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国栋先生,安徽安庆人,胡玉美家族后代。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和内燃机专家、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理论的奠基人、中国内燃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国家一级教授、大连市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一批研究生导师和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其父胡远浚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曾与严复、朱光潜、冯友兰等共事,著有《老子通义》和《庄子诠诂》等,1907年,任教于安徽省师范学堂,后应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之邀,出任南京中央文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胡国栋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在安庆模范小学读书,后就读安庆第一初级中学。1930年起,随父到南京,进入南京开办的安徽中学继续深造。1933年,他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师从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潘承孝教授。胡国栋在大学学习期间,在潘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参加工程实践,通过五年刻苦攻读,1937年以优异成绩从北平大学毕业,进入中央机器厂工作。此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机器厂搬迁至昆明。胡国栋在该厂担任主任工程师,与时任工程师李渤仲、孙全柱等同事一道设计,并制造抗战所急需的机器设备,为大后方各工业企业生产军工产品,支援前线。1941年胡国栋与江厚渊主持制造250型马力煤气机及150匹马力柴油机,其质量完全可以和进口产品相媲美。</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胡国栋深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对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制约很大,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到美国考察,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实地工作。1945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美国三家柴油机厂学习和工作,在研究发动机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同时,开始对柴油机燃烧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在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考察后,他回到祖国,到上海市任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公司原动机设计处处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期间,胡国栋与同事们一同保护设备不受国民党残军破坏,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胡国栋于1949年10月14日,受大连大学校长聘请担任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他毅然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条件,携家眷乘小机帆船抵达大连。此时,解放军为发展海军,急需建造兵舰,大连大学增设造船系,胡国栋成为造船系轮机专业的学术和教学带头人。他亲手培养了两届高水平毕业生,其中顾宏中、朱国伟、严济宽、徐敏等后来成为中国内燃机界的著名专家、学者。1952年9月,机械、造船系学生达1100人。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专家撤走,造船厂、造机厂突然没了技术力量支撑,几乎所有制造工作陷入停滞。为了摆脱困境,员工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然而,国内科研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支撑“建设强大海军”,“铺设海上铁路”的国防建设需求。海军司令部决定在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等三所高校再重点建设造船系。1960年3月3日,在屈伯川院长的支持下,胡国栋重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呕心沥血,想尽一切办法开展重建工作。当时,新造船系的硬件设施极度匮乏,然而海军对大连工学院筹建新造船系又极为重视。尽管海军司令部及各大海军基地的海军将领多次强调对大连工学院筹建新造船系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但师资力量极度匮乏,加上人才缺乏,各项工作举步维艰。但以胡国栋为代表的老一辈教授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抱定为“建设强大海军”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p><p class="ql-block">在胡国栋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造船系各个专业重新组建起来,为国家的造船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二次创业,白手起家的新造船系和后来的动力系及船舶系,在国内再次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单位,1961年向海军和造船工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后来,新造船系为我国陆续培养了大批造船工业和动力工业人才,为中国造船工业和动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81年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大连工学院内燃机专业成为国内内燃机专业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之一,胡国栋成为国内首批内燃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他在博士点获批准后,首期招收朱元宪和高希彦两位博士生;第二期招收了张育华、杨立广等八名博士生,为国内内燃机学术界壮举。到1992年,胡国栋共培养了30名博士生。这些博士生在胡教授指导下,参加内燃机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造船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胡国栋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工程、科学和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勤奋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他在国内外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获得了七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9); background-color: rgb(244, 244, 244);">作为安庆人,胡国栋一直情系故乡安庆船用柴油机厂(477厂)柴油机升级换代。1982年6月,胡国栋促成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热动力研究室与安庆477厂签订实验合同,将近似等压油膜雾化燃烧理论应用于6250型柴油机,提高其性能指标。继后三年,胡国栋作为院方专家多次抵达安庆,实地进行油膜雾化燃烧实验,并培训工人,提高柴油机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9); background-color: rgb(244, 244, 244);">胡国栋为了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鞠躬尽瘁,退休后仍在科研一线奋战。1990年,学院领导考虑胡国栋年事已高,力劝他多休息,颐养天年,但胡国栋从来都把工作放在首位,不顾年老体弱,仍全身扑在科研上,争分夺秒,渴望在有生之年为内燃机的发展再作贡献。1992年,他为了测试伞喷油嘴的性能,利用出国开会,顺便到美国纳威司达公司做实验。回国后,每日和助手一道讨论科研。1992年9月8日,胡国栋终因操劳过度,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span></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15日,是胡国栋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大连理工大学为纪念这位功勋教授、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同时在大连理工大学内为胡国栋竖立塑像,缅怀他光辉的一生,激励师生们以他为楷模,继承他不畏险阻的开拓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胡玉美”的后人胡国栋教授题词:“玉成其美,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