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诗意栖居》刘艺东文人画赏析

刘艺东

<p class="ql-block">心灵家园,诗意栖居I画家刘艺东访谈</p><p class="ql-block"> 走进刘艺东的个人工作室,一种"纯粹”的感觉扑面而来-此间没有任何炫耀"身份"的布局,没有任何彰显"品位”的陈设,目光所及之处,多为新近完成的画作,或巨幅、或小品、或卷轴、或册页,散搁案头、悬挂四壁,提醒着每一位访客,这里的主人,是一位画家。</p><p class="ql-block">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艺东,清瘦矍铄,谈吐爽利。一头银发非但不显老态,反而平添了几分清雅之气。他自号"悟艺道人",意为感悟艺术的道路中人。绘画,对他而言,既是艺术追求,也是日常生活。或许正因如此,才能以一种闲适自在的心态,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回首来路,必有起点。 生于五十年代的刘艺东,自小酷爱绘画,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正常的文化课业尚无法顺利进行,正规的美术训练,则几乎是无门可入。 好在刘艺东的舅舅在工宣队,每天都要画宣传画,写大字报,会有很多油彩颜料剩余下来。少年刘艺东"借用“了这些颜料,疯狂地练习绘画,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奠定了最初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刘艺东最初学的是花鸟画,后来转画人。从1975年到1996年,刘艺东的国画作品,都会参加青岛市美展。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对刘艺东而言,是技艺的磨练期,也是风格的摸索期。 直至“85新潮”后,刘艺东初次接触到“新文人画“这一流派,可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尽管此时的他尚有懵懂,却已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p> <p class="ql-block">  刘艺东最初学的是花鸟画,后来转画人。从1975年到1996年,刘艺东的国画作品,都会参加青岛市美展。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对刘艺东而言,是技艺的磨练期,也是风格的摸索期。 直至“85新潮”后,刘艺东初次接触到“新文人画“这一流派,可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尽管此时的他尚有懵懂,却已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p><p class="ql-block"> 2005年,刘艺东正式“出山”,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也是在同一年,他来到安徽芜湖,在当芜湖书画院举办了个人画展。尽管博得了一片彩声,但也有行内前辈婉转指出,这些画美则美矣,却缺乏个性,而这也正是身为画家的大忌。</p> <p class="ql-block">  "我当时也是心存困惑,知道对方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却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就在这时,我想起了曾经深深触动我的 '新文人画' ,并决定在这个领域做一次新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再度回归”新文人画”的刘艺东,摒弃了传统的画风,大胆地改变人物形态,终于确立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比较一下刘艺东的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不难发现,前者的笔触很"飘” ,多清逸而少实感; 后者则明显沉稳厚重,有一种落地扎根的感觉,更加接近于生活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在刘艺东看来, "人物”可以最直截了当地进行情绪表达,而"新文人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个人的审美意识乃至哲学主张,都足以得到充分的呈现.他认为,自己的"新文人画”创作,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2016-2017年,以及当下,在这十几年中,他走南闯北,四处旅行,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技艺,吸收新的灵感,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p> <p class="ql-block">  "人生当有轨迹。要敢于走出去,多看看大山大水,多结交朋友同行,才能开拓眼界,增加见识。每一方水土,都养育着各自的艺术流派,这也正是所谓的 '分辨率' 。譬如以新文人画为主的金陵画派,便传承了六朝古都的文化气韵。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有更清晰透彻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刘艺东所学驳杂,中画西画均有涉猎,汇集到笔下,便有了"不拘一格“ 。虽身为北人,笔下却隐现江南气息,用他本人的话来形容,这是一种“南北通融“的表现。刘艺东表示,正是因为早年的外出游历,不囿于固定的环境,由此才得以兼收并蓄、触类旁通,同时也摆脱了一些本土的自大习气。</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画家尝试以西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但刘艺东的画,似乎天然为宣纸而生,水墨氤氲,一团和气,恬淡中见真性情。他的创作主旨,是“随心“。没有刻意的主题,没有限定的范畴,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有了逍遥自在,乘物游心,才有豁然开朗,一团和气。 人物多为大头小身,憨态可掬,是高古中一丝不经意的幽默;每张脸上的表情都愉悦安详,也是一份活在当下的惬意。而那些时常出现的小发髻、长袍衫,不是单纯致敬古人,而是带有些许自嘲精神-布衣小帽,并非士大夫的冠带,只是平常“草民"的装束。刘艺东笑言,自己风风雨雨一生,调侃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在物欲的驱使之下,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感.让内心静下来是需要时间的,而艺术恰恰是一种最佳的治愈手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刘艺东的画中,没有十分宏大的叙事,也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取向,只有生活的“常态",以及近乎童真的单纯。有人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画大题材?对此,刘艺东坦诚地表示,大题材往往连系着集体主义,也意味着一种"主流"。尽管人是社会性动物,但艺术却是个体化的行为,一旦随了大流,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媚俗。</p><p class="ql-block"> 刘艺东爱喝茶,爱下棋,爱读书,他的画不但承载着一种生活追求,也寄托着一种文化向往。茶壶也好、棋坪也罢, 它们更多地是一种"原生态”的象征。 渔樵耕读各安其份,琴棋书画自有风骨。刘艺东希望借此形式以古喻今,接续断裂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意识,也缔造理想化的精神家园。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感染,崇尚"道法自然“,也常在古诗词中寻找灵感,提取与当代人的思想相吻合的信息。 即使是民间俚语,他也会着重突出其哲理化的一面,以大俗入大雅,别具一番情调。</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刘艺东认为,中国画如果丢掉了这一美学传统,就会流于下乘,显得不伦不类。不仅如此,即使做到了诗书画印的 "结合体”,风格也要保持统一性,字和画必须协调,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 他十七岁开始临帖,最初练的是颜体,在他的字画中,至今仍可看出颜体的种种特征-一厚重沉稳,兼具金石感,浑然有古拙之气。</p><p class="ql-block"> 刘艺东表示,在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是文化艺术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但迈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很难求变。因此,一个画派如果只注重传承,没有创新,只会沦为前人的克隆品,最终走向衰落。古代文人画多有家国忧思、亦有失意之时的遣悲怀,但今时今日,如果仍一味悲戚,则不免染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因此,"新文人画"的诞生与兴起,也有其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  ☆“笔墨当随时代,一味复古慕古,仿古效古,其实是一种倒退。古人的画工已经到家了,各种主题也已经表现到了极致.。我们没有必要与古人一争高低,而是应当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象和艺术语言。画家的思维不能太单一,应当是广泛的,这样才能看得更远,画出更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刘艺东认为,中国文化不仅是继承,而是需要发展,需要游步,“新文人画"的"新",意指用现代意识融入传统文人画,在某种程度上,它重新激发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画的兴趣.中国画注定无法往西画的方向氟批,它的文化传承性,注定无法像油画那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颠覆性,在当代艺术体系中,油画的机会也显然更多一些.但是,在刘艺东看来,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风格,是无可取代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音乐,工艺.无一例外,都延续着我们的民族基因,箕中更有儒释道的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大众审美意识的日渐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日趋个性化、高雅化、小众化。但是,现在的画家越来越多,有着独特风格的却很少。2003年前后,艺术品市场最白热化的时候,很多画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完全是逐利而行.十几年后,当市场泡沫破灭,投资者的热情逐渐冷却,这些画家们反而不知自己应该画什么,出路又在何方。对此,刘艺东认为,画家最重要的是“手气",也就是个人的绘画语言。 "手气"到不了,什么都不是.一个好的画家,终归是要用作品说话的。</p><p class="ql-block"> 当下,“新文人画"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刘艺东做过三十多场个展,也有大藏家一次性收藏四百多张画。但他并未刻意迎合市场,始终坚持着自我的创作理念。 他将自己的创作总结为"平常心”三个字,对他而言,绘画是修心,是解惑,是传播,也是悦人悦己。</p><p class="ql-block"> 自出山至今,刘艺东已在家乡青岛举办过两次个展,第三场展览,也近在眼前。据春鸿九艺术馆的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新旧作品兼而有之,旨在为刘艺东的创作生涯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回顾。</p><p class="ql-block">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对艺术家而言,保持清醒的心态,是创作的重要前提.刘艺东笑言,自己很满足于当下的状态,未来也会继续在"新文人画”的道路上前行不辍.有了心灵家园的一方净土,方能成就"诗意的栖居".毕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