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寺传说故事(七)

益西多杰

<p class="ql-block">海莲寺传说故事(七)</p><p class="ql-block">杜正伦治水修潏河</p><p class="ql-block">唐初,潏河由于年久失修,神禾塬垮塌下的泥土,加之洪水泛滥等原因,河床淤积抬升,水流不畅,在海莲寺东段经常冲破堤堰,危协下游长安城的安全。海莲寺主持代民写状子上报,京兆尹上奏朝庭,唐高宗李治命令丞相杜正伦处理水患。杜正仑给京兆府拔了银两,命令当年秋冬征集民夫加固加溃坝,以保河水归道。谁知第二年夏秋之季,连日阴雨,河水又冲破河堤,直接淹没了下游村庄,水头直接冲进杜城村城门。高宗皇帝大怒,责备丞相杜正伦治水不力。</p><p class="ql-block">杜正伦惊恐万状,亲自沿潏河考察,住在海莲洞(那时候还叫海龙洞)。</p><p class="ql-block">一天夜里,他梦到龙王对他说:“你治水亲躬,可有良策?"</p><p class="ql-block">"在下愚昧,尚无妙法!"</p><p class="ql-block">"你当学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只有让泬水归位,潏河疏浚淤泥,水流快泄,才能一劳永逸!"</p><p class="ql-block">这番话犹如天空闪电惊雷,让梦中的杜正伦猛然惊醒。他睁眼看时,窑洞外月光如水,四周寂寞,连声昆虫鸣叫声也没有。披上衣裳,杜正伦走到院中月光下,巡视四周,向着神龙洞拜了三拜,口中言道:"感谢神龙点拔!”</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正伦是三朝老臣,饱学之士,他回想到潏河本是人工河,秦汉时人工挖掘而成,当时是为了引樊川泬水给昆明池补充水源,因掘字难听,又要区别于泬水,才创了个"潏"字,古音读"余"实则为"掘"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创,天下唯此一个字同音不同的河流名称。</p><p class="ql-block">想到这里,杜正伦脑洞大开,他兴奋地想着前几天巡河情形,心里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p><p class="ql-block">天刚亮,他唤起随从官员,又沿河去巡看,走到一个叫杜固的小村庄,这里原本是樊川泬水古河道,修潏河改为西流水后,韦曲杜氏豪门围堰填成平地,成为一个小园林,因怕水患,取名杜固,意为基业永固的意思。杜丞相站在此处,命令随行河工,放尺测量,形成治水方案。方案有三个步骤,一是开打挖杜固,建两个分水闸,利用泬水故道,洪水时控制水量,二是疏理潏河河道,加快水流下泄,三是加固河堤围堰。</p><p class="ql-block">如此三招,的确是高明之举。但是,遭到了当时杜氏豪门的反对,认为破坏了他家的风水,官司打到高宗李治那里,李治和武则天商议,武则天那时刚从感业寺回到皇宫,成为皇后,为了显示其才能,表示支持杜正伦的想法,同时又加了几句:“利用泬水古道,可以做为漕运,为长安运来南山的木炭,又可以给长安城城河供水。"李治大喜,颁旨命令:“按武皇后和杜丞相思路去办,任何人不得阻拦!"</p><p class="ql-block">从此,唐代长安城第一条漕运河修成,这就是著名的"皂河"。泬水漕运和潏河分水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官方管水的机构"叫水寨,潏河和滈河在香积寺附近的周家庄汇流成洨河,洨河上,快到沣河入口处,还有一个水寨,这都是当年分水管理机构的所在。</p><p class="ql-block">潏河水患治好了,杜正伦也因此得罪了“长安韦杜,去天尺五"的豪门杜氏,在以后屡遭抵毁,官运不顺。</p><p class="ql-block">本故事源自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以下资料来自《新唐书杜正伦传》</p><p class="ql-block">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被授为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后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显庆二年(657年),杜正伦兼任度支尚书,又升任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进封襄阳县公。他与刘祥道曾上疏唐高宗,认为入流品官过多,乃是为政弊端。高宗便让杜正伦与刘祥道一同负责精简品官,但因阻力过大,最终无果而终。显庆三年(658年),中书令李义府因与杜正伦不睦,诬告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结党营私。唐高宗遂将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史,并削去他的封邑。不久,杜正伦病死于贬所。杜正伦著有文集十卷、《春坊要录》四卷、《百行章》一卷;《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二首;《全唐文》收录有其表疏三篇;《唐文拾遗》则补录铭文一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