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王炳荣款绿釉雕松猴纹瓷笔筒</p><p class="ql-block"> 该笔筒高:13.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0.4厘米。尺寸有微小误差,以实物为准。</p><p class="ql-block"> 全器取松树之一段,作圆形之笔筒状。通体施绿釉,筒面正面刻松树果树,山石草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筒壁堆塑山石耸立,花草间隙而生呈现出祥和之氛。</span>其间上浮雕松树枝干、松针,树隙间一对灵猴,一只侧躺在另一半的怀中双目安逸幸福,正起享受着亲爱的幸福笔筒呈瘦长圆筒形,口足有差,有四平八稳之感直壁,圈足,底塑“王炳荣制”款。通体施绿釉,釉色清新淡雅。王炳荣,清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雕瓷名家。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雕瓷笔筒,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擅斯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介绍:在中国陶瓷史上,以自己的名字为款题刻在瓷器作品上的人不多。清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瓷雕名家王炳荣是其一。所以作为三维空间的中国白瓷雕艺术,不仅从材料、创意、造型、工艺、烧制与环境空间乃至其所耗时力都比绘画等其它的工艺要求高得多。瓷雕从无到有的多重工艺和人智慧的最大程度的整合,这是其它雕塑艺术所无法企及的,它成品秀雅且具永久性,也是一直以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丹纳曾把雕塑称之为“完美的艺术”,如此说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白”瓷雕也许就是“最完美的艺术”了。《饮流斋说瓷》记载: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至于仿漆之器,精雕花纹,所涂之釉,又极为似漆,或谓竟髹以漆者。又云:笔筒雕瓷者辄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在王炳荣款瓷器在国外、香港及内陆市场价钱是越走越高,2008年金球春拍中,王炳荣刻苏武牧羊图蓝釉观音瓶,终于以一百二十万元的成交价拍出,缔造王炳荣款瓷器在内陆拍卖纪录;2016年北京王炳荣制绿地暗刻缠枝花卉纹笔筒,两百万百万起拍,以三百五十万成交。据业内人士分析王炳荣款瓷器价值在未来的两到三年还会持续的上升。</p> <p class="ql-block">由于烧造温度,胎土干湿,出现缺釉现象,应该是窑风或施釉原因而出现,也正好对应那个年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釉面润泽,老化自然,包浆感十足,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彰显大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胎土老化自然,包浆岁月感自然厚重!</p> <p class="ql-block">款式规整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釉面上留下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胎土干老</p> <p class="ql-block">局部开片,蛤蜊光明显!</p> <p class="ql-block">釉面磨损老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胎土老化,有温柔感!</p> <p class="ql-block">胎釉结合处有缩釉感,有粘沙.</p> <p class="ql-block">釉面老化现象特征。</p> <p class="ql-block">使用过程中遗留的磨损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