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江南园林一申园

方晴

前几年,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建造了一座新的江南园林---申园,一个敢以上海市市名所命名的园林,号称可以媲美豫园,引起一游的兴趣,但开园不久,因疫情原因,又关闭了一段时间,也就耽搁了下来。今春暖花开,正好一游。<br><br> 世博文化公园在浦东黄浦江南岸,卢浦大桥桥堍下,曾经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现建成了上海市内最大的绿地公园,既延续了世博精神,也完善了生态系统,在寸金寸土的上海市区,为市民留下了一块宝贵的绿地。 申园是世博文化公园的园中之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豫园的2倍。园林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设计师精心打造了园中八景:“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烟雨蓬莱、秋江落照、荷风鱼乐”。 走过涉趣桥,从南门入园,穿门而入,迎面是一座山形庭园屏风“杜鹃坡”,屏风是江南园林特有的构图手法,也称为障景。杜鹃坡因坡上种植了各色的杜鹃花,而被誉为园中八景之一的“醉红映霞”。 过了“杜鹃坡”,玉兰馆映入眼帘,玉兰馆是申园最大的庭馆,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玉兰庭,方正雅致,植玉兰、桂花,有“玉堂春富贵”之意;第二进院落是梅石庭,以粉墙为纸,以梅、石为墨,梅花满树知春早,构成优美的“有心画,无字诗”,含“玉堂春满”之景。 位于玉兰馆门前,水岸边以古柯、石矶和湖面景观为主。参天古木尽显宅院的历史感,石矶码头暗含了传统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的生活模式。周围水面开阔,傍晚时分,云霞倒映水面,增添一重晚度的文化景观,是“古柯晚渡”之景。 位于玉兰馆建筑第二进院落之后是“清音馆”,清音馆与牡丹庭共同组成了申园八景中的“曲韵天香”。以戏曲表演和牡丹观赏为特色,清音馆为邻水水榭,兼具休息和观演两重功能,每当有表演时,水殿风来,余音绕梁。对岸为牡丹亭,以牡丹为特色,台地错落,制高点设一亭,名为“露香亭”,周围环以曲廊,极具古典画意。 走过玉兰馆东侧一道圆形拱门,便来到莲池畔的水榭中,屋檐下悬有“松石泉流”的匾额。透过水榭,可见“松石泉流”之景,一水之隔的太湖石假山上瀑布飞泉,水声潺潺,莲池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四周松竹围绕,各色花朵交相辉映,与游人构成一幅山水画。 与松石泉流一水之隔,莲池畔建有邀月堂。邀月堂巧借莲池之水,临水而建,使得园景水景相映成辉,平添了一分柔媚。立于堂前,或观赏假山瀑布,或凝视清澈池水,眼中所见,远近高低,各有丰姿。 过去一点为松石园,园中太湖石假山山体嶙峋,石洞曲折;假山上佳木葱茏,石磴穿云。 位于园林西侧丹枫湖一带,整体自然飘逸,可谓“烟雨蓬莱”。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湖上有三岛,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代表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三座仙岛,今天不见神仙,只见二只黑天鹅湖中好不自由自在。湖边楼名“烟雨楼”是对江南地域特色风景“杏花春雨”的写照,依山傍水,登高远望,湖畔秋叶风景尽收眼底。 申园北山是园林的最高点,这里有逶迤横陈的山体,茂密的变色林木。山巅建有重檐六角的“一览亭”,在这里既可一览园外繁华的都市,也可一览园内美丽的风光。据说,秋季日落时分,最宜亭内赏景,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申园八景中的“秋江落照”。 “荷风鱼乐”之景位于申园的西入口处,它主要由五曲桥、月洞门、藕香榭、南湖“映云霞”组成。每到夏天,五曲桥边及藕香榭旁长满了荷花,映云霞的水中游鱼嬉戏,水面上荷叶甜甜荷花飘香,游人至此如行画中。 <p class="ql-block">本来准备游玩个半天,谁知一个多小时竟已到了西门,服务员告知出去不能进来了,想想花的十元钱的门票(还是照顾65岁老人享受的,这方面上海真不如浙江),再转回去细看一遍了。</p> 漫步申园,感觉设计和建造者通过构建复层山水,营建多重庭园,使空间相融,景色互借,移步换景,传承了传统园林情景交融手法,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尽显古建筑之美,让人瞬间感觉从大都市回归到古朴典雅的江南之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在申园得到完美的演绎。 不过与豫园相比,总觉得缺了一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好在游客少,又是在这么大的世博文化公园之内,却也是假日的好去处。 <div>资料选自网络和园内介绍</div> 202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