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女》:千年古城的最美城雕

龙湖桥畔

<p class="ql-block">作者:张海燕</p> <p class="ql-block">  早有耳闻,在古城益阳赫山区桃花仑路与益鑫泰路交汇处正北向,桃花仑东路409号,有一座高大而斑驳的水泥牌坊,牌坊后面,是一处凋敝而寂寥的大院。这里曾经是响当当的号称中国麻纺企业“老大”的大型国企湖南省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后改制为“益鑫泰”服饰——与香港合资的益华公司所在。30多年前,益阳这个5线城市生产的“益鑫泰”牌衬衫成为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制式服装,在京城的长安街、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抬头可见“益鑫泰,中国人的面子”巨幅招贴广告,其风头一时无二。</p> <p class="ql-block">  近年回故乡定居,少时学弟、画家欧阳波君不止一次向我谈及,30多年前,益华公司的大院立有一座以益阳麻纺厂纺织女工为表现对象的雕塑杰作《纺织女》,至今,在益阳市区的户外人物主题雕塑中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一观。以我所知,益阳城里的大型户外人物主题雕塑不算太多,就欣赏过的几处来看,比如大渡口古城墙上的关云长立像、益阳大道与金山路相交的大转盘中央用石材与不锈钢混搭的羽毛球运动与地方民俗主题雕塑、学门口名人广场从远古的蚩尤到晚清的陶澍等6位益阳古代名人花岗石群雕等,虽有时代印迹和历史文化含量,亦可以称之为一处地标,但总总难以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审美吸引与直入心灵的精神振刷。于是,便动了前往益华公司一探究竟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择得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独自驱车来到了桃花仑东路409号。</p> <p class="ql-block">  步入牌坊,放眼望去,是一个数十亩的大院。大院中央,是一个破败的硕大的圆形花圃。在花圃遮天盖地的杂树、灌木和荒草丛中,那座坐北朝南“独一无二”的《纺织女》雕塑只露出了小半个身位。</p><p class="ql-block"> 雕塑的右前方,坐南朝北,与《纺织女》雕塑相呼应,是原益华公司7层高的办公楼,楼体外墙通贴马赛克,一楼门厅雨棚的立柱有黑底云纹大理石饰面,地面为间色水磨石质地,这在30多年前的益阳是相当“体面”的。惜乎,益华公司早已不再,人去楼空,冷火秋烟,破窗残壁,蛛网鼠痕。墙角,一只孤独的黄犬好奇地吠了几声,似是迎了我这个不速之客。雕塑的左手边东侧,是宽绰的人车通道,既不见人,又不见车。雕塑的背面与西侧,环绕着两弯几十米长的不规则椭圆形水洗石护栏景观水池,拱桥、凉亭点缀其间,早已干涸的水池满是腐叶与垃圾。醒目处,立有一块米把高的红砂石,阴刻草书“倩园”二字,颇显几分飘逸。</p><p class="ql-block"> 霸蛮扒开荆棘荒草,一头钻进花圃中央,对这座心念有时的《纺织女》雕塑做一番零距离全角度观瞻之后,不得不由衷赞叹,杰作,真正匠心独具之杰作,堪称千年古城之最美城雕!</p> <p class="ql-block">  《纺织女》为汉白玉立像,高2米开外,加花岗石底座,通高3米有余。细细观之,只见一娟秀的青年纺织女工倚立于一过膝衬景山石之前,略为前伸,顺视线微微向左的头部;自然上扬,梳理披肩秀发的右臂;重心落于左脚,握一顶纺织女工的工装软帽妥帖地收于腰腹之间的左手;随重心左移并非刻意地往上、往右轻轻扭动的躯干和微曲踮立的右腿,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昂扬的动人体态,一个美轮美奂的生动的大S造型。品之,极容易让人联想起古希腊两座不朽的雕塑名作《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和《萨莫色雷斯的尼凯女神像》。</p><p class="ql-block"> 《纺织女》的面部容貌与神情塑造,根植于江南女子秀外慧中的独特品性,吸纳了中国古典雕塑,比如山西太原晋祠塑于北宋年间的女官与侍女造像的活泼、活力与扑面而来的青春洋溢的写意手法,融合了西方古典雕塑的典雅、从容与严谨扎实的造型风格,体现出作者关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语言承古而创新的当代新写实主义雕塑的深度思考与艺术探求,使人赏心悦目澡雪精神。</p> <p class="ql-block">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纺织女》不仅形神兼备地塑造了一代典型的益阳麻纺厂青年女工青春飞扬的飒爽英姿,亦完美地呈现出激情燃烧的岁月拥有百年民族品牌“达人”袜厂以及益阳市内衣厂、针织厂、织布厂、棉织厂、床单厂、毛巾厂、线带厂、经纬编厂、羊毛衫厂、无纺布厂等数十家全品类规模纺织企业,名播四海的“轻纺之城”益阳几代数万纺织女工的精神风貌,更从艺术的高度映射出古城益阳承先启后朝气蓬勃奔向未来的时代特质。</p><p class="ql-block"> 几经寻觅,在雕塑背面的基座上找到一方刻有作者、承制及日期等关键信息的石刻。石刻有严重磨损侵蚀,但大部分字迹尚可勉强辨认。第一行为“广州美院科教美术设计公司承制”,第二行为“作者:潘绍棠 庄永成”,第三、第四行为“广东五华黄陂工艺总队一中队承刻□□□□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p><p class="ql-block"> 我一声感叹:难怪,大家手笔!</p> <p class="ql-block">  作者潘绍棠教授,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雕塑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育家。先生192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徐悲鸿、滑田友、蒋兆和等先生攻素描、雕塑,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平艺专地下党小组长,被称为“中央美院首任党组织书记”,1952年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61年调任哈尔滨艺术学院讲师。1982年奉调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与雕塑大师、系主任潘鹤先生合作,任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就艺术教育而言,潘绍棠先生近40年教学生涯,先后执教于央美、哈艺、广美,大江南北,桃李天下,高足辈出。就艺术理论而言,先生著述等身,1980年代,即以一部一版再版的煌煌巨著《世界雕塑全集》,为中国当代雕塑以及工艺美术行业洞开了眼界,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创作方向。作为艺术大家,先生数十年雕塑创作,始终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材料,无所不及,无所不推陈出新而创其极。尤其是先生的公共雕塑、城市雕塑和古今人物雕塑作品,遍及中华大地北国南疆,蔚为大观。比如,立于其家乡唐山的《屈原》青铜立像、《曹雪芹》青铜坐像、立于河北李大钊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先驱者》(孙中山与李大钊)青铜立像、立于清华大学的《华罗庚》铜像、立于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抗日小英雄何畏》青铜立像、立于新疆锡伯民族风情园的锡伯族民族英雄《图博特》青铜立像、立于江西九江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立于广州的《李时珍》青铜坐像、立于珠海的《诗人苏曼殊》铜像、立于海口市儿童公园的《宋庆龄》铜像……</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作者庄永成,1949年生人,1977年毕业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并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院为湖南轻校专门开办的师资班,师从潘绍棠先生等岭南派名师,获本科学历。后调任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授,在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及绘画创作上成就斐然。</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潘绍棠先生因何缘由能“屈尊”领衔为一座江南小城创作出这样一座直入人心的雕塑作品?再询欧阳波,得以解惑。1980年代末,古城益阳筹办第一届国际竹文化节之初,即决定塑立两座具有突出的时代旋律、浓郁的地域特征、响亮的艺术语言的大型城市雕塑。一座为竹文化主题的《竹韵》金属群雕,请同为广美的雕塑大家胡博教授主创;一座为轻纺主题的《纺织女》大理石立像,由潘绍棠先生领衔。竹文化节前落成的这两座雕塑杰作,不但成为了首届竹文化节最靓丽的艺术风景,亦成为了千年古城具有标帜性意义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作别桃花仑东路409号,回望这座千年古城的最美城雕,我思绪难平。《纺织女》因当下“生存”条件所限,不但知之观之者寥寥,且雕塑整体严重积尘,铭文磨蚀难辨,左手手指处已有明显破损……状况堪忧。如果,我们能将她从荒草萋萋的“深闺”中移出,为之彻底改变呈展环境,立于一方新的天地,让南来北往的人们为她吸引,为她心动,为她流连,因而连接起关于家乡的记忆与憧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思索,那将是一种何等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