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终于合上这本书时,我才理解了吴晓波的这句话: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了解当前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第一次遇到这本书是怎样的机缘,当时只惊讶于两千多年前的经济大师管仲无师自通的经济才能,其“寓税于价”“盐铁专营”“鼓励消费”“以商止战”“投资刺激经济”等思想仍影响至今的中国,堪称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当然也对商鞅、桑弘羊、王安石等著名的经济改革家有了与教科书不同的认识。然而这次,我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近100年的经济变革上。</p><p class="ql-block"> 公元11至12世纪,自信满满的东方帝国逐渐走向了“高度中央集权”和“闭关锁国”,“世界时间”的钟摆开始从东向西摆动。“鸦片战争”惊醒了“东方睡狮”,中国已变得积贫积弱,完全抵挡不了列强的武力入侵和经济入侵,中国人开始探索强国之路。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制度的改革不能脱离政治制度的支持,颠覆性革命已成必然之势。北洋政府大自由、大混乱的经济实验、国民党政府的“统制经济”虽然都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复苏,但终未复兴中国。</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上海经济保卫战的成功,成为了新中国经济改革的蓝本。在苏联的支持下,我国进入了一个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并逐渐消灭了私营经济,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然而“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国力严重消耗。“文化大革命”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彻底瘫痪。</p><p class="ql-block">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中央所料未及的农民工业化运动拉开了这场改革的序幕,“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成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中央政府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冒险支持、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民间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传统制造业从美欧、日本等国向新兴国家转移,中国敏锐而“凑巧”地抓住了这个时间窗口,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劳动力、土地、税收、环境成本等优势完成了一次后发性增长。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民营经济得到鼓励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中央财政赤字、权威旁落。</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十多年的复苏式成长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周期性波动,物价出现失控式上涨。1988年的物价改革失败,是自197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它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90年代之后,在朱镕基主持下的经济制度改革,集权主义再度归来。1994年朱镕基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启动金融银行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市场萧条,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加之1275万国企下岗工人、长江流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国出现了自1988年以来的又一次大萧条。朱镕基启动城市化建设,开放贸易进出口自主权,放开房地产市场。这三大经济政策分别着力于投资、出口和内需,构成拉动经济复苏的三驾马车,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在遍地哀鸿的1998年,中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否极泰来”。</p><p class="ql-block"> 朱镕基在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精彩表现,让他成为二十世纪末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家和经济治理大师。在之后的2001年,他又通过艰难谈判,率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创造了连续12年没有通胀、人均GDP增长率9%的经济奇迹,堪称当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也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以后国民财富集聚最多的大国崛起年代,经济总量相序超过法、英、德,越居世界第三。</p><p class="ql-block"> 读到此处我早已心惊胆战,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应对稍有不慎,就会改变中国的经济走向。一次次的化险为夷,这绝不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中国经济如一条带着中国特色烙印的河流自远古而来,曲折绵延,有波涛汹涌、有暗潮涌动,也有几近干涸断流的时候。如今,它终于恢复了蓬勃生机,搭载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2008年秋,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外贸产业下滑严重,国内经济也出现衰退和萧条迹象,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黄金期。中央政府于年底果断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中国经济在年后率先“V型见底反弹”。在这轮投资热中,因垄断的生成、国家信贷的支持,国有企业集群的效益出现全面复苏,国有资本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而民企再次成为“旁观者”和下游承接商。</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有资本的两次大规模挺进中,中央政府两次颁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2012年3月温家宝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由此可以观察到我国经济治理的经典型困境:国有企业被认定为中央集权和政权稳定的经济基础、政治保证,而民营企业则承担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岗位的职责。而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依赖决策层的合理调配。</p><p class="ql-block"> 最后,作者对当前(2013年)经济存在问题做了分析,通过四个主题,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两个永恒的主体:分权与分富;三个特殊的战场:国有经济、土地、金融业;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经济进行了深入思考。让我意犹未尽的是,我无法看到吴晓波眼中最近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本书完稿于2013年7月,2016年出版发行)。我没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经济学家的眼睛,只能寄期望于未来。我想,那本书应该已存在于作者的脑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