看到阴虚型的体质;也看到很多夜间出汗的小朋友白天出汗也比其他小朋友多,同时存在的,所以在治疗汗证(病)方面,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进行区别,总归于汗出异常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伤寒论》的第201条:“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这一条文是《伤寒论》中是第一次提及盗汗的,脉浮紧提示不仅只有阳明病,还兼夹有太阳病,有表寒证,即太阳阳明合病,“发作有时”意味着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如果正气充足,则人体就可以顺利地把外邪(寒邪)通过汗的形式排出体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这一条文中,存在太阳病、阳明病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外解太阳,内充实阳明(或者说是正气),即一是解表;二是建中(理中、温中也属此类)。​那如果通过舌象、脉象辨证下属于这种人体正气偏虚的情况下又外感引起的出汗,有没有一个常用的方子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很常用的一个方子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即舌质淡苔白不厚腻,脉浮偏弱的这种出汗,无论是白天汗多的自汗还是夜间的盗汗,均可适用。​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夫失精家...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失精家,就是长期丢失精华物质的这么一类群体,精液也好,汗也好,都属于人体津液,源自气血化生,与血同源,汗出过多,气随津脱,最终也会导致气血不足,也就是导致小朋友的体质偏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是一个解表加温中的方子,龙骨牡蛎不管作用于中部还是下部,总归是把阳气从上往下拉了,而这个阳气往下收的方向也就是阳明的方向,阳气往下收了,不管是中焦还是下焦的阳气自然得到充养,也可用温中之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临床上并非只此一类型的盗汗,还有其他的,如湿热、水饮、阴虚引起的等等,如果属于气虚、阳虚的盗汗,舌淡苔白,脉浮偏弱,自可拟用本方进行加减,再根据脉象有多弱的情况,可适当加上一些温中健脾的党参、白术之类,若脉象很沉细的,还可以加上附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都要根据脉象来决定了。​把汗收了之后,善后也是需要做调理的,最终是提高小朋友的体质,这时四君子、六君子汤固护脾胃也是可以派上用场的了,这也只是辨证下的一个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