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形和直筒形两种超高层建筑的区别

刘老

<p class="ql-block">一、超高层建筑“外形”的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外部形状大都是“直筒不变的通上云霄”,很少有“下大上小”的外形。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将前者取名叫“直筒形超高层建筑”,而后者叫“锥体形超高层建筑”。谈到锥体,笔者联想到以前设计的低层砖混老房室外悬挑阳台的“牛腿”时,开始均设计成等截面(即顺悬挑牛腿长度方向大小不变),后来人们觉得这种设计有浪费混凝土的现象,没有达到节约的目的,于是将牛腿改成变截面(即顺牛腿长度方向由大逐渐变小),刚度也随之改变,而且还不影响承受外力(还有大跨度“加液梁”亦是如此原理),从而节省开支。悬挑牛腿是整栋房屋外墙上的一个小构件,假设我们把这个构件换个地方不插在“墙上”,而是旋转九十度插在“地球上”,再把这个构件外形由小逐渐变大来增大增长成锥体形(当然刚度也在随之而变),又改名叫“超高层建筑”,那么这个“超高层建筑”就是固定在地球上的悬挑构件了;实际上“直筒形超高层建筑”也同样是固定在“地球上”的悬挑构件,这两种情况所承受的外力都相同:有水平风力和地震力、竖向自重压力和竖向地震力、扭转力…等,那么它们哪个受力更合理、更经济、更安全可比较如下:</p><p class="ql-block"> 1、水平“风力”:大自然风力是呈到三角形,离地面越高风力越大,而建筑物的迎风面积越大所承受的风力也就越大,那么“锥体形的建筑物”形状的“迎风面积”正好与风力相反,自然比“直筒形建筑物”风力小,所需建筑材料少,自然经济合理安全;</p><p class="ql-block"> 2、竖向“压力”:“超高层建筑物”的压力主要是由“自重”和“垂直地震力”组成的压力。压力是与“承压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承载力越大,而“锥体形”是从顶部到底部面积逐渐扩大,正好符合竖向力作用,所以它的承载力比“直筒形”大,假如要底部压应力相等的话“直筒形”结构只有将底部柱子增大、墙体加厚(包括剪力墙和筒体墙),而“锥体形”底面积大,使用房间比直筒形增加许多效果好经济;</p><p class="ql-block"> 3、结构的“稳定性”:物体的稳定性与“重心”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锥体形”底盘大重心比“直筒形”低,所以它的“稳定性”好;</p><p class="ql-block"> 4、两个在地球上的悬挑构件所承受的“弯矩、剪力”:悬挑构件固定端的弯矩剪力最大,而“锥体形”底盘大,抗弯刚度(EJ)大,如果“直筒形”要增大刚度又只能将“柱子加大、墙体加厚”来实现,所以说到底还是“锥体形”优越,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 以上都是从“竖向”来谈超高层建筑物,那么在“横向”锥体形由于底大顶小,就存在底部是大胖子的问题,中间房间就形成黑房,影响通风、采光。所以要在保证受力和刚度等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大胖子部分要采取措施改进,这就要对横断面形状进行认真研究,其方法可采用“多脚或架空…等”形式来处理(平面几何形状尽量对称,竖向刚度要均匀不可突变),从而满足人们采光、通风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种“锥体形超高层建筑”不论是“竖向”还是“横向”形状的改变,其抗弯、抗剪、抗压、抗拉、抗扭、挠度(房屋顶层位移值)…等,每项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综合研究成熟,不但能节约大量资金,而且受力合理而安全稳定,也许能在“某种级别”地震中,“锥体形”建筑形式要比“直筒形”建筑形式能够多挽救几条生命。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行业“抗震”,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的人生安全,生命大于一切。其次,关于“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也可观看以下视频,此视频虽然是网上假设模型试验的描述,但有启发作用可供参考。笔者曾在80年代设计过武昌洪山宝通寺的房子,负责基建的一个“小和尚”送我一本书名叫:“千金的小姐万金的和尚”,并对我说:“飞机是我们和尚发明的,我们和尚如果不提出“升天的问题”,世上的人怎么知道要研究飞机上天?”,笔者就是观看了这个视频再结合“小和尚”的谈话而突发其想,再说笔者一直对“悬挑结构”颇感兴趣,曾在30年前就为了设计的需要,结合工程撰写过几篇关于“悬挑结构”的论文,网上署名:刘壁阶(刘璧阶)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后改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现在笔者己年近九旬,不论是“水平”还是“精力”都已日落西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只好发此拙文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谅解,于武汉2023.9。</p> <p class="ql-block">二:笔者借助网上视频抛砖引玉,征求宝贵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