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工程兵文工团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湘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5月,我入伍来到北京军委工程兵大院。在工程兵大院当兵的那些年代里,亲眼目睹了工程兵文工团辉煌鼎盛的时期。而且又亲历了工程兵文工团被宣布撤销解散、落下历史大幕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文工团,前身为烽火文工团,成立于1962年。文工团下设创作组、歌剧队、话剧队、舞蹈队、曲艺队、乐队、舞美队。全团人员三百余人,机构设置为正团级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朱仲一,任工程兵文化部付部长兼文工团团长,抗战时期在延安是一名八路军老文艺工作者。六七十年代,工程兵文工团曾有着辉煌的历史,曾参演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并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为工程兵各部队巡回演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电影《地道战》,就出自工程兵文工团。《地道战》电影成为不朽的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剧本的策划主创和影片中的人物饰演者,皆出自于工程兵领导和文工团的演职人员。另有《地雷战》、《破袭战》、《小花》均出自工程兵创作人员之手。电影《雷锋》的室内剧,就是在工程兵大院搭设的帐篷里拍摄的。70年代以来,文工团曾两次出国演出,并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广西前线慰问自卫还击战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在全军第4次文艺汇演中,舞蹈《雪山上的好门吧》、《奶酒献给毛主席》、组歌《四渡赤水》、《韶山春茶》受到总政文化部奖励。话剧《滚滚的黄河》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奖。以及多项舞蹈、音乐、曲艺节目荣获国家、军内奖励。尤其是舞蹈《韶山春茶》,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成影片献给全国的广大观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兵文工团本着面向基层、服务部队的宗旨,担负着为工程兵各部队慰问演出、培养文艺骨干的任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各部队巡回演出,其中下工程兵53师、54师演出的次数最多。因为这两个部队长期驻扎在祖国的西部大山和高原地带,担负着绝密的国防施工任务,基本上与外界隔绝。而工程兵的51师、52师、维护总队、二工区和科研院校等都在平原地带,各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一点。工程兵司令员谭善和在一次会仪上,谈到工程兵文工团时曾经这样说道;“奋战在西北风雪高原上的广大工程兵战士,常年生活在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里。文工团去了以后,给部队带来了好的文艺节目,活跃了部队的气氛,丰富了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文工团深入工程兵各部队,为广大工程兵指战员带去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为活跃工程兵战士们的文艺生活,为各部队培养业余的文艺宣传骨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文工团于1982年10月被撤销建制,但是,哪些承载着文工团团员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文工团那些辉煌灿烂、绚丽斑斓的艺术形象,至今依然铭刻在广大老一代工程兵战士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工程兵招待所,在机关大院的东南侧,和文工团是邻居。我们平时去礼堂、服务社、甲院门诊部、南菜园家属区等,文工团舞蹈队的练功厅、办公楼是必经之路。舞蹈队的练功厅紧挨着招待所,在招待所院内,每天就可通过舞蹈队练功厅,看到舞蹈队的队员们练舞的身影,和听到他们练功的舞步声响。尤其是舞蹈队的女兵们,她们个个貌美如花、身姿美丽,在大院里成为一道靓丽的军花风景。舞蹈队的朱莉英、龙丽玲,她们俩的青春倩影,甚至被永定路照相馆放在相馆的橱窗里对外展示。而就在照相馆的周围不远,还有空军歌舞团和铁道兵文工团。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但却没见有他们文工团人员的影像展示。龙丽玲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牧马人》、《等》、《蓝鲸紧急行动》、《神丐》等多部影片里扮演角色。舞蹈队队员有黄明德、王富贵、张继强、姚鹤鸣、江明、李文秀、梅玲、姚玲、王红、扬琦、张卫东、刘强、谭莲英、刘强、吴南萍、童根生、江海波、刘建力、王文娟等30余人。舞蹈队的《跟着毛委员当工兵》、《韶山春茶》、《埋雷》、《边疆小哨兵》、《草原人民热爱毛主席》等舞蹈节目都是文工团的得力之作。舞蹈队的专业水平在全军都很有名气,1980年5月,原福州军区文工团舞蹈队,曾专门派十多人来工程兵文工团舞蹈队学习取经好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文工团,不得不提起话剧队的队队长朱龙广。朱龙广在许多影视剧中饰有重要角色。其中电影《地道战》中饰演的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朱龙广还在电影《青松岭》中饰演拦惊马的退伍军人方纪云,和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的如来佛等。话剧队的老演员刘秀杰分别在电影《12次列车》里面饰演女列车长,和电影《地道战》中饰演女民兵队长。1979年时,在庆祝国庆30周年时,文工团话剧队排演了一部纪念周总理的话剧《滚滚的黄河》,话剧队的全部演员都在剧中饰有角色。文工团分别从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请来了导演王三友,和海军话剧团饰演周总理的演员石静,他们都住在招待所里。文工团的副团长王勇,编剧张宏声 ,队长朱龙广等许多话剧队的人员,经常出入于招待所。话剧队的张晓英还身兼文工团的报幕员,由于她常同文工团的人一道来招待所办事,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有一次文工团从电影发行部门搞来了一部外国影片,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因没有票,站在一边徘徊。被张晓英发现后,她老远呼喊着我们,然后她跟门口站岗警卫说通,警卫便让我们进了礼堂。话剧队的副队长胡子和,曾在《地道战》中饰演牛娃。话剧队的其他队员有;程秉安、温建丽、张晓英、刘淑琴、宋照奎、苏向东、王艳梅、张文学、陈晓光、侯金芳、段瑞英、李晓圆、李晓晨、杨瑞江、田歌、李维珍、廖小平、辛志祥等。田歌是北京人,是从52师文艺宣传队调入文工团的,她曾经在电影《牧马人》中饰演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 歌剧队有李景春、罗乐、左奇伟、古丽、张祚成、孙伟纯、宋艾丽、穆祥林、江姗、袭伟、波音图、范光辉、党同义、王青海、付小宗、安天才等。李景春是一名朝鲜族歌手,她唱歌擅长音。她音色圆浑厚、歌声悠扬奔放,是舞台上的台柱子。在那个年代里,李景春是也很有名的歌星。她演唱的歌曲有 《春风啊春风》、《脱粒机飞快地转》、《金达莱向着周总理开》、《情深意长》和朝鲜电影歌曲《果园之歌》、《卖花姑娘》等。朝鲜族天生擅长文艺,文工团里有好几位朝鲜族。歌剧队还有左奇伟演唱的歌曲《彩云飘》、《谁能比的上咱》、《我的家乡沂蒙山》。罗乐演唱的歌曲《师长领队上高山》、《巴山顶上唱新歌》。古丽演唱的歌曲《大好春光党带来》、袭伟演唱的歌曲《我爱梅园的梅》、《红梅赞》。宋艾丽、穆祥林演唱的歌曲《歌唱人民的工程兵》、《美好的时光》。江姗、付小宗演唱的歌曲《慰问小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左奇伟本是一名豫剧演员,来自于河南豫剧院三团。我刚入伍来到工程兵招待所时,就碰上河南豫剧院常香玉率团来京汇报演出。当时豫剧团的人就住在工程兵招待所里,其中就有左奇伟。因为是河南老乡,临走时左奇伟还特地送我一枚故宫纪念章作以留念。左奇伟调到工程兵文工团以后,常请我看她演唱的节目。歌剧队里还相传有一件事,据说李谷一、李双江早些时候曾经报考过工程兵文工团,不知是什么原因居然都没有被录取。也可能当时他们的演唱风格和嗓音不被文工团的领导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文工团的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乐队有着实力雄厚的管弦乐、民乐演奏队伍。各种器乐演奏乐手约60余人。仅小提琴就有16人,大提琴手6人。乐队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幻想曲《再见吧妈妈》荣获总政文化部奖励。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全军第4届文艺汇演中,乐队的小提琴齐奏《柯尔克孜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和上海姑娘白美音的独奏《潜海姑娘》获得奖励。青年小提琴表演者王雪松,来自于沈阳音乐学院,她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庆丰收》等多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奏。乐队的桑叶松、是乐坛很有名的队乐指挥。教导员穆刚民和歌剧队的周节音夫妇,是我在大院当兵时接触比较频繁的人。尤其是每年的春节期间,穆刚民教导员都要邀请我去他们家里过年包饺子。有一次在他们家,我问穆刚民文工团要不要唱河南戏的,穆刚民笑着着直摇头说;“唱戏的不要。”未了又添加一句;“但常香玉我们要”。说完我们哈哈大笑。文工团解散后,穆刚民去了武警文工团,周节音来自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文工团解散后被调到总政军乐团。前些年去北京,还去过他们家几次。乐队的大贝斯演奏手姜西坤,是河南许昌人,来文工团之前在河南平顶山矿工文工团。由于是老乡,我们相处的非常友好。文工团解散后姜西昆先去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后又转业中国歌舞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的舞美队队长滑进法,曾经在《地道战》中 饰演日本小队长。滑进法是河南遂平县人,是我最早认识的文工团人员。那是我刚入伍来到工程兵大院时,一天上午,滑进发来招待所看望河南豫剧团的人时,他很可能听豫剧团的人说我是河南人了。因此他特地走到我的值班桌子前,用一口地道的河南乡音同我握手问候。说他是文工团的,要我有时间可以找他谈谈去。当兵远离家乡,能够在这里听到这耳熟的乡音,不觉使我倍感亲切。文工团解散后,他还特地告诉我说,他就要转业到河南体委了,到时可以找他去。遗憾的是,最终我也没能去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曲艺队有杨奇志、高明远、刘滨、高洪顺、张金华、孙常文等。杨奇志和张金华两人的相声节目也是有滋有味的。那个年代,看电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中最主要的内容。平时只要是礼堂放电影,而短缺的电影票是最突出的问题。而作为有着好几百号人的文工团却只分配20来张。文工团的人为了能看到电影,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记得有一次,文工团在大院礼堂演出文艺晚会。杨奇志和张金华在说完一场相声之后,又专门说了一段不在演出计划的讽刺相声小段。说的是工程兵直属机关在分配电影票的事上,对文工团的不公待遇。结果第二天,文工团的领导就遭到了工程兵首长的严厉批评。杨奇志来自于工程兵53是宣传队,文工团解散后他转业到长沙和大兵和说相声,之后又调至中国铁路文工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工团的创作组更是人才荟萃、高手云集,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如最有成就的作曲家张千一,当年凭一曲交响乐《北方森林》而成名。他离开工程兵后在武警文工团和总政歌舞团创作的《青藏高原》、《嫂子颂》、《相逢是首歌》、《走进西藏》等歌曲脍炙人口、红遍大江南北。还为《井冈山》、《复兴之路》等百余部影视剧谱写乐曲。还有张宏生创作的话剧《滚滚的黄河》、叶文福的长篇诗歌《将军,不能这样做》等。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诗歌被转载在1979年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时,每天早晨在大院广场散步晨练时,经常看到叶文福在文工团前面的小松树下散步。有时,我还特意走到他根前,听他和人聊天。作词的有韩敏、铁志、李云琪、郭照甄、林澍。作曲的有道平、傅晶、长弓、姚鹤鸣、孟宪斌、杨林华等。他们当中有些是从工程兵下面的部队提拔上来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为工程兵文工团璀璨绚丽的舞台,创作出了大量深受广大工程兵战士喜爱的优秀节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工程兵文工团在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正在进一步的发展装大,一展广阔的美好远景时。忽然从上面传来了工程兵文工团将要撤销建制、人员解散分流的消息。随着全军精简整编的步伐,中央军委所属的工程兵、炮兵、装甲兵被缩编为总参部级单位,不在享有大军区级别。与此同时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也将集体转业,军委大兵种只保留了第二炮兵。按照要求,部级单位是不设文工团编制的。因此,工程兵被降格为总参所属的部级单位,文工团被撤销将是必然的。正式文件下达后,文工团的所有排练演出工作就此停止。很快开始了人员分流安置、处理家当的善后工作。一段时间里,文工团内人心慌慌,各自都在为自己的去向而在忙碌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当人们路过文工团大楼时,楼里寂一般的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器乐声响、和彩排练歌的声音。 10月份的一天晚上,总参携第二炮兵文工团慰问工程兵、铁道兵、装甲兵文艺晚会在工程兵礼堂演出。以往在这里每次看文艺演出,都是工程兵文工团的节目。而这次却是第一次在大院礼堂,看到的不是工程兵文工团的文艺节目。当时,我发现,全场看节目的人员大部是机关普通干部和战士,很少有工程兵领导的影子。这就意味着,今后工程兵不存在了,而工程兵文工团的欢声锣鼓也跟着消失了,工程兵文工团已经永远的落下了历史的帷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