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九日,租车自驾由海口市出发,清晨大雾弥漫,途中阴雨绵绵,午后风和日丽,天公作美,游览了位于海南省西部的儋州东坡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明代(1549年)更为现名。历代重修,现在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2012年儋州市政府投资整修的面积约25040平方米的国家4A级景点,海南重要的人文旅游胜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p><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内古木幽茂,群芳竞秀。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p><p class="ql-block">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p><p class="ql-block">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p><p class="ql-block"> 清代(还有一种说法为明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幅图画,生动形象。载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p><p class="ql-block"> 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p><p class="ql-block"> 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鸣雪因缘”。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p><p class="ql-block">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一生先后三次遭贬。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第二次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最后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轼苏东坡。苏轼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苏公祠是东坡前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东坡书院则是苏轼被贬儋州后的居住地。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心里不服,写了一首诗讥讽朝廷,结果再次被发配至海南岛昌化(今儋州中和镇)。在来海南的途中苏轼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诗的最后两句是:“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可见,苏轼当时到海南是抱着“生还无期”的心情的。这从他写给朋友王敏仲的信也能看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之望,贻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想想也是,让一个年已六十二岁的老人面对一个潮湿蒸郁,暗无天日,蛇蝎横行,人烟稀少之地,那该是何等的凄惨与悲凉?苏轼到达后昌化军使张中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苏轼及幼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住在昌化官舍,遂谴使渡海,逐出官舍(苏轼当时是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的)。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从此苏轼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的悲惨生活。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轼在海南才能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年苏轼居儋耳,当地民众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苏轼对海南风俗习惯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对被贬地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苏轼在儋州,常接近劳苦大众,颇受爱戴。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乡话——四川官话。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省内少数年长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苏轼居儋州时对当地人的迷信,民族关系,生产劳动习俗等都曾做过积极的影响。通过他的倡导,身体力行而改变了当地人的陋习。苏轼居儋州时,海井冈山恶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医药的知识,通常是通过迷信活动来治病。为改变当地人的这种陋习,苏轼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苏轼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戮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苏轼的这首《和劝农》诗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苏轼在海南,所进行的移风易俗活动,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史书指出苏轼后“十余年文学彬彬,木异由浙“科目自隋莫胜于进士,琼在四榜连破天荒”自昔,邵学之制,则始于庆历,详于谆熙有自来矣。人物之盛,有宋时有杨誉苏门者焉,有声驰甲科者焉,亦有文坛乡帮者焉。”后人评价苏文忠公之谛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苏轼作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标琼海之先声”的启迪诱发的重大贡献,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庚辰(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苏轼在这个被称为是“中国的西伯利亚”的蛮荒艰苦之地生活了三年之久后渡海离开了海南岛。走时写下了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诗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仅如此,苏轼在离开海南一年后回到镇江游金山寺时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书写自己一生的贬谪生涯,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充分地说明了苏轼对三年海南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天才,一个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乐观豁达的哲人,一个悲天悯人的为政者,被一贬再贬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琼州。东坡书院就是苏东坡谪居海南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慕名而来,在这里留下很多诗词碑文,表达对这位震古烁今东坡先生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一千年前,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苏过流落到了儋州,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开荒种地、建屋养猪、讲学授业,作诗吟文,从此海南开启了进士及第的先河,海南是何等幸运啊。</p><p class="ql-block">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最后远谪海南,万里投荒,历尽艰辛,就他个人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开馆授徒,教化各族人才,传播中原文明,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苏东坡一身素衣缓缓走来儋州,三年后又一身素衣缓缓离开儋州,身后留下的诗书礼乐、文教农桑对海南影响深远,真是:“东坡不幸海南幸”!</p> <p class="ql-block"> 去年十一月十五日来到海南过候鸟生活,先后参观游览了不少海南的风景名胜与古迹,有的是以前去过(走马观花)这次又二次深入探究,但东坡书院还是第一次,游览名人故居、文化遗迹这些地方,最是能让人平心静气。我去过海南的不少景点,然而从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像东坡书院一样让人难以忘怀,它自然是没有山长,没有水阔,没有气势恢宏,没有金碧辉煌。但它却是那样深邃、沉静、引人入胜,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 东坡书院从正门进入,穿过载酒堂,依次游览完东、西两院后,觉得整个东坡书院掩映在层层的树荫之下,宁静、安详。苏东坡在公元1097年7月——1110年6月间曾谪居于此,宋绍圣四年(1097年),他被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即儋州)安置。那时他已六十余岁。正可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在孤岛的流放时间虽然短暂,却给海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故受琼岛后人的敬重与爱戴。《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漫步前去,看见有人在此读书写字,但当地政府正好举行一个不知是什么的活动,鼓乐齐鸣,有学生及官员参加,我饶道先进了大殿,乘着未关门前买了一本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与书法备用的器件后接着转悠。记得东坡有诗《迁居之夕闻邻居儿诵书欣然而作》便是记叙他与儋州孩子读书的情景:“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酌。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红尘里的纷纷扰扰让人麻木而心灰意冷,一生呆在书院里读书也挺不错。只是尘世间的繁华又如何舍去,还是当做一个梦想存在心里吧。行的远了,书声渐杳,仿佛南柯一梦。</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在书院里漫游许久,特别是读了他写的《苏东坡传》后,感觉也是如此。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在海南长达三年的谪居生活一笔带过,没有详细的描述,恳请读者朋友们帮我解开这个谜底。</p><p class="ql-block"> 带着一种朝圣而归的心情在余晖里离开了东坡书院,我踏着东坡的脚步追随而来,在静默的黄昏离去,身后似乎是他的眼眸,越过千年,不曾合闭。</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在网上找的一些东坡书院图片与自己在游览时随机拍照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租用过的车辆,拍照做个留念。</p> <p class="ql-block">笔者游览东坡书院时拍照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