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玉器馆

顽童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质地坚韧、色泽纯净,凝聚了天地精华,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玉器不同的材质、造型、纹饰,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装饰品和礼神法器为主的玉制品就体现了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敬的宗教情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玉器更多地表现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使玉器成为礼制和道德化身,秦汉社会变革使得礼玉制度进一步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隋唐至明清,玉器逐渐褪去神圣的光晕和礼法的约束而成为俗世珍宝,承载了人们远避灾祸、近取吉祥的美好愿望。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p><p class="ql-block">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宗,馆藏各类古代玉器近9万件,器类丰富,序列完整,品质上乘,既有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玉器,也有王朝时期不同用途的代表器类,而唐、宋、辽、金中古时代的收藏世存稀少,尤为珍贵。本展览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厚的典藏,选取480件套玉器精品,上自远古,下至晚清,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从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展览力求全方位挖掘并阐释古代玉器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意趣和风俗好尚,体现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湛的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与阐释。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够通过展览切身感受中华玉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多元的内在气质、鲜明的时代特征、持久的创新精神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增进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鸟首璜</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一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p><p class="ql-block">鸟首戴冠是神鸟的特征。动物形象作为璜形器两端装饰的形式在凌家滩文化就已出现,商周以后得到了普遍应用。</p> <p class="ql-block">虎头~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一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虎头是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上古神灵的形象大多源于野生动物,而神性表现则与人们对动物习性的认识有关。一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禽兽,如虎、鹰等,形象往往抽象而威猛,凸显环眼与爪牙,崇拜它们往往是出于敬畏,希望获得它们的神力,某些动物还被神化为族人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凤形佩~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一前1900年)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p><p class="ql-block">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很容易引发古人的联想,以为鸟类就是神的使者,从而产生对鸟的崇拜,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发现有鸟的造型与鸟形纹饰。凤鸟具有长长的尾羽,其原型可能源自孔雀或雉鸡。这件凤形佩代表了肖家屋脊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在造型和纹饰风格上与此佩颇为相似,应该也是同时代的玉质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牙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一前2300年)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p><p class="ql-block">璧形器外廓斜出尖齿者称为牙璧。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五牙等形态。牙多为同向,具有旋转的含义,曾被误称为"璇玑",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作为一种佩饰,或许与对灵魂轮转的期待有关。</p> <p class="ql-block">玦形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p><p class="ql-block">龙是一种蛇身兽首的神兽,广泛出现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红山文化的龙出现较早,分为玦形和 C 形两种造型,其形象可能是猪、熊、虎、鹿、马首与内卷蛇身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龙是某种动物的胚胎形象,具有变化和再生的含义。大件玉龙代表神主,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重要法器;小型玉龙可能是巫师随身携带,具有魔力的佩件。</p> <p class="ql-block">鸟纹石磬~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磬是一种由片状钻孔石材悬挂敲击的打击乐器,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宗教祭祀活动。王朝出现之后,磬被用于权贵阶层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国家形象与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斧~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斧的中部浮雕类似青铜器的兽面纹,体现了青铜纹饰对玉器制作产生的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虎~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琥"为"六器"之一,也可能是发兵的信符。</p> <p class="ql-block">①玛瑙釉陶玉串饰</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②玛瑙玉串饰</p><p class="ql-block">玛瑙釉陶玉串饰由大小不同的玛瑙珠、釉陶珠、玉管和玉珠及玉蚕穿缀而成,为手镯类腕饰。虢国墓地内出土多件腕饰,特点是讲究不同组件之间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质之间的搭配与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对比,个体虽小巧,但与玉组佩一样都能达到彰显身份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玛瑙水晶玉组佩~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陕县川出土。</p> <p class="ql-block">夔龙形佩~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形饰年</p><p class="ql-block">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蝶形佩</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谷纹蝶( she )</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骑虎人形佩</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出土</p><p class="ql-block">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通常带有神化与重生方面的特殊意义。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即为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的构图与内涵与其相同,应该具有驭虎飞升成仙的宗教含义。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的一端,是一对具有特殊意义的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嵌玉鹿纹铜带扣</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玉龙穿花带板~明</p> <p class="ql-block">碧玉雕龙镯~清</p> <p class="ql-block">双鱼花卉纹饰</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莲、鱼是深受民间喜爱的吉祥图案,谐音"连年</p><p class="ql-block">有余"。</p> <p class="ql-block">猎犬逐兔~元</p> <p class="ql-block">子冈款"东篱赏菊"牌</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凌霄花饰</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凌霄花是攀援植物,通常寓意慈母之爱,也有志存高远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执莲三童</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鳜鱼</p> <p class="ql-block">青玉龙形佩~战国</p> <p class="ql-block">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辽</p><p class="ql-block">皮囊壶是辽代典型陶瓷器型。壶边缘处装饰戳印的针孔,仿佛用几片皮革缝合而成。壶身两侧贴塑卷曲的龙纹,龙身上下分别刻划升腾云纹,构图简洁明快,神龙仿佛驾云而来。</p> <p class="ql-block">雕龙水晶山子~清</p><p class="ql-block">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p><p class="ql-block">笔架是书案上暂时置笔之具,又称笔床、笔格或笔山。明清宫中御用笔架造型变化多端,人物、拱桥、花枝、动物、福寿灵芝,不拘一格,而笔架材质之丰富精良亦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连环花结霞帔坠</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部,披挂于胸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霞帔坠为霞帔下方垂挂的一颗金或玉的坠子,以使霞帔平展于胸腹之前,起到配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青玉亚字形龙穿花饰件~元</p> <p class="ql-block">花枝鹦鹉纹佩</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云雁佩</p> <p class="ql-block">婴戏图饰</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执莲童子的造型与佛教有一定渊源。佛教认为笃信佛法的人,在寿终时可从莲花中化生为童子出世。唐代以后,这种说法逐渐在民间演变成为"弄化生"的习俗,即在七夕这一天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作为祈愿生子的吉祥物,称作"摩喉罗"或"磨喝乐"。</p> <p class="ql-block">抚鹿童子</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笑狮罗汉</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羲之爱鹅</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伏虎罗汉</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骑凤仙女</p> <p class="ql-block">骑鹅童子</p> <p class="ql-block">琥珀寿星</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麻姑献寿</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代代封候</p> <p class="ql-block">螃蟹</p> <p class="ql-block">母子熊</p> <p class="ql-block">青玉回纹雕龙双螭耳杯~元</p> <p class="ql-block">青玉雕屏式壁瓶~清</p> <p class="ql-block">青玉雕寿字佩</p> <p class="ql-block">青玉雕喜字佩</p> <p class="ql-block">青玉寿字佩~明</p> <p class="ql-block">青玉雕福字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