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下不老

如稚

<p class="ql-block">  下不老,是安章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到梓溪村办完事回老家,路经大地时(角落地名),突然萌生再到下不老看一看的念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是同村,只有半小时的路程,但很少特意去下不老。</p><p class="ql-block"> 记得首次去,是我念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大概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其时,该地住着一名邻村迁来的、名字叫"世福"的地主。</p><p class="ql-block"> 安章大队部是借用杨氏宗祠办公的,完小也设在这。下队的公社干部、外地來的小学老师也都食宿在此。祖厝占地很广,夏天时,周边杂草丛生,得有人来劈草、锄草,这种事往往就叫地主成份等"四类分子"來做义务工。</p><p class="ql-block"> 当时交通极不发达,传递信息、下达通知就得派人送信、递纸条。我堂兄其时当文书,就派他儿子和我一起來做"送纸条"这件事。干这事是有报酬的,每人0.5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吃罢午饭,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沿村中小路,爬上鍾垠岭,在山中小路翻山跋涉。正值酷暑,不免汗流浹背。</p><p class="ql-block"> 进入村子,一路问道,经过小学分班边上,再走几分钟,就到了世福家。</p><p class="ql-block"> 记得世福是一位70左右岁的老人了,佝偻着背,满脸蒼桑,待人甚是谦恭。</p><p class="ql-block"> 在其厝埕完成交接后,我们即将返程。 世福老人出于好心,告诉我们从其厝后、走后寮(地名)方向会更近、更好走些。我们便听从了。</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孩一路蹦蹦跳跳往回走。当走到赤芥林偏(地名)时,猛然想起此途须经过土堀坑(地名)。两人不经心慌起來。</p><p class="ql-block"> 为啥呢?不久前,村中一名叫"策公"的老人去世,正是葬在土堀坑路的上方。因其是军属,高年级学生全员出动送葬到坟边。所以知道墓葬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两人你抢我夺,都争着走前面。一路步伐飞快,到了岭口格岭,三个台阶拼作一步,完全就是赛跑的速度,飞奔回家。</p> <p class="ql-block">  到了村尾,紧张的心才放下来。其时生产队社员正在水尾林田中拔秧草。"壤叔"看见我们这么快到家,还怀疑我们是否有将纸条送达。吓唬我们道:"若是半途将纸条丟掉,被发现后就知死!"</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今天再到下不老,已经是50多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只有那远处的巍峨群山,依然挺拔,不改青黛。</p><p class="ql-block"> 其实也算不上"物是"。当时的初小分班校舍,改造后成了供奉法主公的场所。改革开放后,世福老人一家迁回原籍定居,木头房子也拆回去了,现在只剩一处沒有遗迹的遗址。现在"38、54、6 1 "全都外出,常在村子居住的老人不足10人,不免让人感到寂寞和荒凉。</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小时候接受的第一次校外任务!</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人生第一次赚到的五毛工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