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城之恋—老巷秀南街篇

金国钧

2010年04月11日新民晚报报道本市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昨天实质性启动。 从那时候起,我每年就会去这片区域看看。 走的最多的要算<font color="#ed2308">秀南街</font>了。漫步如今改造建设中还略显破旧冷清的老街,触摸她历史文化,充实自己有限的退休生活。 秀南街,因桥得名。她东起<font color="#ed2308">秀南桥</font>西堍,西至大仓桥南堍。是居民东西通行要道,古时达官士绅多在此购屋筑园、置宅聚居,因此多名宅大院。 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秀南街长约<font color="#ed2308">700米</font>,有<font color="#ed2308">58</font>处区级文物保护点。 这条半小时就能走完的老街,是明清松江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font color="#ed2308">横街</font>北端街景。横街,秀南街支弄,曾名横泾街。南起横泾桥,北至秀南桥西堍。长约300米,宽约2米,砖砌街面。<br> 横街65号谢宅。 横街南端是<font color="#ed2308">秀溪禅院三十三观音堂</font>,原名秀溪道院,又称观世音堂,俗称秀溪庵。建于明崇祯年间,2007年区政府拨款修缮秀溪道院,供奉三十三观音像,即“三十三观音堂”。 秀南街13号<font color="#ed2308">许威宅</font>许威是清代知名书画家、篆刻家,官至浙江归安县知县,是秀南街上的大户人家,还曾购得明代名园“因而园”,后更名为“颐园”。 许氏有五房,在秀南街南侧广置房产,东起横街西至陈家弄,颐园也曾易手许氏,现在上海市第四福利院的部分建筑,也是属于许威家族的。 许威宅后更名为“颐园”,民国年间转售给<font color="#ed2308">高君藩</font>。高君藩是近代藏砚名家,其孙<font color="#ed2308">高锟</font>还是华裔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秀南街56号为<font color="#ed2308">蒋氏宅</font>,建构精心、施工考究,蒋氏宅的主人是<font color="#ed2308">蒋秉仁</font>,其在民国时期曾担任邮政局长。 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作为美籍华裔企业家,蒋秉仁之子<font color="#ed2308">蒋一成</font>先生,为了让正处金融危机的美国可以将美国馆在上海如期落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后,蒋一成还携家人来到松江,瞻仰了先父故居。 <font color="#ed2308">沈氏二宅、沈氏小姐</font>楼占地面积121.8平方米。沈氏二宅是上世纪30年代盖的,当时这楼里还常举办些聚会,又热闹又时髦。<br> 小姐楼沈氏小姐楼位于秀南街70号,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为街对面沈氏二宅兄弟的妹妹所居。<br><br> <font color="#ed2308">  陈家弄</font>北端街景。北起秀南街,南通松汇西路。长约110米,呈喇叭型。旧时因陈姓居此,故名。 陈家弄<font color="#ed2308">杜氏宗祠</font><font color="#333333">的大门</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333333">位于陈家弄口</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秀南街23号<font color="#ed2308">雷瑨宅</font>。据记载,民国十五年的中秋节,松江雷家大宅院内,长子雷君曜(学者士绅)与曾出过洋、当过二品大员的族兄雷补同在客厅商议为老母亲办八十岁寿辰之事。 后来按雷母提议,在雷老太太寿诞之期,在西渡口建桥以方便两岸行人学童。大家为了欢庆丰收和表示对雷老太太敬仰,题名此桥为“<font color="#ed2308">年丰人寿桥</font>”,也有人简称为“人寿桥”。 还有 76 号<font color="#ed2308">褚氏宅</font>的后人褚同庆,默默耕耘于松江一中,任凭社会风浪汹涌,在教书之余还孜孜不倦辛勤创作《〈水浒〉新传》,弃祖宅于不问,成为松江文化名人。 雷瑨宅旁边的秀南街21号,是杜氏宗祠后楼。杜氏是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font color="#ed2308">松江著名氏族</font>,聚居于松江秀野桥以西至大仓桥一带,其居宅被列为松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共计<font color="#ed2308">12</font>处。 杜氏<font color="#ed2308">宗祠建筑群保存完好</font>,是因为当时里面进驻的是街道工厂、里弄生产加工组。如果是居民居住,损毁的程度就大了。 杜氏宗祠的仪门东西朝向,为民国式样。祠堂在仪门东北,为清代中期建筑。祠堂面南,五开间九架梁,宽敞高大,南檐设卷棚顶鹤胫轩和廊轩双重轩。 <font color="#ed2308">杜氏在仓城有多处房产</font>,位于秀南街6号、秀南街42号、秀南街111、116号宅、秀南街21号杜氏宗祠后楼、陈家弄1号的杜氏宗祠以及中山西路264、266号的杜氏雕花楼,都是杜氏家族的房产。 秀南街6号杜氏宅。据松江府县旧志记载,晚清至民国,<font color="#ed2308">杜氏称望族者主要有两支</font>。 6号杜氏宅东面侧墙。<font color="#ed2308">一支史志上明确记载为明代尚书杜士全后裔</font>。 111、116号杜宅。<font color="#ed2308">另一支则为清代同治进士杜锡熊后裔</font>。 南楼坐南面北,北廊、步柱间设扶梯;北楼坐北面南,庑殿顶。 秀南街111、116号现存、北两楼。 两楼隔秀南街相对而建,两楼屋檐距离仅0.8米。 建筑的北面,沿市河风貌。 秀南街的文物保护点<font color="#ed2308">杜氏宅建筑面积409.8平方米,占地221.8平方米</font>,修缮工程于2008年12月1日开工,翌年6月底完工后,马上开放使用。<br><br> 秀南街杜氏宅于修缮后举办的画展和摄影作品展。<br> 从秀南街102号往西一段,似乎已初步修缮。墙上的铆钉似曾相识;叫<font color="#ed2308">拔钉</font>或<font color="#ed2308">铁锔子</font>,拉结墙体的用的,现今只有在保存下来的老街或古城才能相见。 104、106、108号均为沈氏三宅。原宅主沈氏为地主,已随国军赴台,当年其妻妾子女分庭立户于秀南街。面南,北临市河,由三轴线组成,各三开间门面。 虽说修旧如旧,有模有样,但也是闭门谢客。此宅建于清末民初,为沈氏原配所居。 只能将手机镜头塞进小小窗棂的格子,隔着玻璃“窥视”花钱修复的优秀古建筑。 秀南街104号为沈氏二太太住宅,存门厅、前楼、后楼、平房杂屋。 这里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幢“文物保护点”民宅。这些造于清末民初的房屋已被水泥封门封窗,砌得严严实实。 秀南街84号,是<font color="#ed2308">刘氏兄弟</font>的住宅。遗憾目前着实无法“窥视”内部建筑。 据说他们感情很好,顶上老虎窗都是对称着做的。他们屋顶相连,表示永远都是一家人,不分家。 <font color="#ed2308">姚宅</font>,同样封严。但还能拍到住宅外貌。二楼的格子窗估计是被租户换掉的。 90号民居建于清末。拥有着三进二庭四厢的格局。 大部分建筑已列入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当然也要理解现在封门封窗是为了安全考虑,防止房屋损坏。 这些被评为文物保护点的房屋具有“法定身份”,将原地保护,不会拆除。 估计修缮方案正在制定中,还未出炉,但有关部门保证“<font color="#ed2308">修旧如旧</font>”。 老城“修旧如旧”非一日之功。一旦实现,或多或少会失去原有的古韵。 我之所以经常去看看,就是想称现在秀南街东部还有原来的样子。就像很多还旧者所言:看一眼就少一眼了。 应为虽然封门封窗好似空城,行走其中,却足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忆。 尽管恋旧,心情复杂;我还是对秀南街未来充满了信心,等待她进一步的“修旧如旧”、等待她的“日新月异”!<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