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国人一般称之为大英博物馆,凡随团去英国旅游这是必打卡的地方。因为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种类之丰富、可列全世界博物馆之首。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受空间限制,只有有1%的藏品能公开轮换展出。</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罗素广场。该馆从1753年开始筹备建设,(中国的乾隆17年),在175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和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不列颠博物馆的石碑,是开馆那年树立的,也有300多年历史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参观后,有种悲喜交加的感觉。喜的是,中华祖先真了不起,创造了那么多的文明成果;悲的是,不肖子孙没能继承好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致使流落海外。</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英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是完全模仿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设计建造的。正门8根立柱支撑着山墙,古意浓浓,十分壮观。博物馆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67000平方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现拥有藏品800万多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价值之高昂,执全世界博物馆之牛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之大,即使粗略地浏览一下,也要几天的时间。所以我直奔33号厅的中国馆。第一眼看见的是馆内对中国的介绍,译文如下:</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u>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今天,它覆盖了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领土,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家园。</u></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 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从最早的时代开始,就以工业规模制造精美的工艺品。这里考察了中国过去7000年的历史,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的主题包括书写系统、仪式和信仰、战争、国际贸易和外交、技术、宫廷生活和绘画。</u></b></h1> <h1><b> 33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2.3万件,只占博物馆全部藏品的0.28%,但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中国馆每次轮番展出的艺术品约2000件,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每一件都是属于中国的瑰宝。</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哲人说:“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我将用一天来逛大英博物馆。”博物馆的意义在于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卷历史,通过博物馆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跨越物质与精神的界限,探索文明成长的点点滴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英博物馆囊括了中国全部的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以明清以来的瓷器为最多。最早是</b><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5世纪东周钱币。</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标刻着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流落在外最多的还是要数末代皇帝溥仪,满清八旗官宦及子弟,溥仪被驱出宫和出逃时都从宫里带走了大批文物,其中就有阎立本的步辇图、顾恺之的洛神赋以及韩熙载夜宴图等等,仅有400多件回归祖国的怀抱,剩下的文物至今依旧下落不明。</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京师全图》应该是乾隆年代的,全称《乾隆京城全图》是我国当时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b></h1> <h1><b> 一位观众在观看《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这幅地图原版作于1767年 (清乾隆三十二年),由黄千人绘制。之后由古人制作了许多拓印版流传于世,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便是其中之一。</b><b style="color: inherit;">当时中国的疆</b><b style="color: inherit;">域</b><b style="color: inherit;">是如何的大,现在呢?所以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和铁的历史证据。</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摘自网络,长江、黄河、全国城镇,包括山东半岛、海南岛、台湾岛清晰可见,由于当时的测绘技术限制,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八九不离十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展品最多的是中国瓷器精品,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瓷器精品,温润干净的白瓷,深邃的孔雀蓝,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还有那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色,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瓷器工业领先地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瓷器发源于中国,是我们的国粹,也是历史的骄傲。作为一种造型独特,质地晶莹,色彩斑斓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瓷器在中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中国的文化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维德青花瓶,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一窑只烧制共两件,厦维德青花瓶是现存最早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的里程碑,也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样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珐琅彩瓷,做工繁琐,工艺复杂,起步较晚,一直到康熙时才开始制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斗彩是明清的精品瓷器,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斗彩鸡缸杯只有17只,10只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他3件分布由大英博物馆、瑞士的鲍尔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各有1只</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还有4只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包括香港的刘益谦。当然,有不少博物馆号称也收藏鸡缸杯,但是赝品也未可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大阪举行东方文化艺术展,向瑞士鲍尔博物馆商借鸡缸杯展出,但突然发生7级大地震,鸡缸杯被震碎了,于是世上只剩下十六只鸡缸杯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斗彩杯虽然贵重,但成化杯五彩杯更为贵重,据说大英博物馆有收藏,但从未展出过,真品难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那些美得让人心疼的瓷器</b></h1> <h1><b> 这是一幅“慈禧太后御笔花卉图”。在清朝末,尤其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试图改善与列强的关系,因此她经常向国外来访的外交官和官员御赐这样的花卉图作为礼物。</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慈禧在绢丝扇面上画的花卉图,受此影响,后来的何香凝、宋美龄也都学起画画。何香凝的画属“岭南画派”,她擅长山水、花 鸟、动物。她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而宋美龄, 其山水画场景开润,气度恢宏;花鸟画则以兰、竹居多,显示了其超脱世俗的个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把象牙扇是慈禧使用过的,扇上雕刻这形形色色的人物,扇上的人物不仅神态各异,各有特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洪秀全的字迹虽然写得很差,但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他的笔下参差不齐,信笔涂鸦、杂乱无章。大清科举,讲究写的是馆阁体,所以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屡败。最后导致他起义造反。</b></h1> <h1><b> 西周康侯簋出土是</b><b style="color:inherit;">是河南省浚县西的</b><b>辛村</b>,<b style="color:inherit;">1931年春天的一场暴雨过后,村民们在开凿窑洞时凿出了</b><b>康侯簋</b><b style="color:inherit;">。随后被倒卖至海外,被英籍银行家布鲁克·休厄尔高价收藏,1977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b></h1><h1><b> 康侯簋底部铸铭文4行24个字,古青铜器,如果有文字,则价格倍增,这些文字,印证了西周早期“三监之乱”的历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商朝晚期来自中国湖南省青铜酒公羊尊,</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西周早期簋是盛食物祭品的器具,公元前1050年,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青铜器上长长的铭文记载了这次战役和之后的事件。</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三彩罗汉像是在1912年河北易县八佛洼半山腰海拔五百米的睒子洞发现的,这尊与真人大小相仿,通体施釉的瓷造像,这些罗汉像应该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除了已知存世的这11尊被盗卖流落海外,其余的可能当年已被破坏或失踪。</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铜质佛陀像双眼微阖、静谧安详</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详细年份不详,推断是5~6世纪铸造的。</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弥陀佛</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有20件龙纹琉璃,作为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它们是一组琉璃制品的一部分。建造者将它们排成两行,一行由黄龙组成,一行由蓝龙组成。每个檐壁上由五块瓦片组成,上面铸造着三爪龙,并饰有花纹,包括莲花和牡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龙纹琉璃2006年出现在伦敦拍卖行,香港富商、慈善家及古玩收藏家何鸿卿拍下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b></h1> <h1><b> 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作已无存,目前传世的都是宋和隋唐临摹版本,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就是唐临摹版,也是最早临摹、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版本。</b></h1><h1><b>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能收集到这副作品为傲,仅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在上面敲了足足三十七个印章。</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唏嘘的是,这幅跨越了一千五百年的蚕丝画卷,虽然侥幸在战火中得以完整流传。</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慈禧太后将此画时存颐和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军一骑兵上尉</b><b style="font-size:22px;">基勇</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并以25英镑的白菜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而白菜价的《女史箴图》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h1> <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顾恺之还有一幅【洛神赋图卷(宋摹)】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这幅画所幸没有流失到海外,也没有在文革中被毁,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馆大厅最深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这幅壁画是来自河北清凉寺的一组三菩萨迎宾像。这组壁画是明代永乐大帝命令五台山的高僧做的。</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span><b style="font-size:22px;">尊菩萨像壁画始绘于1424年,完工于1468年</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个世纪,英过文物商看中了这个壁画,但这是属于清凉寺附近五个村子的共同财富,于是派出位英军上尉去谈判,最后花了十万大洋买了下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此壁画被分成12块运回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唐伯虎的《牧牛图》</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历史,翻一翻历史这厚厚的一页。以为祖先离我很远,看到文物,才发现我们很近。历史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b></h1>